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智库建言】锤炼过硬作风 保障脱贫攻坚

2018年05月29日 09:46   来源:甘肃日报   

  曹殊

  甘肃作为一个欠发达省份,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首要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正在全省上下深入开展的“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为全力冲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小康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作风保证。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清形势,聚焦目标任务,时刻保持坐不住的紧迫感、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牢记宗旨、为民务实,担当作为、清正廉洁,用奋斗成就脱贫攻坚的光荣使命,以实干托起全面小康的美好梦想。

  以真心实意的为民情怀投身脱贫一线。天地之大,黎民为先。党和人民把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交给我们,贫困群众把脱贫致富的殷切期望寄予我们,是对我们的重托和信任。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使命感和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奋勇担当、锐意进取,用脱贫攻坚的丰碑赢得群众的口碑,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要始终把造福人民作为第一位的目标和责任,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兢兢业业为各族群众谋利益、增福祉。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面对面倾听群众呼声,心贴心感受百姓疾苦,实打实体察社情民意,拿出真心、付出真情帮助群众解决好实际困难和问题。

  以严丝合缝的责任链条压实脱贫重担。甘肃经济发展滞后,基础条件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干什么事情都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是绝对不行的。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履行联系包抓责任,经常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实地了解掌握情况,加强工作指导协调,花心思、下功夫解决好规划衔接对接、脱贫措施落实、资源要素统筹等重点难点工作,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良好格局。要立足当地实际,认真学习先进经验,调整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督促各级各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协同联动、合力攻坚,努力在全省上下凝聚起抓脱贫、促攻坚的磅礴力量。

  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决战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各级各部门要不折不扣落实精准方略,想方设法破解攻坚难题,按照“一户一策”方案,落细攻击点位,落实攻坚措施,确保群众有意愿、措施能落地、如期能脱贫。坚持稳中求进,务实确定脱贫目标,科学制定脱贫路径,使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各环节都实起来、严起来,不搞花拳绣腿,不做表面文章,坚决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断崖式脱贫。要较真碰硬、迎难而上,在认清问题中找准攻坚方向,在对表对标中补齐攻坚短板,在倒算时间任务账中明晰攻坚重点,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等不起、输不起的硬仗。

  以从严从实的纪律规矩确保脱贫成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以严明的纪律保驾护航。要坚持奖惩并举,加强考核监督,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对在岗不作为、工作推不动的采取果断组织调整措施,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任务不上心、脱贫攻坚进展缓慢的严肃追责问责。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严肃查处贪污挪用、截留私分、虚报冒领、强占掠夺、盘剥克扣、优亲厚友等向扶贫资金“伸黑手”问题,切实把党的利民惠民政策落实到群众心坎上。

  (作者: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