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河北:产业精准扶贫开辟脱贫致富新路径

2017年02月27日 14:06   来源:河北日报   

  原标题:产业精准扶贫开辟脱贫致富新路径—看我省如何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走向富裕 

  阜平县依托《食用菌产业三年发展规划》,去年以来引进了10家企业投资3.8亿元,建成百亩以上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区46个,栽培规模从500亩发展到6300亩,一期6000万只香菇菌棒已全面出菇,带动7500个贫困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实现当年投产、当年脱贫目标。截至目前,全县累计脱贫8万人,其中食用菌产业带动5.1万农民稳定脱贫,占脱贫人口总量的63.8%。

  涞水县以培育“4+1”扶贫主导产业为核心统揽扶贫工作全局,2016年,全县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29亿元,新建设施蔬菜、食用菌大棚1220个,发展优质林果3.9万亩,养殖长毛兔3万只,新建或改建旅游农家院100家,发展家庭手工业850户,减贫人口8045人,32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

  平泉县把食用菌产业打造成了农民受益最多、扶贫效果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农民脱贫致富产业。2016年,全县新建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区4500亩,带动2000贫困农户直接参与产业发展,2000人进入园区或企业务工,累计带动8000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占全县发展生产和就业脱贫人数的64.2%。

  着眼于贫困县产业发展基础,全力推进贫困地区特色农业精准工程,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规模致富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致富增收项目,将单一“输血”式扶贫改为“造血”式扶贫。近年来,我省以产业扶贫为重要抓手,创新机制,精准施策,全力打好产业精准扶贫攻坚战,为贫困地区群众持续脱贫致富开拓出一条新路。

  精细谋划,深入调研,强化产业扶贫的顶层设计,以“特色种养、优质林果、乡村旅游、家庭手工业、光伏、电商”等六大扶贫产业为区域产业集聚重点,组织贫困户参与其中,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省有国家和省级贫困县62个、贫困人口310万,扶贫任务较重。2016年,省委、省政府明确产业扶贫工作由农业部门牵头,会同发改、林业、旅游等部门协同推进。涉农部门牢牢把握“抓产业扶贫就是抓现代农业”的理念,在贫困地区开始探索如何走好产业精准扶贫之路。

  省农业厅(省农工办)会同有关部门,把选准产业、精准规划作为发展脱贫产业的关键,强化产业扶贫的顶层设计,2016年初,组织102名机关干部深入62个贫困县开展“千村万户产业扶贫调研活动”,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基础状况和市场预期,为每个贫困县确定了3-5个特色“主打”产业,并逐县制定了产业脱贫帮扶方案和产业扶贫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路径和推进措施。在县级精准扶贫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和全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等脱贫综合规划,形成《河北省“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立足河北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游则游,以“特色种养、优质林果、乡村旅游、家庭手工业、光伏、电商”等六大扶贫产业为区域产业集聚重点,组织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来,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为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省农业厅(省农工办)联合11个省直单位印发了《关于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省产业扶贫的总体要求、工作重点。在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指导下,成立了由农业、林业、扶贫等12个省直部门和9个设区市政府组成的省级特色产业精准扶贫部门协调推进机制,印发了《河北省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部门协调推进机制》。省农业厅(省农工办)还成立了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职工作人员成立产业精准扶贫办公室,负责产业扶贫日常协调工作。

  据初步测算:开展特色种植业扶贫工程,包括发展设施蔬菜、食用菌和中药材等产业,发展核桃、苹果、大枣等林果业,发展猪、牛、羊、禽和特种养殖,可带动80万人脱贫。开展旅游扶贫工程,大力推广“景区带村、能人带户”模式,把贫困群众组织起来、贫困村带动起来、利益联结机制建立起来、文化特色弘扬起来,可带动20万人脱贫。开展家庭手工业扶贫工程,可带动20万人脱贫。开展光伏扶贫工程,在具备条件的4000个贫困村每村建设一个100—500千瓦的村级光伏电站,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可带动10万贫困人口脱贫。开展电商扶贫工程,打造与产业扶贫深度融合的电商平台,通过在贫困县建设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在贫困村建设电商服务站,可带动10万人脱贫。

  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强化智力、资金支持,总结出“特色产业引领型”“园区带动型”等10种产业扶贫模式、20个典型案例,为产业精准帮扶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产业确定了,如何发展壮大?怎样让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走上富裕路?

  阜平县地处保定市西部,全县人口22.98万,其中贫困人口占15.54%,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发展基础弱。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该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产业精准扶贫着力点与突破口,确定了“一核、四带、百园覆盖”(一核:天生桥千亩现代食用菌产业核心区;四带:城关镇—城南庄、平阳—台峪、大台—史家寨—王林口、龙泉关—天生桥沿沟域干道四条食用菌产业带;百园覆盖:星罗棋布覆盖边远山区全部贫困村的百余个产业园)区域布局。在此基础上,该县先后引进了10家龙头企业落户阜平,解决了产业发展没有龙头带动的问题。出台了三户联保无抵押贷款,灾害成本保险兜底,水电路财政配套,对农户和企业的系列扶持政策,为农民愿种、敢种、有钱种打下了基础。县里还聘请10名专家把握产业发展方向、解决重大技术问题;配置了58名技术员,保姆式指导农户栽培生产。同时,完善一套带动贫困户种菇的科学机制,实施了让贫困户贷款购棚买棒、与企业共同出资合作既挣工资又分红、无劳动能力的用土地贷款入股分红、不敢投资的到企业当职业工人四种利益联结机制,让所有贫困户、特别是老弱病残户在食用菌产业中受益。截至目前全县食用菌面积6300亩,完成投资6亿多元,覆盖11个乡镇,建设百亩以上园区46个,出菇棚3100余栋,新建菌棒生产中心10个;建设保鲜库52座,储存能力达5000余吨。带动农户4260余户,其中贫困户2810户。

  从无到有,由弱变强,阜平县借“小蘑菇”助力“小康梦”,其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是我省产业扶贫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每一个扶贫县确定扶贫产业后,各地都把强化智力支持放在首位,坚持扶贫先扶智,加强培训指导、创业孵化、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全面提高贫困户稳定增收致富能力。如今,我省每个扶贫产业都有一支工作团队和一支专家团队,实现了贫困县和扶贫产业科技专家全覆盖。在贫困地区建设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39个,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800人,提高了贫困农户增收致富技能。

  全省各地还把扶持培育产业扶贫经营主体放在重要位置,目前,全省贫困地区共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49个,市、县级园区757个,培育省级扶贫龙头企业620家、农民合作社4.5万家,新型经营主体对贫困户带动率超过了70%,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经过实践总结,我省已挖掘出“特色产业引领型”“园区带动型”等10种产业扶贫模式、20个典型案例,为产业精准帮扶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机制创新,探索多种形式的贫困人口增收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贫困地区群众稳定脱贫、持续致富

  2015年初,平泉县卧龙镇头道沟村贫困户赵丽华用扶贫资金6000元、县政府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000元和三户联保贷款5万元,合计6.2万元在中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区入了股,到年底她就拿到了1万元的利润分红,2016年年底又得到1万元的分红。谈起这些,赵丽华乐得合不拢嘴。

  以资金入股的形式“分股金”是我省贫困地区没有劳动和经营能力的贫困户脱贫的方式之一。

  在产业扶贫的实践中,我省把股份合作制作为贫困户脱贫的重要利益联结机制,系统总结了赤城、涞水、威县等地资产入股、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劳务入股、风险防范的经验,以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全省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为促进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规范发展,我省还研究制定了《河北省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运行规范》等配套文件。大力推广“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股份合作扶贫模式,实现了产业扶贫主体的多元化、扶贫资金的资本化、扶贫对象的组织化、扶贫路径的精准化和扶贫产业的集聚化。特别是平泉县依托食用菌、设施菜等特色产业,充分调动政府、企业、金融、科技等多方资源,对贫困户实行投入零成本、经营零风险、就业零距离的“三零”扶贫模式,解决了贫困户产前投入、产中技术和产后销售三大难题,增强了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扶贫效果显著。目前,62个贫困县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发展到7547家,带动87万农户脱贫致富。

  此外,我省还坚持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探索多种形式的贫困人口增收利益联结机制。已形成“大园区、小业主”“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政府+企业+园区+银行+农户”“园区+基地+订单农业”等多种机制,建立了园区主体与农民多重利益分享机制,既推动了经营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又促进了农民增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经过全省上下涉农部门坚持不懈努力,我省产业扶贫取得阶段性成果,2016年通过产业扶贫实现脱贫的人口超过60万人。省农业厅(省农工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省将按照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以坝上和深山深贫地区、环京津、黑龙港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扎实推动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落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特色农业、光伏、旅游、电商、家庭手工业等扶贫工程,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示范基地,确保全省2017年7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目标的实现。

  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平泉:“三零”模式助力

  特色产业精准扶贫

  平泉县大力推进以零成本、零风险、零距离为核心的“三零”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发展以食用菌为主、设施菜和经果林为辅“一主两辅”特色产业,在政策落地、产业发展、融资贷款等方面施巧力破解硬约束,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了实处。既发展壮大了特色产业集群,又将更多成果惠及贫困家庭,实现了产业与扶贫互促共赢。

  搭建“政银企户保”平台,实现贫困户投入“零成本”。通过搭建“政银企户保”平台、推行领养领种、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和平台,吸纳贫困群体及其他剩余劳动力到产业园区打工,学习技术并获得劳动报酬等方式,让贫困户“零成本”参与产业经营。

  增强企社承载能力,实现贫困户经营“零风险”。推行龙头建园区、园区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规定凡是企业投资建设或政府配套支持的农业园区,都必须至少吸纳20户贫困户入驻。由企业、园区或大户与贫困户结成紧密利益连接体,产前投资、产中技术和产后销售等高风险环节全部由企业或合作社承担,贫困户只负责生产管理,确保贫困群众发展产业“零风险”。目前,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2家,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275个,生产大户3500户,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达85%,每年带动1.5万人口脱贫。

  强力推进两区同建,实现贫困户就业“零距离”。鼓励贫困户将土地率先流转到就近土地股份合作社,同步规划、共同推进以扶贫模式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和以易地扶贫搬迁、中心村建设为主的美丽乡村社区建设,为贫困群众就近务工提供就业岗位,实现贫困群众足不出区、家门口就业。

  阜平:“八个一”服务体系促“小蘑菇”成致富产业

  阜平县把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作为产业精准扶贫着力点与突破口。把食用菌作为主导产业全力推进,通过构建“八个一”服务体系,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政策、项目、资金,夯实了产业精准扶贫、脱贫基础。

  制定一个科学规划。通过三年规划建设,形成“一核、四带、百园覆盖”区域布局,发展3.2万亩食用菌,带动10万贫困人口人均增收万元以上。出台一套扶持政策。三户联保无抵押贷款,灾害成本保险兜底,水电路财政配套,对农户和企业的系列扶持政策,为引来龙头,农民愿种、敢种、有钱种打下基础。建立一个科学的技术体系。聘请10名专家把握产业发展方向、解决重大技术问题;配置了58名技术员,保姆式指导农户栽培生产;注册成立了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与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协作,开发推广领先技术。引进一批龙头企业。10家龙头企业落户阜平,解决了产业发展没有龙头带动的问题。建立一套现代食用菌产业经营模式。推广实施了“六位一体”(政府+金融+科研+龙头+园区+农户形成一个产业整体)“六统一分”(企业负责建棚、品种、制袋、技术、品牌、销售六统一,农户分户栽培管理)产业经营模式,保证了全县食用菌产业的快速铺开、稳步发展。完善一套带动贫困户种菇的科学机制。实施了让贫困户贷款购棚买棒、与企业共同出资合作既挣工资又分红、无劳动能力的用土地贷款入股分红、不敢投资的到企业当职业工人四种利益联结机制,让所有贫困户、特别是老弱病残户在食用菌产业中受益,形成一套质量标准体系。借鉴绿色、有机、GAP认证管理和出口基地备案要求,建立健全阜平县食用菌质量标准技术体系,为打造品牌、树立阜平食用菌质量形象创造条件。构建一个高效的六次产业体系。注册了“老乡菇”商标,开通了阜平县“老乡菇网”,按照全县一个销售出口,构建鲜菇销售、精深加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食用菌产业体系。

  涿鹿:“园区带动”“四入”融合促精准扶贫

  涿鹿县立足当地资源,围绕脱贫布产业,结合产业建园区,大力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扶贫格局,探索出依托园区内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拉动、整村改造联动、科技研发推动、塑造品牌驱动,发展特色产业园区集群建设,让农民通过“四入”融合模式参与产业化经营。

  所谓“四入”融合模式,即资金入园模式,农户把闲置资金入股园区,实行户区、户企联建。由园区、企业、合作社提供生产服务平台,由农户负责劳动生产,并获得入股分红、土地租金和务工收入。土地入园模式,积极倡导贫困地区农户以股份合作形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参加股份合作社,农户以土地作为股本,与园区企业共同组建经营主体。农户作为股东享受利润分红,务工农户还可获得薪金收入。资产入园模式,合理整合农村现有资源,村集体、农户以蔬菜大棚、水电设施等资产入股与企业共建经营主体,按比例享受利润分红。其中黑山寺乡下榆林村利用现有的34个设施蔬菜大棚为股本,与新合作公司联合经营,年产蔬菜量近100万斤,年产值160多万元。农民以合作社为主体进行股份分红,每年可分红20万元,贫困户年均增收1000元。劳务入园模式,企业与农户、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劳务合作协议,企业、合作社主导经营,农户参与企业生产,在领取工资收入的基础上享受劳务入股分红。其中张家堡镇张庄村流转土地集中建设蔬菜产业园区,农民每亩收入租金1200元,年人均务工收入1.5万元。

  涞水:围绕资本收益到户创新体制机制

  着眼构建脱贫产业与贫困群众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涞水县探索推行股份合作制扶贫,通过资金或生产要素入股,把贫困群众纳入扶贫产业体系,成为“三金”农民,实现资本到户、权益到户。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563家,其中股份制扶贫产业合作社165家,初步形成了6种模式,实现了贫困人口全覆盖。

  政府主导带动型。政府出资搭建扶贫资产收益平台,或支持村集体成立股份制扶贫产业合作社,政府投资量化为扶贫对象股份,实现收益到户。帮扶资金牵引型。把扶贫专项资金或行业部门整合资金转换为股份,投入扶贫产业,变分散经营为集约经营。专业合作主导型。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专业合作社带头,吸引农民入股,在产供销及服务等环节互助合作。农业园区拉动型。依托现代农业园区,政府扶持资金转换为股金,并吸纳农民以资金或土地、山场等不动产入股,带动群众增收。农村能人带动型。政府补贴支持农村能人牵头成立合作社,政府资金转化为贫困户股金。龙头企业带动型。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基本模式,依托农民土地或山场,引进工商资本建立产权联系,发展股份合作制。

  隆化:“政银企户保”制度破解扶贫产业融资难

  隆化县把金融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发力点,整合各方资源,探索完善了“政府、银行、农业企业、农户、保险”五位一体的农业合作贷款模式,打通了一条农户到银行的信贷“绿色通道”。目前,一个中心(县农业政策性金融担保中心)、一家银行(邮储银行)和两家保险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多方参与的格局初步形成。已覆盖贫困群众3.2万户,全县共申请贷款14.2亿元,发放贷款3.01亿元。此模式在中央深改办《改革情况交流》刊发。

  搭建县、乡、村金融扶贫三级平台。隆化县成立了由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15个部门为成员的“政银保”合作农业贷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抓点扩面。县级成立农业政策性担保服务中心,投入资本金1亿元,由县供销社进行管理,配备专职人员12名;各乡镇成立相应机构,各村成立服务站,全县构建了金融服务扶贫体系,为贫困群众和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快捷、高效的贷款担保服务。

  调动银行、保险、农户三方积极性。一是用财政资金建立“资金池”,既作为农户贷款的担保金和风险金,也是农户还款的“缓冲金”。二是用资金账户激励金融机构。通过竞争择优方式选择合作金融机构并达成协议,将部分财政涉农资金存入合作金融机构,增加其营业性收入,促使其创新信贷品种,主动参与金融扶贫。三是用政策保险调动保险机构。采取竞争择优的方式选择合作保险公司,为农业企业、贫困群众贷款办理保证保险。县政府为农户缴纳政策性保险,调动保险机构的贷款积极性。四是用扶持政策激励农户参与。围绕全县“一主两辅”农业产业发展,对致富效果明显的肉牛、设施蔬菜、草莓、木耳等优势产业制定针对性扶持政策,对借款户予以贷款贴息,提升贫困群众发展脱贫产业的积极性。

  严把贷前、贷中、贷后三个关口。贷前:做好“三级审核”,把好准贷关。贷中:强化“三个意识”,提高服务关。贷后:用好“三个机制”,确保安全关,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文/马志敏、刘鹏 图/李平文)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