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全国政协委员李晓林:进一步发挥慈善组织的扶贫助攻作用

2017年02月21日 08:05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进一步发挥慈善组织的扶贫助攻作用——访全国政协委员、思源工程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晓林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正式实施,在扶贫攻坚深化之年,公益慈善组织如何在精准扶贫中进一步发挥好相关作用,成为委员们关注的话题,不少委员也将在两会上递交相关提案。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简称思源工程)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晓林就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集约化扶贫+精准救助,助力脱贫攻坚

  ■记者:慈善事业是扶贫攻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党中央明确要求创新我国慈善事业制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脱贫事业。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公益慈善组织应该如何发挥自身作用?

  ■李晓林:切实以慈善组织助推精准扶贫,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受历史、自然、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扶贫工作可谓任重道远。一方面既要实现扶贫开发总目标,另一方面又要保障扶贫开发成果。这就不仅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扶贫主攻力量,同时也需要慈善组织作为重要的助攻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尤其2017年又是扶贫攻坚的深化之年,慈善组织可发挥自身优势,把集约化扶贫和精准救助相结合,创新扶贫模式,培育更多优秀的基层公益组织,让慈善事业在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波澜壮阔的宏伟工作中书写浓墨重彩一笔。

  ■记者:您提到慈善组织要把集约化扶贫和精准救助相结合,具体怎么做?

  ■李晓林:2017年是脱贫攻坚的深化之年,不少慈善组织在教育、医疗、大病救助等领域具有优秀的品牌积累、成熟的项目模式,在脱贫攻坚战中,这些慈善组织应该融合开展集约化扶贫与精准救助,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集约化扶贫覆盖群众广、受益群众多、持续时间长。从思源工程的实践看,集约化扶贫能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如“思源救护”项目,4年来捐赠1619辆救护车,年均至少为160万贫困地区人群提供医疗急救服务。因此,建议慈善组织围绕脱贫攻坚战,大力开展集约化扶贫项目,尽可能让更多贫困人口长期受益。

  与此同时,“扶贫即扶人”。针对不同的贫困群体,特别是遭遇急难事件的大病患者、受灾群众等,慈善组织应该发挥在精准扶贫方面的信息、募款等优势,开展精准化救助。要是慈善组织能做到“发现一例、救助一例”,无疑对扶贫工作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以“互联网+扶贫”为渠道,创新扶贫模式

  ■记者:在扶贫攻坚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贫困地域和群体,无疑需要多种扶贫模式相结合,您对于慈善组织在创新扶贫模式方面有什么期待?

  ■李晓林:当前的扶贫创新中,“互联网+扶贫”的模式最值得期待。互联网可以为贫困人口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可将贫困人群与慈善组织直接联系起来,解决如何求助的问题。同时,慈善组织可以支持地方政府建立

  贫困人口数据中心,创新信息发布渠道,对接各方资源,对贫困户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记者:“互联网+扶贫”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您所说的这种创新,指的是什么?

  ■李晓林:我国早期的“互联网+扶贫”,主要是体现在直接捐赠款物。近一两年来,随着互联网在慈善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已经使互联网扶贫多样化发展。如为贫困乡村提供产业扶持平台、助学平台、助医平台等等,这些创新促进了扶贫工作卓有实效的开展。

  ■记者:能举几个具体的事例吗?

  ■李晓林:在新的阶段,慈善组织可开展多样化、包容性的“互联网+扶贫”创新工作。

  一是通过创新,继续做大做强网络捐赠。我国网络捐赠发展势头迅猛,2015年国内主要的几家网络募捐平台共筹款9.66亿元,2016年的网络捐赠数据统计出来后预计还有较大涨幅。如果慈善组织在这方面能不断创新,提供的个人募捐信息真实性更高、执行效率更强、反馈更及时透明,都有助于推动网络捐赠的发展。

  二是不断创新网络筹款方式。随着公益众筹、义卖义拍、直播等模式的兴起,网络扶贫不只是直接捐赠善款,还会有更多新颖的模式。

  比如公益组织可以搭建网络平台,将贫困群众生产制作的农产品、工艺品等进行销售,还能发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此外网络直播与产品销售结合,也是一个造血式扶贫的新模式。湖南大山深处有一个村庄,因交通闭塞,此前种植的冰糖橙60%烂在地里。去年下半年,果农开始尝试用网络直播销售,结果两个小时的直播中卖出了8万斤橙子。

  助力扎根乡村的扶贫力量

  ■记者:我国的贫困人口大多数都是生活在农村和山区,您觉得对于扶助乡村脱贫,在新形势下慈善组织应该怎么做?

  ■李晓林:截至2016年6月,我国基金会的数量已经超过5000家。但是,大部分慈善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型的公募基金会,而三四线城市乃至基层的公益类社会组织却有不少举步维艰。

  与公益慈善资源分布恰恰相反的是:我国贫困人群多分散在农村或是边远山村,对其进行帮扶的成本高、难度大,并且存在信息不通畅、不对称等困难。

  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强调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引导支持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参与扶贫志愿服务,培育发展精准扶贫志愿服务项目。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切入点。

  因此,在2017年,慈善组织特别是掌控较多的资源的基金会、互联网公益平台等,应该以脱贫攻坚为契机,扶持遍布各地的公益团队或志愿者组织,激活其活力,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基础。思源工程作为由中央统战部主管、民建中央发起并负责日常管理的基金会,我们已经在各地民建省委、市委设立了300多个办公室,其工作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帮助基金会的扶贫项目落地开花、生根发芽。

  ■记者:在这个过程中,公益慈善组织具体可以怎么做?

  ■李晓林:首先要开展培训工作,由具备实力的慈善组织牵头,帮助身在基层、心系扶贫的志愿者、村官等爱心人士接受专业的扶贫培训,指导其根据法律法规,运用成熟的公益模式,因地制宜开展扶贫工作。

  其次是联合扶贫,由基层公益团队提供真实、可靠的一线扶贫信息或个人救助信息,再由具有资源的慈善组织资助或募集款物,实施精准帮扶。

  第三是反馈与监督,慈善组织要及时督促各方将财务信息、项目执行情况等进行透明披露和社会监督,让困难群众对公益慈善组织的信赖与信心在乡村扎根。

  据我了解,国内已经有不少慈善组织在开展形式多样的“孵化”项目,通过培训的方式,支持各地基层公益慈善组织发展,为当地扶贫及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开山挖路”。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