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脱贫攻坚,合肥不负重托首战告捷

2017年04月28日 07:58   来源:合肥日报   

  如今,越来越多的贫困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黄桂霞 摄

  脱贫攻坚,首战必胜。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强调,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横下一条心来抓。要强化目标责任,坚持精准扶贫,认真落实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措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合肥勠力同心,砥砺奋进,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地生根,脱贫攻坚战各项重点任务进展顺利,扶贫开发工作呈现新局面。这一年,合肥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建档立卡的112个贫困村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部出列,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一年脱贫,四年巩固。今年,我市将抓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坚持推进力度、投入力度、帮扶力度不减,确保完成剩下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为在全国提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立下军令状织牢治贫网

  肥西县丰乐镇赵桥村,既是软弱涣散村,又是重点贫困村,村集体收入基本空白,还欠外债40余万元。如今,在“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张浩然的带领下,道路修到了每个村民组,贫困户办起了养鸡场,光伏发电站每年为村集体贡献5万余元收益……

  贫困村脱贫的背后,是选配得当的“领头羊”。一年来,我市112个市县单位选派了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包扶单位总数达到225个,扶贫工作队队员达到459人,所有贫困户全部落实了帮扶责任人。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甫一吹响,合肥便立下“军令状”: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负总责,从市到村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全面落实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双包双到”定点扶贫帮扶制度。

  在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基础上,合肥着力打好政策组合拳,多途径、多方式综合发力,解决“怎么扶”的问题。去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合肥市农村脱贫攻坚行动计划》以及20个配套政策,以领导小组和部门文件印发了15个配套政策,基本形成了市级“1+20+X”的脱贫攻坚配套政策体系。

  与此同时,合肥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各级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1.13亿元,其中扶贫专项资金5.78亿元,整合涉农资金3.93亿元。截至2016年底,5.4亿元扶贫专项资金落实到项目。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凝聚攻坚合力。去年,通过开展扶贫日活动平台,社会各界认领扶贫项目653个、金额1.1亿元。全市实施巾帼脱贫、青春助力脱贫、“百企帮百村”脱贫等十大脱贫专项行动, 7个城区、开发区与3个县(市)开展结对帮扶,每区每年落实不少于300万元的帮扶资金。

  靶向治疗精准扶贫拔“穷根”

  扶贫脱贫,要害在找准“穷根”,关键是靶向治疗。一年来,合肥坚持找准短板,创新举措,因人因地、因贫困原因、因贫困类型科学扶贫,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确保扶到点上、脱在根上。

  针对低保、五保贫困户,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低保、五保、扶贫“三线合一”。农村低保、五保的保障标准提高至3600元,全面提标至扶贫标准以上,构建了三线联动调整机制。

  针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农户,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贫困人口医疗补充商业保险试点,填补了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特惠政策的空白。贫困人口合理的住院医疗费用和特慢性病门诊费用(包括目录外费用)全部纳入报销范围。截至2016年底,全市累计报销4114人次、1406.71万元,其中巢湖市率先实行医疗费用全兜底。

  针对特困农户,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三无特困”农户政府兜底工程。针对无资金、无劳力、无稳定收入来源的4721户特困户,由政府实行政策兜底,养老医疗、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社会救助实现全覆盖,家庭光伏电站2017年全覆盖。

  围绕“户脱贫”,去年,合肥成功帮助1.14万名有就业能力和愿望的贫困人口实现转移就业,1214个经营主体带动了6092户贫困户,为5414户贫困户扶持了种养扶贫项目;围绕“村出列”,实现了贫困村光伏电站、安全饮水、小型水利项目、产业结对帮扶全覆盖,完成贫困村农村道路畅通工程621公里、70个贫困村供电设施改造。

  一年来,合肥坚持分类施策,实施产业脱贫、就业脱贫、教育脱贫、健康脱贫等十大工程,实现了脱贫户收入达标、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教有所学、居有定所,贫困村有稳定收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明显改善、村村形成特色产业。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实现产业扶贫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一年来,合肥又有9.27万人实现了脱贫。脱贫只是第一步,致富才是最终目标。

  由于缺资源、少优势、无资金,郭河镇马塘村过去在庐江县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为了给贫困村“摘帽”,当地引入扶贫龙头企业合作共建扶贫产业园,采用“企业+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目前,产业园已投入资金120多万元,建造了100多个标准化香菇大棚。“除了在园区就业,对于有自主创业意愿的村民,我们将帮助其申请政府贴息小额贷款,承包大棚种植香菇,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说。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围绕都市现代农业主题,合肥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特色种养业、光伏产业、乡村旅游业和农业新型业态,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项目、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分享增值收益。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我市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收入25亿元,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57.5亿元。

  让农民钱包鼓起来,还要让乡村美起来。去年,美丽乡村全面建设,实现“由点到面”战略转换,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环巢湖美丽乡村示范区、环巢湖旅游大道11条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带、巢湖市美丽乡村创建等三大建设项目有序展开,677个自然村整治扎实推进。其中,19个贫困村纳入美丽乡村建设。

  “下一步,合肥将加快推进农业变产业、园区变景区、产品变精品、劳动变活动,全面提升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市农委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王蔚蔚·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