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1月22日电题:安徽阜阳300个“扶贫车间”打出“扶贫+创业”组合拳
新华社记者徐海涛
一手拿松紧带,一手拿鞋环,两秒钟穿好一个鞋扣,能获得3分钱的收入。
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刘楼村脚不离鞋业“扶贫车间”里,贾士兰熟练地制作着鞋扣,眉宇间流露出劳动的充实和收获的喜悦。
“我要带孙子、照顾老人,不能出去打工,只能在家种几亩地,经济状况不太好。”贾士兰说,有了“扶贫车间”,在家门口就能打工,一个月收入两千多元。
“扶贫车间”是阜阳市新近推行的精准扶贫方式,目的是帮助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近就业,主要针对贾士兰这类年龄大、缺技能、“脱不开身”的妇女和老人。
“‘在扶贫车间’能挣钱,不误孩子与农田。”据了解,“扶贫车间”的用工方式灵活,贫困户可以季节性上岗,也可以把原材料带回家加工。“我腿脚不方便,身体还硬朗,在家做鞋扣,一个月能挣五六百元!”刘楼村77岁老人刘伟民说。
“扶贫车间”也圆了刘楼村“能人”曾庆超的创业梦。他1993年外出打工,在广东、福建的制鞋企业干了20多年,积累了一定的技术、资金和市场渠道。
去年11月,阜阳启动“扶贫车间”建设,企业只要吸纳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就业,就能享受厂房、贷款等优惠政策。曾庆超创办的脚不离鞋业公司建起“扶贫车间”,免费提供技术培训,目前已带动10多名贫困户就业。
根据制度设计,贫困户还可以获得5万元扶贫贷款,入股“扶贫车间”,每年“分红”不低于3500元。“我们下一步准备引入贫困户入股,扩大‘扶贫车间’,从制作半成品供应沿海企业,发展成‘一条龙’生产成品鞋。”曾庆超说。
“扶贫车间”能适应市场需求,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吗?
据了解,由于劳动成本上升,沿海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陷入“招人难”,而在阜阳这样的内陆地区,还有不少农村人口因不便外出务工而难以脱贫,“扶贫车间”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恰好对应了这个需求。
“一开始我们也存在疑问,‘扶贫车间’能不能适应市场需要,能不能招到项目?”阜阳市扶贫办副主任高黎说,实际开展后发现“供不应求”。
“没有产业,没有就业,脱贫可能只是暂时的。劳务经济又是个‘伤感经济’,上难以养老、下难以育儿。”阜南县委书记崔黎说,“扶贫车间”让留守贫困人口“走出家门进工厂”,目前全县已投入资金3600万元,建成26个“扶贫车间”投入使用,带动贫困户300多人就业。
据介绍,目前阜阳市已建成“扶贫车间”300个以上。目标到今年底,全市1900个村中50%建有“扶贫车间”,就业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5万元。
据介绍,阜阳有65.8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任务重。同时阜阳又是农民工输出地,280万外出务工人员中不少有回乡创业的愿望,阜阳将进一步扎实推进“扶贫车间”建设,把这个“扶贫+创业”的平台搭好。
(责任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