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今年脱贫摘帽 青海河南县“底气”何在?

2016年12月16日 15:29   来源:青海日报   

  荷日恒村开办的梅朵赛青服装加工厂,手工制作的民族服装让贫困户有了长期受益的发展产业。

荷日恒村的汽车修理中心,为全县开设精准扶贫初级技能培训班。

  本报记者 孙海玲

  在今年我省确定的6个脱贫摘帽县名单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是其中之一。作为2016年青南牧区第一个脱贫“摘帽”县,有什么样的“底气”支撑其完成年度脱贫目标?带着好奇和疑问,踩着隆冬的冰雪,记者走进了河南县,在贫困群众的点滴变化中,在不断落地的惠民新政中,在积极推进的脱贫项目中,我逐渐找到了“答案”。

  如今,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优干宁镇荷日恒村,通过项目争取和基础设施建设,集体经济已发展为5个,分别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赛木德汽车修理中心、合作社畜产品加工厂、合作社牦牛高效养殖基地,以及欧拉羊繁育基地、梅朵赛青服装加工厂。去年该村集体经济分红53万元,今年上半年分红22万元,并成立了扶贫产业发展互助基金协会,互助金已达到75万元。

  今年,经贫困户及村委会研究,该村将贫困户产业发展和资产收益帮扶资金每人6400元,共计101.76万元,整合使用折股量化的方式用于合作社扩大生产,股份归43户贫困户所有,由合作社集体经营,效益分红,以确保这些贫困家庭长期收益。

  本报记者 姚斌 摄

  认清“家底”,明确“三步走”战略目标

  打开河南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挥图,记者看到,经过新一轮识别,全县1440户5400名贫困群体分布于县内39个村中。针对不同类型的贫困群众,也制定出了不同类型的施策措施:发展产业2968人,劳务输出1251人,生态补偿670人,资产收益855人,易地搬迁941户,教育培训610人,社会保障1577人,大病救助1256人。

  “这是我们的穷家底,也是我们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县扶贫局局长唐建珍介绍,河南县因受地理环境限制,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内生动力不足,牧民群众增收渠道狭窄。基于这样的认识,从2013年开始,在省扶贫局等上级部门的帮助下,河南县积极争取扶贫资金,打造县区自身“造血功能”,利用当地丰富的民族资源和“青海南大门”的交通便利,启动并实施了一大批扶贫产业,对县内贫困人群实现精准扶贫,创造了黄南州产业扶贫的新模式。

  作为2016年青南牧区第一个脱贫“摘帽”县,为确保省州精准扶贫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取得实效,河南县明确了精准脱贫攻坚“三步走”战略目标。

  “先脱帽、再巩固,三步走战略,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明确了路线,指明了方向。”据介绍,第一步是2016年完成贫困县“摘帽”,完成省州下达的各项脱贫任务,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显著提高。

  第二步,到2018年实现提前两年脱贫目标。利用2017—2018年两年时间,实现全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所有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教育基本实现均等;城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均等;广播电视及网络基本覆盖;实现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实现住房安全全覆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第三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利用2019和2020年两年时间,对脱贫户进行“回头看”和脱贫扫残,切实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生产生活条件。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住房及基础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一村一产业,22个脱贫产业齐发力

  一年前,河南县柯生乡柯生村的牧民普华才让因没有草场、没有技能,常年以帮人放牧、四处打零工维持一家四口人的生计,而被纳入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

  今年7月,河南县优干宁镇优大公路南侧柯生建材市场门口新开了一家“河南县外琼轮胎修理部”,店主正是普华才让。新开的店铺生意虽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但普华才让还是挺满意的。同他一起搬进县城的妻子也谋得一份宾馆服务员的差事,还可以每天接送孩子上学。

  随着河南县扶贫工作的深入,扶贫政策指导下的惠民产业改变了普华才让一家人的生活。“我们免费为他们家提供了一个铺面,根据普华才让的爱好和掌握的技能,给他开了这家汽车轮胎修理店让他经营。同时,由村里出面帮助他贷了4万元贷款,作为启动资金。”柯生村村主任公保加说。

  “扭住产业发展‘牛鼻子’,变输血为造血,这便是河南县脱贫的主力。”唐建珍说,作为2016年青南牧区第一个脱贫“摘帽”县,该县研究制定了符合实际的发展产业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对16个贫困村评审确定了22项重点扶持产业发展项目,每村安排发展特色产业扶持资金280万元,用来增强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能力及辐射带动贫困人口增产增收能力,确保该县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致富;对23个非贫困村以各村主导产业为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先支持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

  牛羊养殖、汽车修理、铺面租赁、建材销售……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这些适合贫困村发展的产业逐渐生根发芽,为贫困群众脱贫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普华才让所在柯生建材市场也是河南县扶贫开发产业园区的其中一部分。据了解,担负着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使命的河南县扶贫开发产业园区,从2013年开始,在园区内建起了柯生乡建材市场、秀甲摩托车修理厂、德日旦等八个村的畜产品交易中心,启龙牧场的奶业加工、那日宗民族服饰厂等几大功能区。园内涉及1乡2镇17个村,覆盖贫困户900多户、3000多人,较单纯的牧业收入相比,人均增收300元。

  离普华才让的轮胎修理店100米左右,是远近闻名的那日宗民族服饰厂,今年40岁的卓玛措正在缝纫机上制作一件极具民族特色的马鞍。“以前家里的收入只来源于放牧,通过县上培训,我已经掌握了藏饰马具的加工制作,每个月有一千多元的固定收入,到年终还有合作社的分红,日子越来越好。”卓玛措说。

  一户一策,构建精准脱贫大格局

  深冬的清晨,河南县德日隆村的村民们早早从各地赶来,集合到村合作社的院子里,等待一年一度的分红。“通过合作社,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去年,我们分红了1000元,今年分红500元,一只羊,这种方式带动了贫困户增收,也增加了我们致富的信心。”村民索南达杰说。

  2013年,县扶贫局拨付德日隆村90余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随后村里成立了牛羊生态养殖合作社,并用扶贫资金在县城建设了汽车修理厂、临街铺面等扶贫产业。自2015年起,德日隆村的每户村民都可以享受到扶贫产业带来的红利。

  自脱贫攻坚大幕拉开以来,河南县结合县情、贫困村实际,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总体采取县城集中安置和县城、乡镇政府驻地、行政村内就近分散安置等搬迁安置方式。自6月20日起,这项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工程总量的68%。

  安排林业管护员、草原生态管护员等公益性岗位684个,县内开发公益性岗位72个,按照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均有一名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的要求,对全县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了公益性岗位安置。

  制定“雨露计划”短期技能培训工作实施方案,主要以摩托车修理、汽车修理、挖掘机操作、刺绣、唐卡、裁缝、中式烹饪、美容美发等贫困人口意向培训的技能工种,争取年内对有意愿的劳动力分批次全面实施短期技能培训。

  一户一策,精准扶贫。河南县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以产业扶贫为支撑,同步实施易地搬迁项目、教育补助政策,增设公益岗位,制定雨露计划,为实现今年年底脱贫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唐建珍对河南县群众脱贫致富信心满满,他说,河南县作为一个纯牧业县,在脱贫的道路上,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但是通过省上的扶贫资金和扶贫政策,因地制宜地闯出了一条产业扶贫之路。目前,他们县共有22个扶贫项目,这些扶贫项目不仅适合当地的发展,而且在今后还能持续发展,让老百姓获得长期的收益。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