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战犹酣

2018年04月26日 10:01   来源:四川日报   

  近年来,泸州市纳溪区引导农民实施“坡改梯”和基础设施改建工程,图为打古镇会龙村“坡改梯”后的中药材基地。基地种植7种中药材,让农民变身“产业工人”。 杨涛 摄(视觉四川

  立足于早,着眼于快,落脚于实,我省各地干劲十足——

  □本报记者 侯冲

  早春二月,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在巴蜀大地打响,开局即决战、起步就冲刺。

  聚焦年度脱贫任务,扭住重点区域、特定群体和关键环节,全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严格扶贫标准,立足于早,着眼于快,落脚于实,为打好2018年精准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截至4月上旬,今年18个市(州)122个项目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已开工住房88910户318698人,开工率为93.7%;30个今年计划摘帽县中27个已实现通乡通村硬化路两个100%目标,全省未通畅的53个乡镇和1380个建制村中,累计新增15个乡镇、797个建制村通硬化路。

  4月中旬,记者从成都出发,深入脱贫攻坚一线,一路走一路看,“春季攻势”热潮扑面而来。

  看氛围:脱贫路上比学赶超

  车还没到旺苍县木门镇,记者就接到镇长向兴平几个催促电话——木门镇脱贫攻坚大“比武”马上要开始了。

  还在一楼,就听到“争吵”声从木门镇天星村村委会二楼会议室传来,40多平方米的房间被村民挤得满满当当。

  “天星村有通村路12公里、入组路8公里。杏垭村有啥拿得出手?”天星村党支部书记冉擎首先发问,“火药味儿”十足。

  杏垭村第一书记杨泉不甘示弱,“我们争做‘四好村’,你们得行不?我们的百香果要出川、出国,你们得行不?”几句反问,引来村民阵阵掌声。

  “天星村村民不卖菜,靠蓝莓挣钱,一斤能卖100元!”听到比产业,村民何菊华“腾”地站起来,扯着嗓子喊。

  “账不能这么算。”杨泉说,“我们村的猕猴桃进入挂果期,第一年一亩挣3000元,第二年就6000元,靠猕猴桃脱贫没问题。”

  “比武”现场一度火药味很浓,结束后大家又一起谈笑交流。其实,谁比谁做得好不重要,重要的是营造出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促使各村在脱贫路上共同前进。

  “比武”结束后,杏垭村帮扶干部、村民代表参观了天星村百亩蓝莓基地。“龙头企业怎么引进?”“是否有专业人才管护?”杨泉边走边问。他与记者约定,下次“比武”在杏垭村举办,“我们露两手,请你来见证!”

  看梦想:村干部要“让更多人喝上大叶茶”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南江县黑潭乡,以“送教下乡”专题培训班及田间授课等来提升扶贫干部能力。

  4月12日,一场“送教下乡”专题培训班在乡政府会议室举行。

  “脱贫攻坚要讲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在台上讲课的是县扶贫移民局副局长黄远义,他举起一页纸说,“政策落实方面,共有70项政策,都记在这里。”

  一位驻村帮扶干部提问,“项目、资金该注意啥?”黄远义回答,“项目、资金必须公开公示,这方面要零容忍。”

  11点,培训班结束。记者跟随帮扶干部、种养大户等陆续走出乡政府,前往一公里外的黑潭村南江大叶茶种植基地。县农业局高级农技师李明雍正在田间准备授课。

  茶树刚刚种下,目前长到脚踝高位置。记者蹲下后发现,茶树周围长着一些野草,且挨得非常近。“这草不太好除。”李明雍特别提醒,要用小锄头或手拔掉,如果贸然用大锄头,可能伤到根系,造成死苗。

  “除草剂一定不能用!”他告诫大家,“以后这些茶叶要卖到香港,甚至出口欧美。打除草剂,最终受损的是自己。”

  听李明雍讲课,黑潭村村主任魏红武密密麻麻记了几页纸。种出好茶,让更多人喝上大叶茶,是魏红武的梦想。好茶的种子,或许已经在他的笔记中“萌芽”。

  看现在:高原大棚里的“春天”

  来到甘孜州炉霍县斯木乡吉绒村之前,记者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也能一年四季种植新鲜时蔬。

  早上8点,记者跟随村民白拉一起走进大棚,第一件事就是脱外套。棚内的高温是蔬菜的最爱,丝瓜藤、番茄枝等顺着大棚里的尼龙绳自由攀爬。

  白拉当天的工作是浇水。他笑着说,哪些菜多浇哪些少浇,什么时候浇,都有讲究。以苦瓜为例,耐高温,喜欢大肥大水,“喝饱了才能长。”

  距苦瓜棚不到10米的另一座大棚种着小番茄。“这个得多浇水吧?”面对记者的提问,负责这个棚的李春蓉却给出相反答案。她说,小番茄正在坐果,应控制浇水,“要旱一下,否则容易裂果。”

  炉霍县共有141个高原蔬菜大棚。不远处,3辆卡车正排队等着装载这些蔬果。上午采摘,中午出发,晚上送到成都,第二天超市开业时,这些新鲜时蔬就摆在成都市民面前。

  棚内气温恒定,产出也恒定。大棚里一年四季都在进行“春季攻势”,像白拉和李春蓉这样的贫困户,每天务工收入最少也有100元。不少贫困群众说,有了大棚,产业致富就有了“春天”。

  看未来:乡村变化大,幸福靠奋斗

  从炉霍县一路南下,记者来到高县大窝镇天娱村。

  刚过村委会,一阵机器轰鸣声传来。循声而去,来到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施工现场。“正在开挖最后一块地基。”天娱村第一书记吴光华说。

  聚居点选在距村委会不到200米的荒地上,原本长满荒草的地面上,挖出了两米多深的沟。在沟底,贫困户李志刚用铁锹垒起一条条浅沟。有工人在捆扎大拇指粗细的钢筋,4根一组,用钢钉扎一个中空的长方体,放进浅沟,沿边插入木板,组成一条条凹槽。

  李志刚说,他本来计划春节后外出务工,见村里要建新房,便留了下来。有着多年建筑经验的他,俨然是工地上的“技术总监”。混凝土搅拌比例多少,墙体要砌多高等,都由他现场把关。

  “摸摸钢筋,多结实。”李志刚拉着记者的手,放到钢筋上使劲攥了攥。他说,工程结束后,自己也不准备外出了,“家乡变化这么大,舍不得离开。”

  舍不得离开的何止李志刚。无论是建房、修路还是种地、养殖,当地贫困群众真真切切地加入到脱贫攻坚进程中来。山乡一点一滴的变化,都与他们的奋斗密切相关,这也是他们幸福的源泉。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