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战略重点是精神脱贫。精神脱贫就是要鼓励贫困居民树立脱贫信心,帮助贫困居民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与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面对贫困不低头,以不怕艰难困苦的毅力和决心,从精神上摆脱贫困。只有首先解决好精神上的贫困,才可能实现“弱鸟先飞”“至穷致富”。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地区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摆脱贫困》一书记录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多次强调的这一观点。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农村扶贫开发时再次强调:“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有志鸟高飞,无路不天登。从“外部输血”转为“内生造血”、扶贫先扶志和智。扶贫开发目标实现的标志在于扶贫对象具备内生动力,形成不断增强的“造血”功能,其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个企业的成功运行,离不开有技术、有经验的劳动力队伍;从扶贫开发的角度来看,贫困人口自身能力的提升,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途径之一。非公经济参与扶贫开发需要将扶持产业和农户的能力建设更好地统一起来。非公企业组织是否愿意吸纳更多的贫困人口,不仅取决于企业本身的性质和意愿,还取决于贫困人口的能力高低来。提升贫困人口参与产业发展和企业建设的能力,可以更好地服务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最终实现市场化、产业化与扶贫开发相互促进的局面。
一是要在农村开展“扶志工程”。等、靠、要思想是我国农村最大的贫困,应开展“扶志”工程,加大宣传教育,解决部分农民“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思想,从“要我富”彻底转变成“我要富”。我国一些基层已出现不少好做法。很多地方注重选择自强自立的优秀农民当村庄带头人,起模范带头作用。村庄带头人对村庄的发展非常重要,在村庄带头人的选拔上要重点选择那些自力更生的村民,而让那些等靠要者下台,只有这样才能弘扬正气,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二是尊重群众意愿,激发内生动力。创造性的通过民主参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和管理权。建立“两议一监督”(即对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事务,实行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由村“两委”提议,村民代表大会评议,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等民主管理机制,把参与式扶贫的理念和方法贯彻始终,有效解决农民难教育、难管理和缺乏有效抓手的问题,促进基层组织和群众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唤醒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服务的意识。项目上实行民选民决。在规划制定中,组织群众参与规划的制定,让群众主动参与;在项目建设中,放手发动群众,干部不大包大揽,广泛动员群众出工出劳,让群众主动干。实施的项目由群众进行监督,让群众放心干;完工后的项目由群众监督和使用,让群众共同管理,全力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身动力。无论政府扶贫还是非公有制经济参与精准扶贫,都要注意实现贫困人口的主体性。在项目的选择上、企业的经营决策上,充分考虑贫困人口的意愿,而不是把他们当成被动的接受企业恩惠的受众,单纯的带动贫困人口的就业、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要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让贫困人口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升对市场的认识,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是设计好制度,以破解等靠要思想。个别贫困户存在不思进取、缺乏自我发展动力,仅通过教育宣讲效果不明显,单靠思想教育等软性措施难以收到实效。只有建立起切实有效的激励性制度,才能真正激发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志向。在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扶持上,要改变过去直接给群众投放苗木、牛羊、建棚圈的做法,坚持“以奖代补、农民投入为主,信贷补充为辅”的原则,落实“大干大支持,不干不支持”和“先干先补,不干不补”激励机制,激发乡镇、村组和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围绕发展主导产业,集中扶持培育一批规模大、技术先进、品牌优势明显的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提高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特色产品竞争力,快速提高贫困群众经济收入水平。总之,不能一刀切地“谁穷奖谁”。如果扶贫变成了养懒人的政策,就算花很多精力和投入暂时搞上去,也不能持久,甚至还会陷入“越穷越要、越要越懒、越懒越穷”的恶性循环。无数的事实表明,只有实现“有付出才有收获”,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才有希望。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