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调味乡村旅游要“五味杂陈”

2018年05月16日 09:28   来源:农民日报   

  柯利刚

  乡村旅游方兴未艾,但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乡村都能受到游客的青睐。要想让人“垂涎欲滴”,就要好好烹饪乡村旅游这顿大餐,就要调制出独特风味。乡村旅游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旅游,调味乡村旅游大餐,应当做到“五味杂陈”。

  乡村旅游应是乡村味而不是城市味。一些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喜欢大拆大建,拆掉古老的民居,建设像城市一样的广场楼房;喜欢大砍大伐,砍掉茂密原生的树林,建设像城市一样的草坪花园;喜欢大破大立,重新规划原有的村庄布局、田地形态,使得乡村像城市一样“井井有条”,这都是不可取的。发展乡村旅游,不是要把乡村变成城市。人们从城市去往农村,不是为了观看“类城市”景观。

  发展乡村旅游,不要刻意营造城市味,应该大力凸显乡村味。正是那些城市没有、乡村独有的东西才是真正有吸引力的东西。它们或许是乡村风景,比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许是乡村生活,比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或许是乡土人情,比如“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乡村旅游应是本土味而不是异域味。爱丁堡庄园、瑞士小镇、加州部落……这是一些村镇的名字,但它们不在国外,在国内。一些地方发展乡村旅游,有一定的“崇洋媚外”倾向,殊不知,取一个外国名字,盖几栋外国房子,演几场外国歌舞,这类土不土、洋不洋的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乡村旅游需求。

  发展乡村旅游,不要一味打造异域味,应该着力挖掘本土味。模仿别人,永远抹不掉“伪造”的嫌疑;做好自己,才能凸显“原生”的美丽。东北村落的林中木屋、陕北村落的窑洞土炕、徽州村落的青砖黛瓦等,这些都是当地才有的独特民居形态;五常的大米、信阳的毛尖、赣南的脐橙等,这些都是当地才有的特色农产品。应当结合当地特有的衣食住行要素,打好“当地牌”,调出“本土味”。

  乡村旅游应是自然味而不是人工味。弯弯曲曲、时宽时窄的溪流,改造成宽窄统一的人工河;层层叠叠、有大有小的梯田,修建成横平竖直的人造地;自然生长、形态各异的树林修剪成整齐划一的景观园……乡村景观,应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有些人却偏偏不相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东一锄头,西一剪子,把一派自然风光给整成了人造景观。

  发展乡村旅游,要减少一些人工味,保留更多自然味。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水景观美就美在形态各异;正所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花草树木美就美在自然多姿;正所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乡村生活美就美在亲近自然。一村一幅山水画,一户一处田园景,乡村旅游,要的就是一份“自然味”、一种“乡野趣”。

  乡村旅游应是人文味而不是建筑味。山坡绿化了,水体整治了,道路修通了,网线入户了,民居改造了,农家乐也开张了……整个村庄建设一新,然而就是没人来。说到底,发展乡村旅游,不等同于搞房地产开发,不是说你盖好了“黄金屋”,就一定能赢得“游客心”。建筑不过是乡村的“形”,人文才是乡村的“神”。

  发展乡村旅游,除了要“塑形”,更要“找神”。“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以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活动等为主体的农耕文化是“神”;“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以居住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礼仪民俗、游艺民俗等为主体的民俗文化也是“神”。有了这些“神”,乡村旅游就不会“六神无主”,就能做到“形神兼备”。

  乡村旅游应是创新味而不是守旧味。一些乡村发展旅游“剑走偏锋”,为了留住所谓“原生态”乡土味,拒绝接受新事物、新科技。新事物、新科技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助力乡村发展的“动力火车”,发展乡村旅游,尤其不能“开倒车”。

  发展乡村旅游,不能一味守旧,应当锐意创新;不能回到过去,应当面向未来。水、电、网、气等都可以入村,商店、邮局、医疗、消防等都可以配套,博物馆、图书馆、文化站、休闲驿站等都可以拥有,农事体验、农业观光、农家休闲等多种形式都可以发展……乡村的地理环境可能相对“封闭”,但思想意识不能“落后”。

  乡村味、本土味、自然味、人文味、创新味,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正宗味道,只有保证这份味道的纯正,才能让人回味无穷,才能保证客源广进。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