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以美丽乡村为抓手,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推动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在脱贫攻坚战中实现了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新局面。
“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的重要突破口,乡村旅游水平决定全域旅游发展质量,乡村旅游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
河南省旅游局局长姜继鼎
□南阳观察记者刁良梓本报通讯员杨洋
5月18日,全省乡村旅游暨旅游扶贫南阳现场会在西峡召开,伏牛山、太行山、大别山区域的10个省辖市旅游局(委)负责人等如约而至。
当天上午,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西峡五里桥镇黄狮农游一体示范区、西峡五里桥镇前营白庙民俗村、西峡二郎坪镇湾潭旅游扶贫示范村等乡村旅游暨旅游扶贫情况。在当天下午召开的现场会上,河南省旅游局局长姜继鼎禁不住感叹:“看有看头,听有听头。从西峡经验来看,乡村旅游扶贫大有可为!”
如今,全省脱贫攻坚激战尤酣,在这场攻坚战中,西峡县如何依托乡村旅游“布局”,又如何激活全域旅游满盘棋?记者带着问题一探究竟。
春风十里不如美景如画
从位于西峡县城的鹳河饭店出发,行进在鹳河大道上,目光所及,万物葱茏,繁花似锦;亭台轩榭,错落有致;高楼游园,交相映衬。
画面一
一场大雨过后,西峡县五里桥镇黄狮村的猕猴桃长廊格外青翠欲滴,腰杆笔挺的猕猴桃果苗长势正旺,果农李大伟正在一丝不苟地为果树除草松土:“如今,果子可不愁卖,等到了收获季节,城里人拖家带口到园里采摘,可喜人喽!”
黄狮村采用“公司(西树公司)+基地(猕猴桃)+农户”的乡村旅游产业扶贫模式,通过基地托管、基地用工、公司用工,猕猴桃成了摇钱树,去年年底46户158人全部脱贫。
毗邻黄狮村,距离县城10公里,记者来到了五里桥镇前营村白庙民俗文化村,农村粮仓、旧粮票等这些传统生产耕作情景让看得见的乡愁扑面而来。
让乡村美起来,把游客引进来,把贫困帽子摘下来。白庙按照乡村振兴的发展定位,挖掘农耕作坊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每到节假日、双休日这里更是人流如织,川流不息,各种特色小商品供不应求,各种美味小吃品尝不够。这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村”。
画面二
人间四月芳菲尽,中坪五月月季胜!
坚实的致富产业,宽阔的田间路,漂亮的屋舍,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鸟语花香,呈现出“人在景中走、画随行人移”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缓缓展开在记者眼前的这幅画卷,是省级贫困村——二郎坪镇湾潭旅游扶贫示范村,农耕年华主题广场上,耕牛低头奋蹄,农民手扶耕犁……这一幕熟悉而亲切的场景,让来往游客驻足拍照。
近年来,该村依托临近的五道石童景区,围绕农游一体的农耕民俗园,配套农家乐10多家,袋料香菇生产观光、采摘扶贫基地30亩,山茱萸扶贫基地8000亩,蜂箱260多箱,村里开设电商扶贫服务站,实现了山上有药材,山下有蜂群,基地有产业、家家有宾馆、户户有项目的立体扶贫模式。至2017年年底,全村17户38人全部脱贫摘帽。
画面三
早在2010年,太平镇东坪村村民郭怀诚两个孩子都在上大学,一年两万多元的上学开销让他捉襟见肘,他成了因学致贫的贫困户。当年,像郭怀诚一样的贫困户,占全村人口的70%以上,该村也被纳入河南省贫困村。
太平镇位于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该镇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采取“政府引导、群众参与、以奖代补、倾斜扶持”的措施,先后投资3200万元,实施乡村旅游整村推进建设工程,引导群众发展农家宾馆。郭怀诚成为第一批敢吃螃蟹的人,“一年只干半年,净利润一二十万元。”早在3年前就顺利脱贫的郭怀诚小日子过得倍儿滋润。
如今的东坪村共有农家宾馆75家,旅游从业人数占全村人数的一半以上,2015年已整村脱贫。每年旅游旺季,来自全国的游客在这里避暑度假。农家宾馆吸纳大量贫困户务工,月工资2000元左右,而且优先选用贫困户的“山货”,极大地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难题。去年,全村旅游收入达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万元。
距离东坪村不远的鱼库村是太平镇三个贫困村之一,沿路走进一家民俗宾馆,抬头可见门头上“丰谷苑”三个字,镂空的门窗,高高悬挂的玉米棒,一脚踏进门,便可见古色古香、清幽雅致的茶室,恍若置身于世外桃源。
2017年以来,太平镇依托老界岭景区以旅游扶贫为抓手,精心打造特色民宿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目前,鱼库村按照豫西民居风格改造民宿31座,下半年将完成65座民宿改建任务。
让记者意外的是,2017年,一个小小太平镇游客接待量竟达80万人次以上,综合收入突破3亿元,从业人员5000多人。乡村旅游已成为精准脱贫、稳定增收的经济增长点。
乡村旅游如何“布局”
西峡旅游资源丰富,但在多年前,却是有名的穷山恶水,现在仍有未脱贫贫困户5185户、贫困人口10050人。
如何破题?该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围绕脱贫攻坚聚力“布局”: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香菇、猕猴桃、中药材等种植的同时,开启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以美丽乡村为载体、以休闲旅游为支撑的融合发展模式,加速农旅融合,打造形成乡村旅游新格局。
凸显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
西峡发展山茱萸观光基地22万亩,野生猕猴桃基地40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12.5万亩,香菇专业村110个、标准化采摘基地173处。该县围绕“果、药、菌”特色农业基础,打造了黄狮村农游一体基地、孙沟村杏李、栗坪村山茱萸等农业观光采摘旅游专业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打造了双龙镇化山村、太平镇东坪村等配套服务专业村。目前,全县共培育出21个乡村旅游专业村,建成农家宾馆680余家,6个乡镇的1.5万农民变成了小老板、经纪人,年综合效益超过10亿元。
发挥优势特色景区带动农民脱贫
把特色景区建设作为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景区带动扶贫,龙潭沟景区附近的双龙镇化山村,实施“景区+农家”模式,建成农家宾馆142家,覆盖农户近6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人,解决群众就业130余人。探索建立“能人+农户”带动脱贫模式,至目前,仅老界岭度假区就有周边群众463人直接就业,有1000余人围绕度假区建设从业,去年新吸收周边贫困户18户21人,实现兜底脱贫;基金助推扶贫,老界岭旅游度假集团充分发挥旅游协会作用,筹资150万元,建立旅游扶贫基金,为脱贫攻坚工作作出积极贡献。
立足市场不断扩宽旅游增收渠道
把乡村旅游纳入全县旅游大宣传,通过举办寺山庙会、孙沟李花节、老君洞紫荆花节等节庆活动,带旺人气、扩大消费、增加收益;通过线上、线下各种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地推介乡村旅游,提高知名度,增加游客量;培育乡村旅游软实力,形成乡村旅游特色品牌。西峡被评为“河南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太平镇被评为“河南省乡村旅游示范镇”“中国特色小镇”;化山村和东坪村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3家农家宾馆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
激活全域旅游一盘棋
“没有乡村旅游,何谈全域旅游?”西峡县委书记孙起鹏一语道破天机。
近年来,西峡县融汇旅游要素,全面整合资源,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接待水平,结合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国家5A级景区和建设县城旅游服务综合体“两创一建”目标,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先后荣获2017年度《中国国家旅游》“最佳度假旅游目的地”和“2017中国候鸟旅居小城”称号,创建工作一日千里。
组织机构化。成立了综合性旅游管理机构——西峡县旅游发展委员会,并正在组建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工商分局等,完善“1+3”综合管理和综合执法模式。
布局全域化。用开放联合的模式整合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一个从生态观光、自然探索、运动体验、文化传播到避暑度假、休闲养生的完整体系,构建起了“春可踏青赏花、夏可漂流避暑、秋可游园品果、冬可滑雪健身”的四季旅游格局,实现了由单一景区景点向全域统筹布局转变。
景区精品化。全县已建成开放以名园、名山、名漂“三名”为代表的特色景区17个,成为全省A级景区最多的县份,西峡也被评为河南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实现了由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
产品多元化。瞄准“全景”,发展“全员”,培育“全业”,推进融合。与现代农业结合,推出了陈河坡花海果香、孙沟杏李等多个农业观光园;与工业项目结合,建成仲景宛西制药现代化生产线等多个工业旅游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实现了由旅游内循环向“旅游+”融合发展转变。
配套标准化。全县建成农家宾馆680多家,23家农家宾馆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拥有旅行社16家,完善了景区、星级饭店和交通沿线标识系统,建成全县游客中心。新建改建旅游厕所106座,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日臻完善,旅游接待实现了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
辐射最大化。充分发挥旅游产业
的关联带动作用,推进三产统筹发展,建成旅游购物超市、土特产门店80多个,开发绿色产品20余种,21个村把旅游确定为主导产业,实现了由旅游企业单建独享向全社会共建共享转变。
收益高效化。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68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2%和26.7%。
相关知名专家认为,西峡以美丽乡村为抓手,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推动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在脱贫攻坚战中实现了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新局面。
面对取得的优异成绩,善做善成的西峡人并不满足于此。西峡县旅游局局长张智勇告诉记者,力争到2020年,实现年接待境内外游客8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突破45亿元,全县所有景区均达到A级景区标准要求,在重点乡镇实施“十百千”工程,即建设10个特色旅游村、100个特色农业观光园、1000家特色家庭宾馆或农庄,实现全县旅游直接就业人员2万人,带动社会就业5万人以上。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引领示范作用,使其成为脱贫攻坚、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