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翼
甘肃文县与久负盛名的四川九寨沟山水相连,那么与之相比发展旅游扶贫有什么优势?
文县聚居着7000多藏族白马人,县旅游局局长尤桃元给出的答案是:民俗文化。
在文县铁楼藏族乡草河坝村经营“池哥昼”面具店的白马人班杰军就找准了文化与经济的交汇点。他的店里挂满了形态各异的彩绘木面具。“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用于表演的面具衍生出工艺旅游产品的价值,一个面具能卖800元。”班杰军说。
石门沟村贫困户李双全则找到了文化与扶贫的融合点。他家原本只有3间旧房,看到近几年藏族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规模越办越大,他打起了开办农家乐的算盘。跟着政府到外地考察后,他回家当即拆了旧房,贷款投入100万元建了20间房子开农家乐,第一年就赚了70多万元,还带动全村20多户脱贫。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实现真正脱贫,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撑。文化自信是最深层次的自信,文化自觉是最长久的自觉。坚定理想信念,需要依靠文化自信。广大农村树立文化新风尚,亟须引领;不断提升农村农民文化素养,使之自觉离庸俗、去低俗,任重而道远。
在脱贫攻坚决战期,我们欣喜地看到,民俗文化正在越来越多地发挥着其历史底蕴、区域特色和民族元素的优势,在保护传承民俗文化、发展民族特色产业、致富一方百姓中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一方面是广大群众富了起来,消费观念转变、购买意愿增强,区域内需求的拉动;另一方面具有民族特色、传承悠久历史的产品,正越来越吸引着广大消费者的眼球,在民族地区展现出不一般的顽强活力,这既是民俗文化传承的体现,也是民族间交流交往的象征。这种具有稳定需求和增长的市场,当地群众完全可以参与、贫困群众能够有效就业增收。具有独特民俗文化特色的传统民族手工业恰恰是当今深度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抓手,当务之急是要找准符合当地实际的路子,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并传下去。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