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全国政协常委会议聚焦精准扶贫:把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家

2017年10月17日 11:04   来源:光明日报   周洪双

  【同舟

  “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当前距离目标实现还有三年多时间,如何把扶贫工作做得更精准,确保4000多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全国政协前不久在京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议题就是“实施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与会常委和委员认为,脱贫攻坚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各项工作正扎实有力向前推进,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一些委员建议,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突出抓落实、强基础、补短板、防风险,把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家。

  这次会议是全国政协在去年“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扶贫实效”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基础上,紧扣脱贫攻坚持续跟踪、接力建言的又一重要履职实践。与会常委和委员坦率提出意见、批评和建议,会议成果丰硕。

  确保扶贫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谁是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是什么?精准扶贫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谈“精准”。各级政府投入大量精力为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贫困人口底数,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常委、委员们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动态监测,及时将因病、因灾、因学等返贫的家庭纳入贫困户,建立贫困人口脱贫激励机制,对自强自立、勤劳脱贫的给予表彰奖励,对贫困人口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确保扶贫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当前,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2016年底,西藏和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这“三区三州”的贫困发生率约为16.69%,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7倍,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黄康生常委说,“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实施精准扶贫存在脱贫质量不高、动态管理不实、因贫施策不力、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他建议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出台特惠性的政策措施,确保这些地区如期脱贫。

  在全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的同时,非贫困村贫困人口占全部贫困人口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已有7个省份非贫困村贫困人口占比超过70%,非贫困村贫困群众的脱贫问题逐步凸显。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贾治邦和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范小建建议,把非贫困村贫困群众脱贫作为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内容,纳入考核体系,适当加大对非贫困村扶贫资源投入力度。他们认为,应系统梳理和认真研究非贫困村实际情况,在科学分析、统筹考虑的基础上,对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基础条件较差的非贫困村加强帮扶。

  发展产业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

  在专题分组讨论中,委员们纷纷提及贵州从江香猪、宁夏盐池滩羊、湖南油茶、福建菌草等特色农产品。由于有了产业的支撑,这些土特产品已经变成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钱袋子”。

  “各地区各部门出台专项政策,大力开展产业扶贫,显著改善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和贫困地区发展面貌。”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吴双战说,产业扶贫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扶贫项目仓促上马,低端化、同质化问题突出;支持产业发展政策落实不到位;忽视市场导向,地方政府发挥作用定位不准。

  如何克服这些问题,让贫困群众的“钱袋子”真正鼓起来?委员们认为,产业扶贫需要根据不同贫困地区的不同情况,选择符合贫困地区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体现针对性和精准性,实现本土化和持续化,做到因地制宜和精准对接。

  吴双战认为要下更大力气把扶贫产业做特、做优、做精。他建议认真搞好产业与市场论证,选择好最适宜在当地发展的产业,保障新上的产业符合本地资源禀赋、市场需求,能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应用科技成果,创新营销模式,开辟细分市场,延长产业链条,打造知名品牌;鼓励盘活农村耕地、林木等集体经济资源资产,培育壮大集体经济。

  万季飞常委指出,民企在产业扶贫中大有可为。全国工商联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中,3.43万个企业帮扶3.57万个村、538.7万贫困人口。工商联界别的委员建议,整合使用财政扶贫资金、企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社会扶贫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对扶贫企业进行正向激励,在宣传、评比表彰等方面向扶贫企业倾斜,鼓励他们更加积极地投身到精准扶贫行动中来。

  不少委员建议积极改善贫困地区营商环境。他们认为,政府与企业都要讲法治和诚信,降低产业发展的交易成本,让资本踏实扎下根来,把产业发展起来,从而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当前一些贫困群体由于受教育程度低,脱贫致富意识弱、自身发展能力不足,难以摆脱贫困。”全国政协常委、台盟福建省委主委郑建闽说,贫困群体享受的教育资源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呈现出贫困代际传递的趋势,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当前我们加大了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但效果并不明显。”盛明富委员此前在广西、湖南等地调研时发现,很多农村贫困群众脱贫的主要途径是外出打工,他们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技能培训的也不多。

  全国政协常委、贵州毕节市副市长冉霞认为,精准脱贫最终要靠教育来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防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进而彻底拔掉穷根。她说,发展教育是“扶贫扶智”的关键,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转变贫困人口发展观念,切实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教育基础薄弱,合理布局教育资源难度较大,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农村教师缺乏。”李卫红委员建议,要在夯实基础上用真功,确保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要在拓展空间上凝聚合力,构建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脱贫攻坚大格局,加快实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为什么我们有的职业学校招不够人,而有的农村青年却求学无门?这说明了我们教育的供给和需求存在矛盾。”全国政协常委徐一天建议,紧贴扶贫致富需求,加强职业教育组织领导,根据产业布局和群众生产生活习惯,摸清底数,有针对性地安排教育培训。

  郑建闽建议,高度重视“职教扶贫”,帮助贫困学生成才。要根据经济发展实际,加强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工人等技能型劳动者培养。在连片贫困地区招收农村贫困户、低保户和低收入户家庭应届初中毕业生,就读中高职一体化学校时,应适当减免学费,提高补贴标准。

  (本报记者 周洪双)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