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扶技、扶业、扶志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2018年06月07日 14:15   来源:四川日报   

  □本报记者敬松

  “清洗、切块、加料、翻炒、小火、起锅、摆盘……”在临时搭建的灶台四周,十几位村民正聆听中国烹饪协会会员、南充市烹饪协会会长谢君宪的讲解,时不时还掏出手机拍摄,记录豆瓣鲫鱼的烹饪过程……这是5月25日发生在南充市顺庆区桂花乡法华寺村的一幕。

  去年11月,“南充市谢君宪中式烹调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并落户南充职工大学,学校利用工作室向对口帮扶的法华寺村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烹饪物资、资金和技术等支持。

  如今,像这样送技术下乡的扶贫,在秦巴山区深贫区正不断上演。南充将“扶技”“扶业”和“扶志”相结合,实现了贫困群众由“局外人”向“局内人”,“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

  扶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不一会儿功夫,谢君宪亲手做的香葱四季豆饼、姜汁四季豆、干煸四季豆等陆续出锅,每道菜上桌不到1分钟,就被前来学艺的村民一扫而光。

  “每道菜我都尝了,味道确实巴适。”贫困户陈德武笑着说,大师把四季豆做了四五个花样,烹制方法、所用调料、菜品口味、摆盘造型等都不重样,很不简单。“我办的农家乐即将开业,今天的厨艺培训就是一场及时雨。”

  南充职工大学副校长唐智民说,组织厨艺名师走进贫困村,选取当地村民自家种植的食材,教授村民掌握一门技术,目的是拓宽脱贫致富路,增强他们的“造血”能力。

  除了送厨艺下乡,2016年,仪陇县借力“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契机送教下乡,公开招标浙江现代电子商务研究院,大规模培训返乡农民、种养大户、电商企业等重点人群,上万余人次的培训让大批贫困户加入“网军”。当年,全县电商交易额达4.2亿元。

  如今,南充市培训“农业工人”已超过30万人次,这让大多数贫困户掌握了一门看家手艺,拔掉“穷根”实力大增。

  扶业“后进户”变脱贫模范户

  61岁的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村民张守方,3个儿子中2个有残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户。2015年底,村里开建脱贫奔康食用菌产业园,张守方主动找上门来。张守方拿出政府的贴息贷款,入股食用菌种植专合社,摇身一变成菇棚的“棚主”。

  一年后,食用菌丰收,市场行情见好,张守方的食用菌一下卖了11万元。“我做梦都没有想到。”张守方给记者算了账:一个菌袋成本2.6元,可产香菇0.75公斤。以每公斤8元计算,一个菌袋收入在6元左右,除去成本,一个菌袋纯收入3元。一个大棚一次性种植1万个菌袋,一季可收入3万元,一年纯收入可达12万元。“不能光靠政府资助,想致富还得靠自己。”张守方很有心得。

  险岩村食用菌产业园仅是南充已建成的846个脱贫奔康产业园之一。截至今年4月,脱贫奔康产业园已带动5.7万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2万元。南充市利用产业园集中资金、土地、技术和人力资源,让从前的“后进户”也有机会成为脱贫致富的模范户。

  扶志组织学习培训转变观念

  南部县碑院镇大佛村贫困户冯斌昌,日子过得一穷二白。帮扶他的村干部何友作次次登门拜访,他都不愿见面。无论是劝其发展养殖业还是给他介绍工作,换来的都是摇头和沉默。

  去年7月,冯斌昌母亲突发疾病,何友作第一时间送她去了医院。“如果晚送医半小时,你母亲可能没救了。”医生的一席话令冯斌昌痛哭,当着何友作发誓一定要振作起来,偿还这份恩情。

  接下来短短几个月,在何友作帮助下,冯斌昌在老家建好了新房,并外出务工赚钱,当年,他家便摘下了“穷帽子”。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南充还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在全市1290个贫困村建起了农民夜校。通过组织3700余次外出参观活动,开展“坝坝会”“交心会”等专题培训活动,评选脱贫模范户1.1万户,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截至今年4月,南充市1290个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已有794个“摘帽”,57.8万贫困村民已有49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0%下降为1.5%。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