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努力实现脱贫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2018年06月08日 17:14   来源:吉林日报   

  今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制定《生态扶贫工作方案》,部署发挥生态保护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作用,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反贫困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与有力推动者,为世界反贫困事业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其中对于绿色减贫理念的提出,更是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可,因为这是基于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对人类生存家园的关注,是中国走向世界践行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彰显。

  生态扶贫是指在脱贫攻坚中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相反要努力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大部分贫困地区都处于生态脆弱地区,自然资源的匮乏使之贫上加贫。因此,我们在扶贫工作,应该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把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实现绿色减贫。在生态扶贫框架下,要综合考虑主体功能区规划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的扶贫攻坚规划,按照重点发展区、农业发展区、生态保护区等不同类别,从上到下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与重点,制定生态扶贫规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遵循自然法则、生命原理、人性要求三者的和谐统一,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展开。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就必须贯彻精准扶贫理念,以精准识别为基础,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力争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如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时,要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生态条件好、农业产业高、基础设施完善、经济效益良好的耕地不能盲目退耕,要根据各地实际,大力发展种养业、园艺特产业、林业、乡村旅游、服务业等产业,推动贫困地区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组织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不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来源。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扶贫开发最终要靠贫困地区内生发展,让贫困群众用自己智慧的头脑、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要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增收致富能力。要进一步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让贫困地区自己会造血、能长肉。

  推进生态扶贫应该根据具体的政策实施,要用好、用活、用足国家各类扶贫政策,通过整合现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捆绑财政涉农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规模效应和集成效应。加快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各类基础设施向贫困地区延伸、向薄弱环节倾斜,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解决好“最后一公里”和“毛细血管”不通不畅问题。结合推动东部长白山林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中部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西部“河湖连通”工程“三大工程”,加强贫困地区生态功能区建设,完善贫困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突出绿色扶贫,把扶贫开发、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结合起来,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促进贫困地区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

  《工作方案》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等12项重大生态工程,明确采取不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补助机制、开展生态综合补偿试点等举措。生态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应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多部门联动参与机制。一是全面落实生态扶贫责任,将生态扶贫的相关指标纳入精准扶贫的考核内容。二是强化部门联动合作。加强扶贫、林业、农业、水利、住建、环保等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上下协调、横向协作的联动机制。三是整合生态扶贫资源,广泛吸纳多元扶贫主体,推动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四是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生态扶贫工作的专项督查,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地方各级政府推进生态扶贫的责任红线。同时,加强扶贫资金监管,确保扶贫资金在投入前、分配中、使用后各个环节阳光化运行、精细化管理、高效化使用。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