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2017我的梦 聆听内蒙古农牧民们的致富故事(组图)

2017年01月03日 11:29   来源:内蒙古日报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我们的目光从注视了一年的黄土地、黑土地、红土地上抬起时,时光已经跨越365道黑白相间的栅栏。在新年第一缕阳光的照耀下,候鸟掠出线影,年轮添了新纹,让我们轻轻地作个道别:再见,2016。

  是的,纸张会泛黄,油墨会模糊,但那些经过岁月浸泡的往事,依旧鲜活丰润。植物的生命要靠它的绿叶展示,新闻的生命要用它的真实作保。对于这份职责和使命,我们愿意竭尽全力。感谢读者,你们的目光折射出我们努力的价值。我们坚信,有你们相伴,前行将不再是孤独的跋涉,而是共浴风雨的相依。

  最美的风景就在前方,崭新的一页在我们面前铺开。新的一年,让我们整理好行囊,昂扬出发。2017,我们将一如既往,用真诚去描绘小康路上的幸福图景,用真情去记录旅途中的点点滴滴,用激情去点燃我们心中的美好梦想!

  植物的生命要靠它的绿叶展示,新闻的生命要用它的真实作保。

  对于这份职责和使命,我们愿意竭尽全力。

  感谢读者,你们的目光折射出我们努力的价值。

  种地的信心 那才叫个足

  讲述:刘培新(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头道桥镇联增村五组)

  我今年54岁,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有30亩地,去年又流转了90多亩,种了60多亩玉米,40多亩小麦套葵花,10亩西红柿,还有10来亩不太好的地种了葵花,加上其他一些收入,总收入在20万元左右,收入在村里算是不错的。

  虽然去年遭遇了罕见的旱灾,农作物产量、质量都有所下降,但是有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各级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支持力度也在加大,我们农民的收入得到了保障。在政府的引导下,我调整了种植结构,青贮了20亩玉米,签了订单,没想到不仅收入不错,还规避了种传统玉米遭受旱灾带来的影响。后悔的是种葵花没有签订单,损失不小。如果签订单,一斤保底价3块7左右,比市场价高了将近1块多,这样算下来,我少挣了两万多块钱。今年种葵花一定得签订单,跟上市场和龙头企业走,错不了。

  在农技部门的帮助下,我尝试用了新的控肥增效种植模式,不仅节省了肥料、人工、水、农药,而且病虫害少,农作物产量高、质量好。庄户人最宝贵的就是土地,地弄好了比什么都高兴。这几天我们村正在进行土地确权,以后发展农业生产就更有底了,种地的信心更足了。

  今年,我思谋种大田怕是不好挣钱了,准备联络村里的人一起搞设施农业,闹个合作社,用科学绿色的方法种反季节蔬菜,卖到南方地区,为此我还初步考察了一下南方的市场。

  补白:本报记者钱其鲁

  刘培新是河套地区新型农民的一个代表。他头脑灵活、善于学习,在当地较早自发进行秸秆还田,改善了土壤,增加了产量,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他还率先采取插盘晾晒葵花的办法,使得葵花的质量更好、收购价更高,周边农民也跟着受了益。除了自身的勤快和精明,他的好生活还得益于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支持。

  去年,我区积极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引导籽粒玉米向粮改饲、粮草轮作和整株青贮玉米转变,超额完成了国家玉米调减任务。据农情统计,全区籽粒玉米面积5247.31万亩, 同比减少15.1%;粮饲兼用型青贮玉米面积达到827万亩,同比增长64%。

  今年,我区将通过抓好粮食生产、强化农牧业科技支撑、稳步推进农牧业经营体制改革等,继续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绿色农牧业、节水农牧业、效益农牧业,加快实现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

  “烧火棍” 越来越值钱

  讲述:郭树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阿斯日音希里村)

  这2万亩的沙柳平茬合同一敲定,我们村这100来号人就忙活起来了。干了20多天了,平茬机器也好使,估计年前就能忙完。每亩沙柳林业局补助牧户200块钱,项目还能再给50块钱,大家挣个4至5万没问题,能过个好年了。

  你可别小看这沙柳,当年成吉思汗的将领阿当罕率部西征,途中气候炎热,士兵和战马因缺水奄奄一息。阿当罕的女儿哈斯不忍将士们受苦,自己化为婆娑的沙柳,引来汩汩清泉,拯救了阿当罕的军队。这虽然是个传说,可这沙柳就是干旱旱不死、刀斧砍不死、沙土埋不死、牛羊啃不死,生命力不得不让人佩服!

  以前,这一片全是沙窝子,别说种庄稼了,啥也活不了。记得当时政府给提供树苗,种1棵苗给1毛钱。当时,风沙大,沙柳成活率并不高,但架不住村民年年种。一晃几十年过去,村里种了7万多亩沙柳,全凭它们,才把这沙子给固定住,保住了5000多亩的庄稼地。去年,政府新引进了沙柳木型材项目,我们一年签一次合同。过去庄户人眼里的“烧火棍”,而今是越来越值钱了!

  2017年,我们还要签2万亩的平茬合同。这沙柳不但能让村子变得绿茵茵的,还能变成“绿色银行”,这么好的事必须接着干!

  补白:本报记者施佳丽

  据第五次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情况显示,我区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自2004年开始减少以来,已经连续10年保持了双缩减,荒漠化土地面积由61.34万平方公里减少到60.92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由41.13万平方公里减少到40.79万平方公里,净减少3432平方公里,全区近8000万亩农田、1.5亿亩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的保护,2.6亿亩风沙危害面积和1.5亿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了初步治理。

  沙多未必是劣势。在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阿斯日音希里村郭树华的眼里,沙柳就是绿色财富。在我区,类似这样以沙致富的事例并不少见,巴彦淖尔市的沙区葡萄产业、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的林蚕复合经营、鄂尔多斯市的沙漠旅游等,均备受农牧民追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十分明显。下一步,我区将坚持以保护和增加沙区林草植被为中心,大力推进防沙治沙进程,继续实施林业、草原、水土保持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我家脱贫啦

  讲述:包黑龙(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太平嘎查)

  今年,我和老伴儿不仅住上了暖和明亮的新房子,收入也增加了不少,过了多少年的穷日子终于结束了,我家脱贫啦!

  以前我们住的房子是40多年前盖的土坯房,夏天漏雨冬天跑风,眼看就要倒了。我已经是一个62岁的老汉了,再加上身体不好,患有腰间盘突出,有时腰疼起来连看病的钱都没有。老伴儿也有病,得骨结核好几年了,我俩根本没能力盖新房。没想到国家政策这么好,不仅给我们盖了3间砖瓦房,还给了我们两头奶牛。如今,奶牛又生了小牛犊,连大带小已经6头了。村里有奶站,挤奶很方便,这样一来,我们每个月都有收入了。

  好事儿还不止这些,我家不仅人住上了新房,牛也有了“新家”。去年政府还给我们盖了2间牛舍,牛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不容易生病,产奶量也高了。说起喂牛,那也省事儿。牛饲料直接从奶站买,政府给我们免费提供了铡草机,我自己攒钱买了台粉碎机,基本不费什么事儿,养牛这活儿正适合我干。

  以往过年,扶贫办总也忘不了我们这些贫困户,米、面、油和生活用品都会送来,还不忘问我们有啥困难。以后,我们要自食其力了。我和老伴儿商量好了,今年开春,咱就再买几头牛,收入肯定能翻番!

  补白:本报记者韩雪茹

  包黑龙脱贫了,这是他盼了很多年的事儿。2016年,我区完成脱贫心愿的农牧民有21.2万人。这个数字,比上年多了3.2万人。同时,全区还完成12个区贫旗县摘帽任务。脱贫攻坚,我区打赢了第一仗。

  打仗就要有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首先要知道“扶持谁”。去年,我区完成90个旗县区、10526个嘎查村,35.7万户、80.2万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信息更新工作。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全区上下深入落实“五个一批”分类扶持措施,在去年减贫的21.2万人中,像包黑龙这样通过扶持生产和转移就业脱贫的,全区共有8.7万人。此外,全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脱贫5万人,生态补偿脱贫0.7万人,教育脱贫2.5万人,政策兜底4.3万人。

  2017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我区将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化京蒙扶贫协作,加大对口帮扶、定点帮扶力度,因户因人施策,力争完成减少20万贫困人口,实现3个国贫旗县、剩余14个区贫旗县全部摘帽的目标。

  草原美了 牧民富了

  讲述:白乙拉(锡林郭勒盟西乌旗浩勒图高勒镇萨如拉嘎查)

  2011年,国家在内蒙古等8个省区率先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按照当时我家草原的载畜量,1000多只羊要减少到400只。我当时有点想不通,后来草场退化,牛羊没草吃,不得不走场,我才开始尝试着改变。

  生态不好,谈发展根本谈不成。现在羊的数量是减少了,但是羊的质量上去了。按一亩草场补贴1.71元算,我家4000亩草场能拿到6840元的补贴。眼下,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已经启动,禁牧补助测算标准由原来的每亩每年6.36元提高到每亩每年9元,草畜平衡奖励标准由每亩每年1.71元提高到每亩每年3元。还增设了天然打草场补贴,每亩每年5元。这日子过的是一天比一天好啊!

  我真切地感受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真的是让草原绿了、牧民富了。现在,我们锡林郭勒盟的生态得到了明显改善。这几年夏天草场草又高又密,时不时还能见到野兔和田鼠。政策这么好,今年我家减羊增牛的步子还得迈得再快些,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保护我们这片美丽的草原。

  补白:本报记者张慧玲

  一度,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我区草原迅速退化,天然草场不足以维持牲畜的采食,牧民生计面临困难。

  随着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在内蒙古落地生根,我区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基本草原保护等制度逐步确立,草原生态发生了显著变化:草原生态退化趋势得到整体遏制,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加快转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牧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5年来,我区草原生态补奖累计投入300亿元。按照保生态、保收入、保稳定、保供给、完善相关制度的总体要求,我区基本实现补奖政策可利用草原全覆盖,146万户农牧民从中受益。草原平均植被盖度达到44%,比政策实施前提高了7个百分点;农牧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490元,比政策实施前提高了6000多元。

  而今,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已经启动实施,补奖政策由5项减为3项,启用新标准,补奖金额较上一轮明显提高,这对持续推进我区草原牧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像白乙拉说的,草原的明天会更美。

  我想把蘑菇产业 做到全国第一

  讲述:张旭(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镇乌珠尔村)

  我每天的生活就一个字:忙。打从包头、通辽、黑龙江绥化、山东青岛、辽宁本溪的蘑菇种植分基地建成起,我就得在这几个地方来回跑。别的不说,每天光各地打来咨询产品的电话,就得接上上百个。公司效益不错,这个大年呀,又是一个开心年!

  2015年,我创办了草原传福食用菌专业种植基地和内蒙古草原传福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这也是我国北方首家高档食用菌种植基地。之前,我在南方考察,觉得销路应该不错,但真的没想到,效益竟然这么好。现在,我们公司种植规模从2015年的30亩发展到262亩,净利润也从最初的几万元增加到80多万元。去年,我们在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新建了菌种生产厂和蘑菇加工基地,还与阿里巴巴合作,在首府建立了阿里巴巴国际站,将我们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目前已成功出口瑞士和美国。2016年,我们带动80户村民一起种植蘑菇,每亩收益4000多元。因为在玉米地里也能进行蘑菇种植,每年能转化秸秆1000多吨,基本解决了周边因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今年,我想把蘑菇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预计利润可达300多万元。我们还打算好好在深加工上做做文章,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力争把蘑菇产业做到全国第一。以后人家说起内蒙古,不光有牛和羊,还有咱的草原传福蘑菇呢。

  补白:本报记者李晗

  我区林业用地面积6.59亿亩,其中森林面积3.73亿亩,具备良好的发展民生林业的资源条件。这几年,我区建立和完善以林为主,林下种植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相结合的林业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拓宽了农牧民和国有林场职工就业、创业与增收渠道。

  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优质绿色农畜产品品牌。按照自治区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未来我区将建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示范村和示范户,提高林下经济产业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林下经济发展对农牧民增收致富的贡献率。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张旭的蘑菇产业越做越好,还带动村民一同致富。不仅如此,他的产品还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把蘑菇产业做到全国第一,张旭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