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福建省派三明市驻村干部总领队张志坚:群众不脱贫,我们不脱钩

2017年01月18日 08:4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16年12月15日,晴。

  地处山城的三明市,空气格外清新。今天是我担任福建省派三明市驻村干部总领队的第981天,如果加上之前两次分别担任省派驻村第一书记的2192天,今天已经是我驻村以来的第3173天。

  8点整,我和司机出发去泰宁县。下午泰宁县委要召开常委扩大会,专题研究泰宁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金湖牧歌”项目。这是一个精准扶贫和村集体增收的项目,一期工程“全智能控温大棚”已经建成投产,周边8个行政村每年每个村将增加收入5万元。

  近年来,福建省推进整村脱贫工作成效显著。省长于伟国说,10多年来,福建共投入帮扶资金170多亿元,下派干部2400多人驻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实施了10万多个项目,让群众得到了实惠。仅“十二五”时期,全省扶贫对象就从2011年的140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45.2万人。2014年底,国务院批准三明市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每想到这些,我就有一股干事业的冲劲。毕竟,这里面有我和扶贫工作队队员付出的心血与努力。同时也倍感身上的责任和压力。

  上午10点,汽车来到泰宁高速出口处。因为投资方的老总下午两点才能抵达泰宁,我利用这段时间约了一批爱心企业家,商谈“社会保障兜底”精准脱贫方案。2014年4月,三明市委、市政府以省、市下派的100个驻村为试点,首创了符合三明市情况的“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我在帮扶工作中也体会到脱贫攻坚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是最困难的群体,所以我这段时间一直与企业家们探讨“社会保障兜底”精准扶贫的办法。

  午餐后,我和同事们继续落实细化帮扶方案。大家一致认为,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群众,社会各界要主动对接、主动作为,在政策兜底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基于这个共识,我们决定从这个月起至2018年底,由张家旺等50多位企业家向泰宁县南溪村、朱口村等15个行政村的300户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每户每月免费提供300元生活日用品。

  下午,泰宁县委常委扩大会议按时召开。会议听取了投资方的项目总体规划汇报,然后由县直机关各部门负责人提出建议和意见。泰宁县委书记多次插话,要求各部门领导“好的方面就不要讲了,只要讲不足和意见”。会议开得轻松、活跃、富有成效。

  几个小时过去后,泰宁县委书记说晚饭后接着讨论。

  22点36分,连续几个小时的会议后,“金湖牧歌”项目顺利通过总体规划审批。

  “金湖牧歌”项目总投资4.55亿元,是农业+旅游+文创的产业扶贫项目。项目以文昌星和状元文化为主题,以农业和旅游业为载体,由全智能温控大棚以及生态停车场、生态餐厅等10多个子项目构成。建成后能为当地创造200多个就业岗位,可使群众每年增加土地流转收入100万元,村集体收入每年可增加5万元。

  回到住地,已经是23点10分,案头的《摆脱贫困》一书再次映入我的眼帘。书中围绕福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观念和方法,这些内容深深吸引了我,对我的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回想两年多来,三明市1000多名驻村干部,努力推进三明市的整村脱贫,在党建、精准扶贫、民生、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取得一些成就,但是,脱贫攻坚已经进入了“啃硬骨头”阶段,边穷地区能否如期脱贫?丧失劳动力的部分困难群众能否如期脱贫?农民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在哪里?这些都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要带领我的队员们和群众一起不懈努力,不断探索农民增收和村集体增收的长效机制。群众不脱贫,我们不罢休!群众不致富,我们不脱钩!

  (本报记者 石 伟整理)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