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毛晓雅
北京市密云区北栅子村村民张兴全家去年养了65群中华蜜蜂,收入超过3万元。“往年打工收入顶天儿也就2万元,有了合作社帮助,养蜂比打工强。”老张喜笑颜开地说,“今年我不出去打工了,准备建个小蜂场,养100群中华蜂,争取年收入超过6万元。”对于养蜂的未来,老张非常乐观。
张兴全所在的合作社即北京惠生中华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以前只有6个农户参与,很难打入市场。2013年,海惠·小母牛公益项目在密云石城镇和冯家峪镇实施,帮助低收入农户利用密云水库周边山场上丰富的蜜源植物,发展中华蜜蜂生态养殖产业。该项目倡导团队协作,充分发挥合作社技术推广和市场开发的作用。经过3年多的培养,如今惠生合作社已发展成社员超过300户的区域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密云区小母牛项目服务中心主任郑伯华说:“2013年起,我们与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合作,在北京周边山区实施可持续生计发展项目,争取政府项目资金匹配,在密云区帮助农民引进中华蜂5000群,还建成了一条中华蜂蜜生产线。项目农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收购蜂蜜,统一开发市场。”
随着近年北京市农业结构调整,作为生态涵养区的密云,种植、养殖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如何在一过程中持续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小母牛项目把目光对准中华蜂,正是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求助农增收的好路子。
冯家峪镇司营子村低保户李玉申家此前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女儿还在读大专,家里几口人的生计全靠政府补贴。在养蜂项目的带动下,去年,李玉申家养了30箱中华蜂,年收入8000余元,“这笔收入大大缓解了我们供女儿上学的经济压力”。李玉申高兴的说。
与其他扶贫项目的简单给予不同,海惠·小母牛项目倡导“礼品传递”,即参加项目的受援农户承诺在自己增收后,把增加的生产资料或项目扶持的等值款项、自己从项目上学到的知识和生产技术传递给其他有需要的家庭,即“礼品传递”模式。郑伯华说,通过这种模式,受援农户学会互相关心帮助,由受助者变为捐助者,增强了责任感,最初的项目投入帮扶了更多家庭,成倍发挥了扶贫作用。据统计,密云小母牛项目资金已实现1:1.5的传递,在密云冯家峪、石城、不老屯等8个乡镇、32个村实施了7个项目,投入资金约260万元,争取到当地政府匹配项目资金720万元,共帮助1442户贫困农户增收致富,其中初始农户697户、礼品传递户745户。
(责任编辑 :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