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兰考春光奏鸣曲 “焦桐”树下梦想花开!

2017年03月28日 09:37   来源:河南日报   

  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民依托泡桐资源发展起来的民族乐器产业,让附近村民都成为制作古琴、古筝的行家里手。⑨7本报记者史长来摄

  今日兰考风貌⑨7本报记者聂冬晗摄

  □本报记者周岩森童浩麟冻凤秋

  

  一条大河从天而降,照亮文明之始,开启生命之源。

  蜿蜒千万里,从冰雪清泉到浊浪滔天,每一回奔涌向前,都如一次巨大的迁徙;

  九曲十八弯,化宁静柔美为大气豪迈,每一次华丽转身,都似裹挟着风雨雷电。

  豫东平原。兰考县的东坝头。黄河画下“U”形回环,转过最后一个大弯,调头北上,直奔浩瀚渤海。

  “铜头铁尾豆腐腰”,这是一个多么脆弱的腰啊:千百年来,一回回决堤、改道,一次次泛滥、淤积,留下这片满目疮痍的沙土地。

  兰考,这个“躺在黄河故道上的地方”。

  风沙,内涝,盐碱,是这片土地数百年的伤痛,记载着被沙丘移动逼迫一再迁徙的兰阳、仪封、考城三地旧址,目睹着昔日“兰考大爷”逃荒要饭的窘迫与无奈。

  泡桐,沟渠,粮田,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兰考县人民战天斗地的丰碑,印刻着一个叫焦裕禄的县委书记475天在兰考大地奔波劳碌的足迹,辉映着他50多年来愈加璀璨动人的精神光芒。

  产业,水系,民安,是如今成功脱贫后日新月异的兰考,铭记着习近平总书记5年3次兰考行的殷切希望和郑重嘱托;落实着省委、省政府因地制宜的脱贫方略;显示着誓要消灭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决心和信心;承载着85万兰考人民热切的期盼和美好的梦想,以及作为河南省“改革发展和加强党的建设综合实验示范县”的一份荣誉和责任……

  第一章:焦桐晓角光映丰碑

  “焦桐”,这棵改变兰考命运的传奇之树,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半个世纪以来,丰碑之光烛照人心。脱贫攻坚中,“焦桐”吹响报晓的号角,唤醒了兰考干部的精神之光,焦书记那股亲劲儿、拼劲儿、韧劲儿又回来了,这是共产党人与民心民意的再次重逢!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兰考县桐乡街道办事处朱庄村头那棵枝干参天的“焦桐”时,年逾古稀的魏善民已经拿着扫帚和铁锹,开始一天的清扫、护理,也开始了重复40多年的守望。

  这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守望。

  一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通讯,让人们记住了这个感天动地的好书记,也记住了兰考的贫穷和苦难。

  一年365天,多半日子黄沙飞扬。清晨起床,家家被褥上总是蒙着一层沙土;脆弱的墙角和空空的锅台被白花花的盐碱侵蚀,辛辛苦苦种的庄稼几乎颗粒不收。这是上世纪60年代的兰考。

  当年兰考火车站的场景让新上任的焦裕禄为之落泪:寒风阵阵,雪花飞舞,衣衫褴褛、满面愁容的灾民扶老携幼拥挤在站台上,背着铺盖准备外出逃荒……

  农民的炕头上、草庵中、牲口棚里,焦裕禄访贫问苦并探求着治理风沙的办法;查风口,探流沙,追洪水,一双铁脚板走遍兰考120多个生产大队,基本摸清了灾害肆虐的规律;挖出淤泥压沙丘,广栽泡桐挡风沙,“贴膏药”“扎针”——兰考找到了根治“三害”的方法。

  焦裕禄最终没能见到兰考人民战胜“三害”就去世了。但他带领群众种下的泡桐树在兰考遍地扎根,蔚然成林。

  焦裕禄亲手种下的那棵“焦桐”,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半个世纪以来,丰碑之光烛照人心。

  那是2009年的春天,一位身形挺拔、笑容亲切的中年人走进兰考,在“焦桐”树下久久徘徊,仰望。

  他亲手植苗、培土、浇水,在“焦桐”的不远处栽下一棵泡桐树。

  2014年3月17日,作为党中央总书记,他第二次走进兰考,看的,听的,说的,做的,无一不和焦裕禄精神有关。

  习近平总书记回忆往昔,说他读中学时就被焦裕禄的事迹深深震撼;动情处,他吟诵起自己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所填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

  这一次,总书记开门见山:之所以选择兰考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因为兰考是焦裕禄同志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他希望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

  他语重心长地问兰考的干部: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间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而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些什么?

  总书记提出的问题,正是兰考群众私下议论的,也是兰考干部心知肚明的问题。这一问题是那样沉重,以致“抬”不到桌面之上:“守着焦裕禄精神这笔财富,为什么50年兰考经济依然落后,贫困县帽子依然戴着,那么多群众依然没有脱贫?”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走进兰考。这一天,他参加了兰考县委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民主生活会。这场“辣味十足”的民主生活会,把拷问兰考共产党人良心的“兰考之问”摆上了桌面。大家红着脸查找原因:

  顶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习惯了“等、靠、要”;守着焦裕禄精神,却淡忘了其根本;守着共产党人的钙源不补钙,干部艰苦奋斗的精神弱了;一些人当官的意识强了,服务群众的意识淡了;(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把困难看得大了,畏首畏尾、不思进取则成了习惯,等等。

  那场长达6个多小时的民主生活会开得酣畅淋漓,同志们多年压在心底的话,说了;思考了多年的问题,讲了;转变干部作风、改变兰考面貌的想法,提了;兰考下步发展的路径,议了。县委一班人认识到:兰考的发展已经到了重要的历史节点之上,必须把握机遇,扑下身子,全力以赴带领全县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否则将愧对人民、愧对历史!

  就是在那次会议上,县委立下军令状,争取“三年脱贫,七年小康”,在全省率先脱贫,与全国一同小康!以此作为对“兰考之问”的响亮回答,作为给兰考人民,给总书记的一份答卷!

  焦桐晓角,清脆响亮,那是战斗的号角,唤醒了兰考干部群众的精神之光。

  要鼓着一股子劲,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闯关夺隘的决心,甩开膀子、干出样子!省委书记谢伏瞻一次次到兰考调研视察,一句句叮嘱,坚定着兰考21000多名党员干部的决心和信心!

  如果说兰考115个村的贫困是115丛荆棘,那么党员干部也要冲上去,扑下身子,用最精准有效的方法,把它连根拔除。

  如果说兰考7.7万个贫困人口像7.7万棵柔弱无助的枯苗,那么党员干部就要带着焦裕禄“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耐心抚慰,精心滴灌,一棵棵地给予滋养,使木欣欣以向荣,让泉涓涓而始流。

  一支浩荡的精准扶贫大军日夜奋战在兰考大地之上!

  实干、苦干、拼命干,巧干、精干、用心干。在这次脱贫攻坚战中,兰考的党员干部像泡桐树一样稳稳地长在乡野,扎实地与民亲厚,他们用火热的心溶化着贫困的坚冰。

  见识过焦裕禄的兰考群众最知道什么样的干部是好干部。当年曾跟随焦裕禄治风治沙,被焦书记赞为“护林小英雄”的张根群、张林田、张根生说:“焦书记的好作风真的又回来了!”

  让我们认识认识兰考脱贫攻坚战中的干部吧。

  请先认识一下她——

  主动申请到谷营乡中东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干部时,28岁的刘攀登生完孩子还不到半年。

  正在上班的爱人听闻她要到村里去,立刻骑车从单位赶回家中,力劝她不要去。

  她还是去了。

  每周五天四夜,她像泡桐树一样,深深植根村里。

  孩子还没有断奶,婆婆每晚都要从县城把孩子送到村室。每当接过娇弱的宝贝,刘攀登的心都要化了。

  这样坚持了几个月,实在顾不过来,便给孩子早早断了奶。

  大学毕业来到县工信委,刘攀登样样工作干得好,年年被评为先进。可到了村里,一切都是陌生的。

  从每天硬着头皮敲开村民家的门,怎么开口都是难题,到和乡亲熟悉得像一家人;从被村民们怀疑能力,到被他们深深信赖——刘攀登一路走了过来。

  以往的招商引资经历,让她很快选准了产业致富的路子,找到了蘑菇种植这种见效快、成本低又不需要太多体力的活路。

  利用到户增收资金等,她带领30多个贫困户盖起蘑菇种植大棚。

  一个弱女子领着中东村的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这是破茧成蝶般的历练。

  在兰考,遍布全县115个贫困村的345名驻村工作队队员都是这样,一颗心掰成两半,一半奋力向上,在看似铁板一块的贫穷中寻找出路;一半静水深流,把难以表达的柔情藏在心底。

  让我们认识一下这位红脸汉子吧

  ——

  李舒翼喜欢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考城镇是兰考县面积最大的乡镇,也是有着9万多人的豫东人口大镇,担任镇党委书记两年,李舒翼骑遍全镇50个行政村。

  到了村里,乡亲管他叫“二林”,那是他的小名。因为相互之间没距离,群众在什么地方见着他,就在什么地方与他拉呱儿,有问政策的,有摆困难的,也有诉说儿子不养媳妇不孝的。每天他推车出门,在哪儿见到群众,一天的工作就从哪儿开始。

  特别是那12个贫困村、805户贫困群众,让他日夜挂心。

  栽下梧桐树,不愁引不来金凤凰。李舒翼率先在全县建立起两个镇级产业园。

  他热情豪爽,大气周全,经四方联系,有29家企业入驻产业园。

  农业产业化让村民有忙不完的活儿,收入也节节见长,贫困开始离乡亲们而去。

  2016年10月,考城镇办起首届菊花文化节,让一个美丽、富饶的考城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一个崭新的兰考“副中心城镇”展现在世人面前。

  还有一位您应当认识,他是蔡松涛——兰考脱贫攻坚的指挥者也是实践者。

  健步走来的蔡松涛像是一棵风中挺立的泡桐树,一种向上生长的英气勃发,一种胸怀梦想的清晰坚定。

  清晨,天刚蒙蒙亮,凌晨两点多才睡下的蔡松涛便起了床。他用凉水让自己清醒,便准备当天的工作。上午,他要去县里的产业园与几位从广东来的客商见面,商议他们投资兰考循环经济产业的项目;下午他要去走访因遭意外重新返贫的农户,调研如何巩固扶贫成果的问题;晚上还要继续昨晚没有研究完的问题——贫困户退出中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工作总是千头万绪,蔡松涛的时间总是不够用,他睡眠严重不足,精神却高度亢奋。

  老百姓见他手里时常拿一小本,听干部群众反映问题时耐心十足、和蔼可亲,而“转场”时快步如飞,生怕耽误了时间。

  大家都觉得这个爱笑的蔡书记像是一个“邻家男孩”,可又谁知他内心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兰考此役,只能胜,不能败。无论出现什么闪失,实现不了县委的诺言,那将会丢了党的面子、失了兰考的民心,那是十个蔡松涛也担待不起的。

  他和他的战友们一起推动兰考的脱贫实践,逐渐形成清晰的扶贫思路,探索出兰考的脱贫模式:牢牢抓住产业扶贫,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脱贫步伐,改革扶贫资金使用模式,探索金融扶贫之路,融合发展县、乡、村三级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农村发展的造血功能,等等。

  他深知焦书记所讲的“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的道理。党员干部要带领全县人民脱贫,县委就要为全县干部做出表率,而县委书记更是要为县委班子做出表率。所以,这些年您所见到的,是他为兰考脱贫夙夜在公、紧张忙碌的身影。

  蔡松涛也有闲暇坐下来翻看手机的时候。他手机里的“拼搏兰考”朋友圈有230多人加入,从县长李明俊,到各局委、乡镇负责人,再到全县每个扶贫点上的扶贫工作队长。手机一天到晚“叮咚”声不停,那是在传递大家比干劲,比效率,晒成绩,铆足劲儿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消息。

  截至2016年底,全县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2.3万户7.7万人减少至1047户3127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4%,115个贫困村有114个实现退出。2017年2月27日,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估并经省政府批准,兰考退出贫困县序列,脱贫摘帽目标如期实现!

  穿过县城裕禄大道,从兰考火车站到兰考县委大院、兰考礼堂,从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到焦裕禄干部学院;走在乡间,从东坝头黄河边的壮观风景到普通农家院落的宁静温馨,兰考县党员干部每日奔波的路途,似乎还是原来的样子,但一切又都不一样了。

  第二章:良桐为琴金声玉振

  脱贫攻坚,产业引领是关键!恩惠了世代兰考人的泡桐树,这一次又走到前台:乐器加工和家居制造的木业加工产业蓬勃发展,和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一道,构筑了兰考脱贫攻坚的效能高地。产业引领,金融支撑,保险托底,兰考,是扎扎实实的真扶贫,真脱贫!

  行至一○六国道和三一○国道交叉口,远远地就看到沐浴着阳光,巍然屹立的焦裕禄铜像,那清瘦的身姿,那谦和的微笑,那深情的凝视,仿佛能听到焦书记的呼吸和心跳声:我在!

  他一直都在,不仅留下了实干的精神,更埋下了梦想的种子。

  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说:“我理想是只有在博物馆里才看得到贫穷,……那才是美好的社会。”

  该由谁把现实的贫穷赶进博物馆?又该由谁来建设那样的美好社会?回答是,我们!焦裕禄一样的共产党人!

  走进兰考堌阳镇徐场村,美好和着琴声一起飞扬。

  琴风路、琴颂路、琴华路……每一条街道都以琴命名,道路两边雪白的墙面上绘着一幅幅精致的山水画。几乎每一处静谧院落里都“藏”着一个民族乐器加工厂,走进去,那是热火朝天的世界。

  在徐老大斫琴坊,“90后”青年徐亚冲身着红色工装从自家厂房里出来,进得堂屋,仔细净手,轻轻地在他制作的桐木面板古琴前坐下,轻拢慢捻,一曲《流水》倾泻而出。

  四周顿时安静了下来。空气中浮动着高山、流水,冬雪、春草的气息。

  谁会想到呢?泡桐会与这美妙的韵律相连。

  东汉时,一户人家在烧火做饭,隔壁的蔡邕从灶中木柴清脆的爆裂声,判断出那是一块难得的做琴良木。他赶忙过去,从火中拽出那块桐木。蔡邕是当时的文史大家,也是琴门圣手。经他一番精雕细琢,成就一把音色美妙绝伦的七弦琴。因琴的尾部被烧焦,后世称其为“焦尾琴”——传说中的四大古琴之一。

  谁能知道呢?奇迹总是发生在妙手偶得间。

  上世纪80年代,上海民族乐器厂琵琶制作大师韩富生来到兰考,在堌阳一农家听到主人拉动风箱烧饭时风舌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当他得知那是由泡桐木板制成时,一阵惊喜。

  原来,适宜在沙土地生长的泡桐,因其纹理细腻、木质疏松、不易变形、抗腐蚀性强等特点,竟是制作民族乐器音板的绝佳材料。

  自此,兰考泡桐与民族乐器甚至西洋乐器结缘。

  徐亚冲一曲弹罢,心静气沉,脸上挂着自信的笑容。

  在徐场,60%的农户拥有自己的乐器工厂,年收入一般都在百万元以上;而剩下的40%农户的劳力则在这些工厂里打工,每月收入也不低于5000元。在这里,乡愁依旧,只是传统的农民进了家门口的工厂;在这里,没有留守老人的孤独和留守儿童的无助。

  打一个电话,敲一次键盘,乐器订单从国内各大城市甚至从国外飘然而至;还是打一个电话,敲一次键盘,堌阳的各种乐器通过电商平台和现代物流,分送到各地乐器店家。堌阳人做梦也没想到,现代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元素在这里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

  在堌阳镇党委书记董文选的构想中,流转后的1300亩土地将建设优质泡桐林,打造兰考“泡桐之乡”品牌……

  今天的堌阳,像是一把音色清亮的好琴。琴声从此地商朝都城北亳的城墙遗址飘过,穿越千年,融入“郑卫之音”,渗入中州古调,化作古筝、古琴、琵琶、二胡等乐器齐鸣交响,穿过兰考的中国民族乐器博览中心,穿过堌阳镇民族乐器产业园,飞向东南亚、美洲、欧洲,响彻寰宇,成为兰考县年产值超过15亿元的“绿色银行”。

  兰考的土地,滋润着泡桐的生长,以泡桐为主的木材加工业正带来更大的奇迹和梦想。

  2016年5月的一天,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回到老家河南,一下飞机,便直奔兰考。

  随后,100亿元投资在人们的惊叹声中砸来。恒大集团联合国内7家顶尖家居企业,在兰考建设恒大家居联盟产业园——那将是亚洲最大的家居产业园。

  5月12日的签约仪式上,当省委书记谢伏瞻,省长陈润儿先后握住许家印的手时,一张激动人心的蓝图正在展开。

  是兰考的区位优势,特惠政策、健全的配套设施和周到热情的服务让许家印等企业家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

  遥远的春秋时期,兰考曾是户牖之地,战国魏都户牖邑,秦朝设户牖乡。户牖即门窗,老子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淮南子》论述:“夫户牖者,风气之所从往来。”

  无用乃为大用。

  久远历史上的命名隐含着今日兰考发展的密码!

  正如当年那棵因个头矮小被弃置一旁的泡桐树苗,经焦书记栽下后长成如今的合抱之木,正如速生易活的泡桐成为兰考百姓粮仓充实的大功臣,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今天,兰考又以家居制造和木业加工等产业叩开了致富大门!

  兰考招商局局长孔明目睹了兰考产业园区巨大深刻的变化。在他和同事们每日忙碌的接待和马不停蹄地解决各种各样问题的工作中,在上下敞开怀抱的盛情和齐心协力的奋斗中,依托正大、华润、禾丰、晓鸣等龙头企业,兰考的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遍地开花;以格林美、富士康等为主导打造的高科

  技产业园正逐步发展……从村级作坊、乡镇特色园区到县级产业集聚区,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体系,富裕的梦想落地生根!

  落地生根的还有金融资本。

  2016年的冬日,兰考县惠安街道办事处乔庄村郭霞的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从银行申请到了100万元金融扶贫贷款。这让她紧皱的眉头舒展,化作爽朗的笑声。

  37岁的郭霞4年前返乡创业,在村里流转了400多亩地,办起果蔬种植合作社,开发了“乡格里辣”辣椒酱、乔庄小米等品牌产品,开通了电商支付平台,带领58个贫困户走上致富路。合作社的发展路子,得到了前来调研的省委书记谢伏瞻的肯定。

  生产要发展,郭霞需贷款。因没有合适的抵押物,贷款的事一直办不成。如今有了金融扶贫的好政策,郭霞顺利地拿到了贷款。按照贷款约定,她又吸纳了10位贫困村民就业,月工资不低于两千元。

  金融扶贫,是兰考县意在长远的大棋局:从2015年起,兰考县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金融支持、企业发展、风险保障的金融扶贫模式,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兰考县先后拿出3000万元风险补偿金,通过信用评定,银行授信,政府贴息,为全县贫困户发放贷款3.2亿元,助推了产业扶贫。

  2016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复,全国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花落兰考。这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按照规划,用5年时间,把兰考县建成全国普惠金融改革先行区、创新示范区、运行安全区,为贫困县域探索一条可持续、可复制推广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

  这意味着,最弱势的贫困群体也将和金融息息相关,并能获得可负担成本的金融服务。

  这给兰考,给河南带来的,不仅仅是“开天下之先”的名头,还对扶贫工作和金融体系改革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2016年初夏的一个傍晚,从郑州回兰考的汽车上,“80后”女子戴焱的心怦怦直跳,她把手伸向窗外,指尖穿过凉风,触摸一个明亮的未来。

  那时,她已是兰考首批20个“精准扶贫工作标兵”之一。在县老干部局工作的她主动申请到惠安街道乔庄村扶贫。因为工作出色,有可能很快被提拔使用。但当看到中原农业保险有限公司兰考支公司招聘总经理的消息,她动心了。

  2016年,兰考县政府与中原农业保险公司正式签订了“脱贫路上零风险”保险扶贫项目。这是全国首个为整县扶贫上“保险”的金融扶贫项目。兰考县政府以1000万元保费资金,撬动84亿元的保险保障金,为全县所有贫困人口提供包括生产、生活在内的风险保障,为贫困人口的脱贫“兜底”。

  戴焱想参与到这项激动人心的事业中。她如愿以偿了。

  只是她没有想到此后要走那么多的路,吃那么多的苦。2016年6月29日那场狂风暴雨,全县44座贫困户家里的鸭棚垮塌。为将48万元赔偿金及时送到贫困户手中,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戴焱和她的同事们迅速奔赴谷营、爪营、东坝头、孟寨等乡镇,挨户核实情况,安排赔付。几天下来,高强度工作引起感冒高烧、极度不适,她硬是扛了下来。

  不到半年时间,类似的赔付已经有两百多次。戴焱和她只有5个人的团队编织着全兰考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温暖的安全网,为的是不让一户人家因病因灾返贫。

  戴焱团队中的“90后”男孩李鑫是开着奥迪来兰考工作的。到职的一年多里,这位家境优越,没吃过苦、没作过难的大男孩,到过兰考300多个村庄,熟悉地掌握了这些地方的情况。特别是走访极度贫困的家庭所带给他的震撼,使他下决心要为他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去山西太原取证的经历像是在拍一部电影。他坐高铁从郑州到石家庄又到太原,再坐长途车到太谷县,他要为粉刷墙体时不慎坠落死亡的兰考人汪永辉取回死亡证明。

  从工地到乡派出所再到县医院,他作了太多的难,但终于拿到当地110接警记录和医学死亡证明。回到兰考,带着10万元的赔付款,穿过蜿蜒的土路,来到位于三义寨乡侯寨村的汪永辉家。

  得知李鑫为去世的儿子而来,汪永辉年逾花甲的母亲背过身去擦拭着眼泪。

  汪永辉的弟弟有精神疾病,妹妹已经出嫁,而他的女儿正上小学。这个本已贫困的家,顶梁柱没了。

  在兰考,类似境遇的家庭不止一户,汪家也许是典型的一例。

  拿到保险公司赔付款,大娘实在是意外。她感激李鑫,坚持着把李鑫和他的同事送到村口,目送他们离去。

  风,飘起了大娘的白发,也疼了李鑫的心。

  李鑫偶尔会在微信朋友圈晒一些走访贫困户的照片,引来朋友惊讶的表情,但更多的时候,在办公室,在路上,在勘察或赔付现场,他耳边会响起聂鲁达的诗句:那里有渴求与饥饿,而你是水果。那里有悲痛与幻灭,而你是奇迹。

  也许,未来的未来,贫困真的只能在博物馆里藏身!因为有着这样一群驱赶贫困的人;

  也许,焦裕禄铜像的手里会有一把兰考泡桐做的胡琴,焦书记会高兴地为摆脱了贫困的兰考人民,拉一首美妙的乐曲……

  第三章:桐花万里凤凰偕鸣

  脱贫难,难在因病因灾导致的返贫;难在贫困户冷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是的,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脱贫致富最终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如今的兰考,老百姓复苏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焕发出无限热情与实际行动。走进这块热土,桐花万里、凤凰偕鸣的盛景就在眼前。

  也许一片土地在苦难中浸润久了,忘记了幸福的颜色;

  也许一个人被沉重的生活压久了,忘记了曾经渴望的那双飞翔的翅膀。

  在被车撞倒的那一刻,朱敬军听到尖利的风声从耳边呼啸而过。“腰椎压缩性骨折”,让这个45岁的壮汉流泪了。

  朱敬军能下床、能走路了,但不能干任何体力活。三个读书娃,一个大学,俩中学,这个家,精准识贫时被确定为贫困户。

  兰考县赵垛楼村,当年宁可苦干不愿苦熬,被焦书记树为当时的“四面红旗”之一,而现在的赵垛楼仍是个贫困村,朱敬军就是这个村里的贫困户。

  填了表建了卡,连上大学的孩子也能领到每年5000元的补助金。朱敬军感激扶贫政策,但他心有不甘:总不能就这样让国家救济着过日子吧。

  走在村中街道上,朱敬军感到空气都是凝固的,那是认命苦熬的封闭与沉闷。

  村支书王建胜性格温和,从来没有和谁红过脸。但在这一次的脱贫攻坚中,他真急了。与驻村工作队一起,在村里做起了每周一次的贫困户干劲评比,更是和朱敬军一起到外地考察蔬菜大棚,考察玫瑰、菊花种植,并邀请专家前来指导。

  谁也想不到,这一次群众真的动了起来。11座蔬果大棚建起来了,一年两茬哈密瓜,一茬蔬菜,一个大棚一年的纯利润不低于3万元。

  朱敬军尝一口自己种的哈密瓜,那叫个甜!半沙质半黏土的土地结出的哈密瓜,甜度达到20.8%,远超一般的14.5%。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二版)

  看到希望的乡亲们跃跃欲试,2016年,利用县里拨发的专项扶贫资金和贴息贷款,村里流转了250亩土地,建起扶贫产业园。

  仅朱敬军担任理事长的众庆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流转了126亩地,建起了89个大棚,带领170多个乡亲一起干。他们还跟县晴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产品销往广东、海南等地。

  当村民亲切地称朱敬军为“棚总”时,这位脸膛黑黑的汉子羞涩地笑了,正如他把一份入党申请书交到王建胜手里时的表情。

  2017年的这个春天,又一季大棚蔬果要丰收了。村里也有了2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乔迁进新楼房,忙碌的村民们更有底气,干劲儿更足了。

  自从2010年妻子因脑干出血被医院宣布为植物人,魏丰魁就再没有笑过。他和儿子尽心地服侍着妻子。7年时间过去了,妻子似乎有了些许知觉,而53岁的他却已是满脸皱纹,家中也因失去经济来源,成为贫困户。

  工作队进驻小宋乡王岗村,老魏家的小院有了阳光。队长王威为魏家脱贫进进出出地忙碌着,魏丰魁也被队长的真情所打动,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2015年6月,老魏参加了由村里组织的种植养殖技能培训;8月利用申请的到户增收资金5800元买了5只湖羊,当年就下了7只小羊羔;2016年4月,翻修了四间瓦房;6月,儿子魏向阳联系到濮阳一家公司打工,月收入2500元;7月,申请临时救助每人1000元,加上兜底户每人450元一年的补助,同时安装了光伏发电,并在全县开展的“春风行动”中得到了部分生活用品,通过“五净一规范”活动,魏家开始变得整洁干净了。与此同时,久病的妻子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大病救助报销率达95%以上。到2016年底,魏丰魁家年人均纯收入达8697元,稳定脱贫。

  接受采访那天,听着妻子想要表达时从咽喉深处发出的嗷嗷声,老魏的脸上浮现出久违的笑容。

  是的,兰考不止一个魏丰魁,他们的生活经历是不幸的,但他们又是幸运的。在他们脱贫的道路上,一双双温暖的大手紧紧地拉着他们,一个个致富项目为他们量身定制,目的是要激发他们过上富裕生活的愿望和内生动力。

  一座房,一盏灯,一张床,87岁的张景枝躺在床上。还没到晚饭时间,床头的桌子上,南瓜小米粥正冒着热气。

  几天前,她不小心摔了一跤,所幸没有大碍。二儿媳妇忙前忙后,嘘寒问暖,8岁的曾孙女和6岁的曾孙子放学后便偎在床前有说有笑。她明明心里喜欢上如今的生活,嘴上却故意说着:老天爷让我活这么久干啥呢?

  张景枝这辈子够不幸的。嫁到东坝头张庄村,那是全县风沙最严重的地方,一年到头忙活着,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两个儿子先后去世,让她几乎哭瞎了眼睛。所幸家没有散,靠着儿媳妇在建筑工地上劳作挣的几个钱,日子也就熬过来了。

  她做梦也没有想到,2014年3月17日那个春光明媚的午后,习总书记来到她家,拉着手和她拉家常,那种亲切,想想就觉温暖。

  没有想到孙子闫春光在工作队帮助下,靠扶贫资金和贷款,两年间竟把鸡棚发展成全村最大的养鸡场。

  她更没想到,就这两三年,张庄变了个样:这里成为红色乡村游景点,老屋改造,一院一景;荷塘莲藕,林间杂果。一切咋就变得那么快、那么好呢?老人感慨之余也念叨:“要是焦书记活到现在,多好。他要是看到现在的张庄,该多高兴啊!”

  家园是每个人的安身立命之地。夕阳下,这个昔日兰考县最大的风口,已经变成一个密林掩映的绿色家园。

  在我们居住的星球上,河流和生命是相伴相生的奇迹。

  在黄河滩区,在离黄河最近的地方,您甚至可以感受到黄河心脏的律动。

  谷营镇姚寨村村支书赵永国清楚地记得,2003年,黄河滩内的生产堤决口,房屋倒塌,庄稼受淹绝收的情景。

  直到今天,这狭长的黄河滩,依然是母亲河胸口上的一根刺。

  我省黄河下游滩区居住着125.4万多人口,是最为集中连片的贫困带之一。这里牵动着省领导的心,省委书记谢伏瞻等领导数次到黄河滩区实地考察,省长陈润儿到任的第一个月里,就来到滩区调研。

  2015年9月,作为全省第一批黄河滩区迁建试点,姚寨村拉开了全县2.5万滩区人口易地搬迁的序幕。

  一年后搬进新村,新姚寨每家每户都是统一建造的独门独院。搬迁政策按每户4人计算,人均30平方米,省里出资1.76万元,县里拿3万元,每户只要掏2万多元就能拎包入住。村里水、电、道路、排水、绿化等都是由政府出资建设。

  时尚靓丽的两层小楼,干净整洁的街道路面,都比不过村民因内心的安定幸福而洋溢在脸上的笑容。

  美丽的小媳妇叶银霞考虑的是多从网上下载一些曲子,晚上领着嫂子大娘们跳广场舞;

  村支书赵永国考虑的是怎样流转土地,发展高效农业,带领大伙儿致富;

  新旧姚寨不仅是时空的一次移位,也并非简单地变了一下姿势,而是人们换了一种活法。

  泡桐花开时,兰考大地一片紫色的芬芳。

  有如凤凰般美丽高贵的鸟儿栖在枝头,唱出动听的歌声。

  那是灵魂的美丽歌唱。

  尾声

  两千多年前的某个春日,孔子和弟子开始周游列国。自鲁适卫,在卫国的仪邑(今兰考境内),有封人强烈求见。聆听孔子教诲之后,封人仰天长叹,坚信“天将以夫子为木铎”,预言天下将贯彻孔夫子的主张。

  在那个时代,封人可谓孔子的第一知音,他懂得孔子那颗伟大而孤独的心。

  如今的兰考仪封乡,还留存着“请见夫子处”残碑,供后人仰望。

  两千多年后的中国大地春潮滚动,一个伟大的党正领导着伟大的人民实现着她的伟大主张:为人民能够享有美好的生活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不忘初心,人民为上!

  闪烁着理性光辉的话语像3月的春风正拂煦着兰考: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兰考今后的发展有了方向。

  想起唐代诗人李白赞颂封人的诗句:木铎映千春,封人识天意。

  是的,民心便是天意。

  叩问兰考大地,那是与纯净的心灵对话,那是金色的,是绿色的……

  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后,经受了锻炼的兰考干部将和兰考的群众一起,开始奔小康的崭新征程。

  春天到了。“焦桐”树下,梦想花开!○5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