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6月20日至21日,陕西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在西安召开,会议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陕西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进行专题议政协商。省政协主席韩勇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府副省长魏增军介绍有关情况。贺书田、白宜勤、丁小军等10人作大会交流发言,会议还分五个组进行了小组讨论,常委们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去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谱写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陕西既是传统农业省份,又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农业资源。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对陕西发展提出了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强调要“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重中之重,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特别是粮食生产实现“十四连丰”,苹果、茶叶、红枣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持续做强,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喜人,农民收入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已连续8年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农业、农村呈现出新的气象。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根本动力,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底线任务,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强化规划引领
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推进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规划先行,健康有序,蹄疾步稳,扎实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结合本地区经济、自然环境、产业布局和历史人文底蕴等客观因素,制定健康有序的实施方案,形成符合省情、民情、村情,符合群众利益,顺应时代要求的规划和方案,制定时间表,绘制线路图,稳扎稳打地分步实施。二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把握地方差异和特点,彰显地域特色,体现乡村风情,以多样化为美,大力发展特色小镇,保持乡村固有的历史、文化、风俗、风貌等,使乡村振兴特色纷呈,让人们记得住乡愁。三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好乡村振兴的规划,要处理好“显功”与“潜功”的关系。乡村振兴不能只“造盆景”“树典型”,要既顾眼前,又想长远,要通过树立健康政绩观推动乡村更好更快地振兴,避免因盲目实施或主观臆断对生态环境、土地资源造成浪费和破坏。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既做好立竿见影的工作,也做好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的工作。
以产业兴旺为核心
切实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实践表明,产业是农村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一要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注重依托农业资源,推进农业资源和工业资源、服务业资源,以及生态资源、绿色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等特质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聚集,建立特色原料基地;加快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鼓励大型电商企业在陕西建设打造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型业态,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打造差异化、特色化、多元化、个性化新产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要着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采取“政府搭台、企业主体、农民受益、共享发展”的方式,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加快培育建设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生产+加工+科技”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强金融、信贷、用地、科技等政策集成创新,吸引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运营,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三要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健全优势农产品标准体系,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农业有机产品生产,加快实现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充分挖掘、开发具有国际、国内、省内影响力的新品牌,推进“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农产品企业支持力度。
推进农村改革
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要充分认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改革财政支农投入使用机制,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为全省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一要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注重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运用,推进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加快建设县乡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完善土地流转的信息发布、租金评估、民间协商、合同签订、镇村协调、县级仲裁、司法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交易规则和法律支撑,有序推动经营权流转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二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广榆林市榆阳区“三变”改革成功经验,加快实施“百村示范、千村试点、万村推进”行动,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盘活农村资产资源,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开展土地产权评估交易等综合改革试点,持续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等单项改革试点,探索各类改革的有效实现形式,全面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三要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鼓励支持村委会通过集体自办、能人领办、入股联营等方式,兴办经济实体,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鼓励以合法合规方式将分散闲置农地回流到村集体,通过招商引资、规模经营,发展村集体经济。在有条件的乡村试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改革,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
建设乡村人才体系
增强农业农村科技支撑
乡村振兴,科技是支撑,人才是关键。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站在农业发展全局的视角,加强农业科技企业与科研院校、农民合作组织的深度融合,围绕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协作组织化功能、促进农村创业创新等问题,努力形成以农业科技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供销”一体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重点围绕生物育种、农业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环保和智能农业等关键领域,全面开展科研联合攻关,为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序推进提供有力支持。二要搭建农业信息化平台。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关系农业现代化科学推进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应牵头,以农业科技企业为依托,搭建全省政府、企业与社会各界共享开放的农业信息化平台,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企业在统筹涉农资源、开展农业咨询服务、促进农技推广、形成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供给体系等方面的重要优势。通过农业科技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三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体系建设。健全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分层次全覆盖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机制,加大培训基地建设力度,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保障和落实基层用人主体自主权。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挂职、兼职和离岗创业。鼓励支持基层用人主体加大柔性引才用才力度,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
推动农村绿色发展
以生态宜居引领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个长期战略,而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将更是这一工程中永恒不变的主题。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七条之路”“五个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有机统一。一是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加强黑臭水体整治,着力提升农村水环境质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继续抓好秸秆禁烧,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生产清洁化、化肥农药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扎实推进净土行动,加强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环境风险管控。二是要加强人居环境整治。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着力解决好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粪土乱堆等突出问题,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农村环境。在坚持城乡垃圾清运一体化市场化运作、“一把扫帚扫到底”等好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垃圾处理工作;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户用厕所技术和厕卫设施,配建符合卫生要求的村庄公共厕所,争取实现居住点公共厕所全覆盖;积极推进县乡污水管网建设,加快实现无污排放。三是要加强村庄建设管理。目前一些村庄建设没规划、没秩序、没特色,房型千篇一律,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要按照符合农村实际、体现乡村特色、满足农民需求的原则,完善村镇规划编制,有序开展建设,规范农房管理。要根据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减少的实际,探索推进村庄整合,在此基础上,还要合理布局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
乡风文明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只有切实抓好、做好乡风文明,才能更好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进而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是加快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强化农民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加强“厚德陕西”建设,注重家庭建设、家教传承和家风培育,从政策、经费、发展空间、待遇等方面扶持、培育“新乡贤”,评选表彰道德模范、文明家庭、身边好人和好媳妇、好公婆,让他们以自己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引导乡村形成健康向上的乡村精神风貌。二是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文化骨干队伍建设,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深入挖掘陕西深厚历史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发挥乡土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作用。三是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深入开展农村道德大讲堂、惠民演出、家风家训培训、普法教育等活动,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作用,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天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引导群众大力弘扬时代新风,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2018年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初始年,也是脱贫攻坚精准施策关键年。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我们要通过乡村振兴顶层设计与精准扶贫微观施策的相辅相成,把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有机衔接起来,全面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细化实化政策措施,通过集中统筹公共资源和广泛动员社会资源与力量参与,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互动和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联动,推动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逐步致富,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