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从工作助手到智库平台

2017年01月10日 09:35   来源:河南日报   

  □王喜成

  记得上中学时,《河南日报》报道了我们镇里一位优秀教师的事迹,老师和同学们为此奔走相告,整整激动兴奋了一个多星期,从这时起我对《河南日报》便有了一种特别的情愫。后来看到《河南日报》在高考之后迅速刊出“高考状元”谈学习体会和学习方法的文章,更对报纸的这种服务意识和精心谋划所感动,这样的报纸多有用啊。

  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是做机关和文字工作的,我比较注意看《河南日报》,这里有太多的新闻、政策、理论、文学、世情以及生活常识,是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不少文章写得非常好。我也因此养成了剪辑报纸的习惯,每年都要辑几本子,到工作时特别有用。尤其是读到《河南日报》上一些重要的言论、评论、理论和对重大事件的快速反应、连续报道等文章时,非常叹服《河南日报》的办报水平,有这么一个编采、作者队伍,其读者当然会如影随形了。

  由于长期做宣传工作,个人对文章也有一定爱好,有感触时就写点稿子。一开始主要是写消息、评论、通讯、游记、诗歌、散文等,如有发表时就把稿费用来买书,再加上能得到三五好友的关注和祝贺,感觉也是十分惬意的。有一年我下乡扶贫时,写了一篇关于乡村干部的文章在《河南日报》发表后,我驻村的那个乡镇以至县里反响都非常强烈,乡村干部认为这是对他们的很大认同与理解,心里极受感动。

  做理论工作后,对资料的需求就更加迫切了,原来养成的“剪报”习惯愈益发挥出重要作用。当然,现在的“剪贴”是在电脑上进行的。目前我已建立起一个几十万字的资料库,而且还在每日每时不断地增加,自己需要的各种前沿资料几乎可以随手拈来。也因为从事理论工作的缘故,看报纸的时候,我对《河南日报》要闻版和理论版的文章几乎都要浏览一番,有的还反复研读并收集起来,《河南日报》成了我关注政策和理论的一个重要风向标。也正是职业和兴趣使然,我为《河南日报》撰写了一篇又一篇理论文章。如: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四个强省”建设的、发展产业集聚区的、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郑州航空港的、发展网络经济的,以及建设法治社会的、建设“文明河南”的、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强化理论武装的、践行“三严三实”的……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均产生了一定影响。这种方式也是理论服务现实、为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的一种良好方式,深深为社科工作者所重视,很多理论工作者也因此与《河南日报》结下了深厚友谊,《河南日报》也成了社科理论工作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平台。

  回想与《河南日报》几十年的情缘,深刻感觉其既是自己工作上的好助手,又是理论学习的园地和贡献力量的平台,可谓良师益友,一路同行。

  (作者为河南省社科联副主席、研究员)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