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湖南湘西:发展特色产业 促进精准脱贫

2016年12月05日 10:29   来源:团结报   

  田科虎

  湖南湘西确保5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基本、最关键、最稳定的是依托发展特色产业。

  一、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特色产业发展成果效益突出。“十二五”期间,我州着力实施特色产业“831工程”(8大产业、300万亩基地、100亿元产值),实现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一是特色产业成为主导产业。2015年,全州完成柑橘面积107万亩,猕猴桃面积16.5万亩,茶叶面积26.4万亩,烟叶面积27万亩,优质稻面积200多万亩,商品蔬菜面积40多万亩,中药材(含百合)面积31多万亩,养殖业全年出栏(笼)猪、牛、羊、禽分别为129.7万头、8.8万头、45.6万只、686.4万羽,水产品产量2.23万吨。二是特色种植基地面积稳定。2015年,全州八大特色产业总面积达400多万亩。三是特色产业产值稳定增长。2015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26.58亿元,其中特色产业占80%以上。四是特色产业成为湘西名片。目前,全州农产品“三品一标”有效证书达113个,注册中国驰名商标4件、地理标志商标5件、湖南省著名商标32件 。

  (二)特色产业助力脱贫作用明显。 特色产业在我州扶贫、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成为贫困户脱贫的支柱产业,一句话概之:凡是发展了一定规模特色产业的农户都脱贫了。一是助力脱贫效果明显。 特色产业村迈上了小康路。二是助力脱贫典型多样。多年来,我州农村整村脱贫、贫困户脱贫致富都是依靠发展特色产业,涌现出“无牛村的牛气”的比耳村、菖蒲塘村和葡萄大王杨新勇、养羊大户麻栏巾等率先脱贫致富的典型。龙山县里耶镇比耳村是岩窝窝里种出来的小康村,全村脱贫致富,靠的就是发展柑橘特色产业, 2016年,全村425户栽种葡萄4500亩,平均每户栽种葡萄10.5亩,通过葡萄产业该村每户年收入达1.05万元,仅葡萄产业年销售额高达3150万元,该村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致富村。

  二、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探索出成功的经验

  (一)选准适宜的特色产业是发展生产脱贫的关键。发展生产脱贫是促进精准脱贫的基础性工程,而能否脱贫的关键又在于发展生产时必须选准适宜的特色产业。 一方面,从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出发,帮助贫困户发展形成规模的椪柑、猕猴桃、茶叶、烤烟、蔬菜、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产业和湘西黑猪、湘西黄牛等特色养殖产业;另一方面,又从贫困户个性特点考虑,帮助贫困户发展长短结合的时鲜水果、花卉苗木、优质稻米等特色种植产业和土鸡、麻鸭、白鹅、稻田鱼等养殖产业。

  (二)采取合适的扶贫方式是发展生产脱贫的抓手。从目前情况看,贫困户之所以贫困,主要是劳力少、素质低。我州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占农村劳力近70%,留在农村从事特色产业开发的劳动力不多,特别是产业开发所需的强壮劳动力更少 。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们分别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合作帮扶、股份帮扶等形式,帮助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成效十分明显。

  (三)制定扎实的扶持政策是发展生产脱贫的前提。特色产业基本上属于高效产业,开发初期投入成本比较大。如每亩柑橘需1500元以上,茶叶需2000元以上,猕猴桃、葡萄百合需3000元以上,大棚蔬菜需30000元以上,养殖业需投入更多。在目前扶贫资金总量有限的情况下,为帮助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给予贫困户800-2000元不等标准的补助。通过“十二五”以来产业扶持政策的实施,我州产业扶贫、脱贫取得了扎实的成效。

  (四)形成坚实的帮扶力量是发展生产脱贫的基础。 “十二五”以来,我州全面推进社会扶贫体制机制创新,坚持政府引导、多元主体、群众参与、精准扶贫的原则,形成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定点驻村、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贫困地区结对扶贫协作、民营企业扶和社会组织及个人广泛参与的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为打好新时期扶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快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开发扶持标准。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是助力脱贫攻坚战的最大、最强、最惠政策。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按照建成绿色产品大庄园目标、“四跟四走”模式和扶贫资金使用“两个70%”的要求,结合我州特色产业开发成本实际需求,综合考虑建档立卡户脱贫基本条件和参与开发人数,提高标准、统一标准、统筹安排特色产业开发资金,实施长短结合、种养结合的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帮助建档立卡户尽快脱贫。

  (二)强化生产技术培训。农业技术培训是促进贫困户精准脱贫,特色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措施。结合我州开发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的现实要求,瞄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标,遵循“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农户参与、提升素质”的方针,切实加强农村科技素质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 逐步普及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市场营销基础知识。

  (三)创新产业经营方式。推进家庭农场经营、集体(股份)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是在“统”和“分”两个层次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方式创新,是适应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当前贫困户家庭经营困难的情况下, 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离和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经营、专业合作社经营、集体(股份)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式的现代农业,鼓励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实体、龙头企业采取委托、合作、股份等办法,朝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向,帮助、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依托土地租金、股份分红、帮扶收益和就近务工工资多种收入实现脱贫。

  (四)建设特色产业品牌。实施品牌建设是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最有效的途径。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优势优化,以建成绿色产品大庄园为目标,推进供给侧改革和“三品一标”品牌战略构建农产品安全体系为契机,按照统一制定并执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农业技术服务模式、统一质量安全控制记录、统一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四个统一”要求,强化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着力提高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增强优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

  (五)疏通市场营销渠道。农产品流通渠道是否畅通,是关系农产品价值能否最后实现、特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农民收入能否最终取得的根本问题。紧紧抓住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良好机遇,在减少流通环节、促进产销衔接、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费用等方面着力,打造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平台和农产品新型流通业态,推广农社、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实施区域产地批发市场、田头市场、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农产品产地运输通道、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和配送站、城市社区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强物联网、智能装备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提升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多形式、多途径畅通特色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确保特色产业健康发展和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