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小李家坬脱贫记

2017年04月14日 07:49   来源:陕西日报   

   本报记者 霍海澎 见习记者 罗晓兰

  十几年过去了,榆林市横山区党岔镇小李家坬村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

  小脚老奶奶高凤兰是陕北农民自称的“受苦人”,80多岁了还从未出过远门,但时常听村里人讲起哪里有牛、羊掉进沟里摔死后,肉捡回来吃了。有一天,她又听别人讲起附近一个地方出了车祸,小车“摔死了”,于是她问旁人:“那小车肉吃了没?好吃吗?”

  而今天,小李家坬村的道路硬化了,家家吃上了自来水,装上了广播电视户户通,老人们也经常坐“肉”不能吃的汽车,村民们的“钱袋子”都不同程度地鼓了起来。这是多年来政府和乡亲们联手抗击贫困的结果,更得益于横山区去年打的那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歼灭战”。

  2016年,小李家坬村按照横山区的安排部署,在帮扶部门和驻村干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硬化村级道路8公里、砖铺通组道路8.5公里,拓宽和维修生产道路26公里,平整土地500亩,建设文化广场一座,加固大坝一座。基础设施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村里种植、养殖等产业的发展,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3455元提高到2016年的7800元,不仅村里27户贫困户85人全部脱贫,整个村子也摘掉了穷帽。

   1、25头猪

  小李家坬村的冬天,严寒而漫长。这天清晨,鸡一叫,住在村委会旁的李生荣便起床了。天还没亮,一抬头,可以看见天上的点点繁星和一轮弯月,在一片浩渺的夜空中泛着光。李生荣手脚麻利地拌好玉米粉喂了羊,便踏着月光去家门外的猪棚,看看炉子热着没,槽里的食物还剩多少。

  今年51岁的李生荣人称斗哥,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和婆姨茆爱娃靠着种地和喂牲畜,养活了一家11口人。除了30只鸡、120多只山羊,斗哥还开了全村先例——养了25头土猪。

  猪是驻村干部、村支书刘寒鼓励养的,一头猪1000元,当初买了32头,钱不够,刘寒借了他10000元。“刘寒来了告诉我们要换脑筋,不能只种地。我2015年种了50多亩地,2016年种30多亩。养猪划算。”

  第一次养猪,斗哥和刘寒都没有经验,分别从横山区石窑沟乡、延安市、榆阳区鱼河集上买回的32头猪,不小心损失了7头。因为猪的非正常死亡,刘寒和斗哥都很焦虑,心一直吊在嗓子眼儿。猪棚修在露天处,用玉米秆圈起来,靠着山。2016年雨水多,一到夏天,两人都睡不好,怕猪棚被淹,猪被冲走或被淋感冒。

  “我一听天气不对、响雷了就起来,刘寒也起来。夏天有时候半夜三四点下雨,有时下半个小时,有时下一小时,雨下多长时间,我就站多长时间,刘寒也站多长时间,他打着伞站在那里说,‘哥,你可不敢这样,天黑看不着啊!’他怕我有事。”

  养过猪后,斗哥才知道猪的体质最差,特别容易生病,“猪生病,感冒可严重,咯噔一下就跪下了,发烧,不停地筛。”他的婆姨患有心脏病,受不了就找刘寒哭诉,斗哥也备受打击,神情恍惚。刘寒向镇政府申请,政府给了斗哥家1000元资助,扶贫工作队队长刘玉斌和第一书记庞兴国知道情况后,去看望斗哥一家,也各掏了500元。

  当时猪生病,请来的镇上兽医都判定无法抢救,“猪往起拿,已经不哼了,周围都是苍蝇,我就把猪送到很远的洞里,窖了。”但3天后,刘寒发现斗哥家的猪棚被拱开了一道小缝,一头小猪跑出去吃别人的庄稼,他赶紧把猪赶了回来。“我一看,觉得这猪很眼熟,它的肚子下面有针眼,还有点儿血,而且它的嘴是黑的,我记得它。”刘寒左数右数,发现猪一共25头,多出了一头,赶紧给斗哥打电话。“我当时在地里干活,接到电话就骑摩托回来了,一看,哈哈大笑,怎么回来了呢!就像突然窑洞出来天了,亮亮的。”一头“神猪”的死而复生,让他们备受安慰,信心又回来了。

  如今,借助刘寒的微信朋友圈宣传,猪已经卖了不少,一头平均200斤,每头猪能卖5000元。“前年天旱,跌下年成,收入6万元左右,2016年有9万元。”斗哥笑得一脸灿烂,黝黑脸庞上的沟壑一道道地密布着,藏着过去的艰辛,也含着对未来的希望。

  2、330只鸡

  “上一道那个坡坡哎哟哟哎,下一道道梁,想起了那个小妹妹哎哟哟哎嗨,好心慌哎……”当父母在门外唱着民歌时,李庚修在屋子里低着头,默默地干活。黄昏的院子落了一地余晖,两只大鹅踮着脚踱来踱去,一群白鸡喝了水,伸直了脖子看圪蹴在院墙上的村民。

  这是全村养鸡最多的一家,330只山东海兰白鸡,其中母鸡250只、公鸡80只。

  在村里,34岁的李庚修够年轻。同龄人大多在外打工,以往他也在工地上当泥瓦匠,但近几年经济形势不好,钱挣得越来越少了。2016年春,他看到贫困村要搞发展,就抱着趁年轻赌一把、养得多收入大的念头,花10000多元从刘寒到延安引进的2000只鸡苗中买了512只。李庚修为此还专门和刘寒去延安的一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学习土鸡养殖技术,前后去了3次,但困难还是比想象的要多。

  “夏季鸡长鸡痘,爪子、身上、脸上都长肉点点。”药费花了2000多元,鸡还是损失了快180只。亡羊补牢,他和刘寒马上给村子里的1000多只鸡防疫。小李家坬村一共有7个村民小组,村民住得很分散,最远的离村委会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而部分路还没硬化,刚下完雨,一路泥泞,李庚修的摩托车车灯坏了,时明时暗,刘寒坐在车后座,用手机照着走。有时打针打到凌晨一点多,迎着呼啸的山风,四周黑漆漆的,两个人在一边是深沟一边是陡壁的小路上艰难前行。

  防疫后,鸡养得越来越顺利。凭着刘寒送的6本书,李庚修现在俨然是一个土鸡养殖专家,按书上写的科技养鸡法,他给鸡棚拉了电线,给鸡喂温水,打禽流感疫苗,别人家的鸡有什么问题都来向他请教。“李玉山家的鸡一开始不下蛋,我去指导,跟他说赶紧喂豆饼或土豆,20天不到他家的鸡就下蛋了。”11月,李庚修家的母鸡也开始下蛋,250只母鸡每天能收近100个鸡蛋,一只土鸡蛋卖1.3元到1.5元。“第一年没有收入,利润在今年,鸡蛋收入大概会有50000多元吧!”

  虽然父母因为第一年没挣下钱反对继续养鸡,但李庚修打算一直养下去,“如果能找到产业链,找到买主,我对产业养殖不会放弃。”而去年7月成立的“星星之火农业发展合作社”,给村里包括27户贫困户在内的所有农户提供了销售渠道。作为合作社的法人,24岁的鱼阳从17岁就开始养鸡,从鸡苗养到肉鸡,一年循环下来卖了两万只鸡。除了已有的一个传统醋酱小作坊,能吃苦又有生意头脑的小伙子拿出20万元的积蓄,盖了间近万平方米的合作社厂房,从锅炉房、冷藏室到分拣室、打包间,从院子中央的水池到院墙上的白色圆灯,鱼阳做了详细的规划,且正在一一付诸实践。

  鱼阳平时偶尔在小作坊酿醋酱,更多的时间在路上,“我几乎把榆林西沙的小区都跑遍了,挨家挨户送鸡蛋上门。”除了这些,鱼阳卖任何从村民手里收购回来的农产品,红小豆、小米、绿豆、米茶等,“我建了个‘绿色·纯天然食品’微信群,里面固定的客户有100多人,回头客占80%。”虽然现在刚起步,盈利也小,但鱼阳很乐观,“现在客户都想要安全、健康的食品,农村产品又没有好的销售方法和渠道,我想找个突破口,自己种自己加工自己卖,前景应该很好。”

  3、410棵苹果树

  “你吃个果子,这是我们新收下的。”虽然经黄土高原的烈风一吹,苹果的皮已发皱,但入口仍觉甘甜多汁,一股清香在口中弥漫开来。星星之火农业发展合作社为村里山地苹果定制的1000个纸箱刚到,放在一旁,“民慧盟”商标十分显眼。

  苹果树种了9年,一共410棵,去年终于结了果子,李海治家也从昔日的贫困户变成了今日李家坬村果树种植的领头羊。

  李海治66岁,长得很精神,一笑,镶着的一口白牙就在阳光下闪耀。因家里排行老大,村民都称其“李大”。“18岁下煤矿掏炭,躺在地上挖,一天挣两三块钱,可把罪受了。”回来后,在村子里的农业社干,吃小米裹糠糠、苜蓿、野菜、稻子皮,咽不下去,也吃不饱。后来出去当匠人砌窑洞,跑工程修公路,带着娃娃婆姨在延安跑了5年,还见过周恩来总理。

  刘寒驻村后,认为该村的气候、土壤适宜发展山地苹果,不但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还能退耕还林保持水土,进而增大湿度增加降水量,促进农作物的生产和收成,有利于小李家坬村甚至附近村镇的长远发展。

  听说李大种了十多亩苹果,刘寒跑去一看,苹果种了8年,枝繁叶茂,就是不结果子。刘寒请来了石窑沟乡的3名专业技术人员,加上边学边实践的自己,一起在年初修剪了李大家的果树。“那3天下着大雪,鹅毛一般的,零下二十几度,可把我冻结实了。”技术人员的工资3000元,也是刘寒先垫付的。

  修剪完果树,刘寒又跑去延安市柳林镇学习山地苹果嫁接技术,一周吃住花了1500元左右,全是自费,回来后便教李大。原来通往果树地的是只能行人的羊肠小道,刘寒又让人推出了一条3米宽的路。2016年6月,扶贫工作队队长刘玉斌和第一书记庞兴国请来了市、区的专家,给全村120个果农进行了山地苹果、核桃管理技术培训,从防病虫害、修剪到施肥,村民们学完理论知识又到李大家的苹果地里实际操作,自此吃了一颗定心丸,对果树种植增添了信心。

  经过细心的护理,李大家2016年收了1000斤苹果,“这是刚起步,今年可能会收入上万斤。”而山地苹果市场价为每斤5到6块钱。如今,由第一书记庞兴国联系提供了树苗,整个小李家坬村种上了475亩苹果、100多亩核桃,刘寒自费花了15000元从西安买回了1300棵樱桃树苗,又种植20亩的樱桃。

  “今年,包村帮扶的市武警支队还会给我们建一个高抽项目,把沟里的水都抽到旱地上,这个大水窖能覆盖1000亩的苹果园。我现在都不敢想象小李家坬五年后的样子,估计2020年村里果农人均纯收入上万元,到2022年人均2万元,愿意全身心投入的甚至会达到3万元。到时候果树是主业,树下就搞养殖,你说那将是什么样子啊!”憧憬着未来,刘寒和村民们一样喜不自胜。


(责任编辑:高原)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