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福建宁德:党建“触角”伸下去,脱贫内生动力提上来

2018年05月04日 11:0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据新华社福州5月2日电(记者郑良、陈弘毅)福建宁德曾经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记者日前在当地蹲点采访发现,多年来,宁德在脱贫攻坚中始终坚持“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增强基层支部凝聚力,带领广大群众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脱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近5年来,全市有15.5万贫困人口脱贫,24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摘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万余元。

  把“最能打仗的人”集结到脱贫攻坚一线

  走进宁德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白墙黑瓦的新房,道旁公园绿意盎然,不少村民在悠闲地散步、打太极拳。

  “上世纪90年代,柏洋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村财负债43万元,被称为‘无项目、无资金、无资源’的‘三无村’。”硖门畲族乡党委书记陈晓龙告诉记者。

  1994年,在外经商的党员王周齐作为经济能人被“劝”回村里当“班长”。回到村里的王周齐看到了高速公路修建带来的发展机会。他积极引入工业企业,发展物业经济,带领群众“白手起家”创办经济实体,20多年发展,柏洋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年村财收入达550万元,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在寿宁下党、福鼎赤溪、福安溪邳等昔日的“赤贫村”,记者看到,道路宽阔整洁,优美的生态吸引了众多游客,村民因地制宜种植白茶、办农家乐、搞海产养殖等,收入稳步增长。采访中,当地群众告诉记者,这些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带动分不开。

  宁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郭学斌告诉记者,脱贫攻坚战中,当地始终把建强农村党支部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把“最能打仗的人”集结到脱贫攻坚一线,让基层有堡垒,群众有“主心骨”,脱贫有了更多“领头雁”。

  把支部建在扶贫产业链上

  宁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邵明松告诉记者:“宁德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扶贫产业在哪里,基层党组织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

  在福鼎赤溪村,记者见到了村党总支农业支部书记、返乡创业大学生杜赢。趁着农闲时节,杜赢请来了市里的茶叶专家,为10多位村民培训茶叶种植技术。杜赢说,农业支部的党员个个都是致富创业能手,在他们的带领下,村民发展柑橘种植、淡水养殖等,收入连年增加,组织的威信也不断提高。

  目前,宁德在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电商平台等建立党支部600多个,在中心村建立党委(党总支)75个,辐射带动3万多农民增收致富。

  邵明松介绍说,近年来,宁德扶持党员创业、带动群众就业,从资金、项目、技术保障等方面,加大对发展特色产业、电子商务等支持力度,支持4600多名农村党员创办致富项目5000多个,帮助和带领1万多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户均增收超过1.5万元。

  把群众内生动力调动起来

  “‘扶贫要先扶志’,从宁德30年扶贫历程来看,群众始终是主体,只有让群众热起来、动起来,才能激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郭学斌告诉记者。

  寿宁县下党乡下屏峰村村民杨上镇因病致贫,在外打工的孩子又赚不到钱,杨上镇消沉了。“老杨,现在是大发展的时代,党中央给了咱们这么多政策,你也要自己振作起来!”乡党委书记叶忠强多次入户,耐心宣讲,让杨上镇重新树立了信心。

  乡里为杨上镇“量身订制”了脱贫方案:贷款养了一群羊,并提前找好了销路。“今年过年卖几只羊,就有一万多元的收入,我还打算再承包两亩茶园,每年还能增收1.2万元。”杨上镇高兴地说。

  宁德市各级扶贫党员干部还自觉转变作风,坚持“四下基层”,下移重心到支部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找问题、议对策,帮助他们找到脱贫路子,并提供培训、金融服务、跟踪帮扶等支持。全市1755名干部挂钩包户扶贫,市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村党组织结对共建1300多对,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