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的深度贫困人口全部集中在秦巴山片区的陕南三市,占到贫困总人数的30%以上。为了让这些贫困人口长效稳定脱贫,11个深度贫困县结合特色产业、依托村级企业平台发展集体经济,有效推进了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
镇安县云盖寺镇西华村海拔1500多米,特别适合种植高山木耳。今年,村上整合扶贫资金新建了食用菌大棚,62岁的村民张普云就把家门口的土地流转给了村集体。
镇安县云盖寺镇西华村村民张普云:“大棚承包一亩地三百块钱,我们家两亩多地给八百块钱(一年)。我们身体好了能做了,做一天(零工),我是一天70块钱,老伴是一天100块钱。”
眼下这些菌袋正在生长,再过几天,张普云夫妻两就能认领5000袋高山木耳,到秋天能保底收入2500元左右;老两口养蜜蜂再卖上2000元左右,家门口的大棚基地打工少说挣上1000元,加上村级产业公司的年底分红4000多元,全年稳定增收超过了一万元。
镇安县云盖寺镇副镇长刘家虎:“我们是把农户的土地、林山,折资入股到合作社,合作社入股到村级平台公司,村级平台公司工作评估,向银行申请贷款,入股到实体经济,每年按照8%的比例给村级平台和老百姓分红。”
镇安全县有贫困人口4.6万,属于深度贫困县,今年要脱贫摘帽。当地提早规划,在村里成立融资平台公司,把50万信贷资金入股到大型国有企业,按照8%分红给贫困户;同时按照“社带户、企带村”和“股份+合作”的模式,在每个村民小组成立1个股份合作社,再由组级合作社组建村级产业发展公司。
商洛市镇安县委书记李波:“我们整合我们涉农资金,筹措了1亿元的贷款的准备金,跟我们县农商行合作,以一抵十来放大到11.05亿。我们所有的96个贫困村,都有了互助资金协会和组织,可以说我们村村都有产业。”
为了实现11个深度贫困县彻底脱贫,在继续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我省正在推行“党支部+集体经济+‘三变’改革+贫困户”模式,对有经营性资产的村组,进行确权、赋权、活权;对没有经营性资产的,通过财政资金注入、群众股金投入等方式,组建村级互助资金协会,发展集体经济,保障贫困户优先收益分红。目前,全省建立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5909个,募集资金21个亿,年实现收益6500万元。
省扶贫办副主任何存贵:“村级互助资金协会实际上就是一个互助组织,主要是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贫困人口的募集资金,以及有些新型经营主体注入的资金,解决群众在发展生产方面资金不足的问题。有些利息收入主要为村集体办一些福利,搞一些公益事业。还有收益分红比较多的,可以给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分红。”
同时,我省还借助国企、高校、医疗资源优势,创新实施3大帮扶体系,企业帮扶“合力团”已对接项目上百个,计划投资245亿元;高校帮扶建成示范基地131个;省市300多家医疗机构对口帮扶贫困县,培训医务人员3.72万人次。确保今年全省实现23个贫困县摘帽、3303个贫困村退出、101.7万贫困人口脱贫。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