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去基层调研,见一乡镇党委办公室里齐刷刷地坐了八九名年轻人。一打听,除两人为在编办公室人员外,其余全是原本派驻乡村的大学生村官。既然是村官,为何要滞留在镇上呢?有干部解释说,这不,临近年关,镇里迎检工作任务重、日常事务庞杂,所以临时抽调上来帮忙。然而有好事者嘀咕,哪里是临时抽调,有的年轻人在这里都待了两三年了。
国家出台大学生村官制度,出发点大致有二:一是看好这些有培养前景的大学生,希望他们能从基层开始,逐渐积累实际工作能力,增进和群众的感情,激发其进一步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活力;二是借助大学生智力、视野、思维优势,帮助乡村实现弯道超车、超前发展,迅速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确保如期全面实现小康。既来之,则安之,大学生村官姓“村”,决定了扎根乡村、服务村民,才是他们的立身之本、价值之要。
毋庸置疑,出于工作需要,临时抽调大学生村官到镇上乃至县里市里帮忙,并无不可。但有借应有还,一旦既定事务处理完毕,就应该让他们回到乡村。不可否认,也有部分大学生村官是主动提出借调,以求远离脏乱差的农村,躲避难缠的村民,甚至希望以“帮忙”为跳板,成为机关干部。因此,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大学生村官姓“村”的身份底色;另一方面,要经常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大学生村官坚定留守乡村的信念,在广阔的天地里大有作为。
(责任编辑 :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