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理学院扶贫工作与教师科研学生创业结合——
大学生在扶贫点“寻宝”
近日,在湖北省保康县歇马镇合作村村委会办公室里,湖北文理学院化学与食品科学学院教师李玉奇将签好的“保康高山有机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项目合作协议”递到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佳国手中,湖北文理学院院长丁世学、保康县副县长王杰等有关领导共同见证了这场签约仪式。
对于地方高校如何进行目标明确的“精准扶贫”,湖北文理学院有着别样的思考,融通资源、发挥优势,把表面看似不太相干的几件事情联系起来,干得风生水起。
去贫困村挖“富矿”
今年的五六月份,李玉奇两次到学校精准扶贫定点扶贫村——歇马镇合作村调研,他认真考察了当地农作物种植状况,采集了一些土壤、植被标本和水样。回到学校,他一头扎进实验室,查阅种植、气候等资料,着手撰写项目研究报告。
9月,李玉奇针对合作村土地改良、有机蔬菜种植申报的“秦巴山区(保康县)高山有机蔬菜标准化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获得“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立项初审,进入最后公示,项目经费160多万元。
不久,学校扶贫工作队再次组织师生赴扶贫点考察,受李玉奇科研扶贫思路启发,参加考察的旅游系教师崔俊涛和隋文平一边考察,一边思考如何开展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推广和旅游开发模式研究。“我认为扶贫也需要科研的帮助,如果深入下去,每一个贫困点都是科研课题富集地。”崔俊涛说。
在“扶贫点”找到创业项目
大学生们在扶贫点也能找到创业机会。
今年7月初,湖北文理学院行政楼一楼大厅热闹非凡,一支大学生电商销售创业团队把从合作村购买的3500多斤高山黄心小土豆、青叶包菜在此线下推广销售,半天时间就被抢购一空。有的教师因为当天没有在校,看到学生们创业销售扶贫点的有机蔬菜,也委托朋友帮忙带一份。
策划这次有机蔬菜销售的是该校大四学生李云业,他在大二时创办了一家电商销售公司,今年6月,李云业跟随学校扶贫工作队到合作村调查,发现该村的农副产品很有特色。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把大山里的山货销往全国,既帮助村民,又为自己创业开辟新路子。
“创业时遇到的困难不少,但因为带着扶贫的目标和愿望,干起来更有动力,通过电商平台帮助村民销售农副产品,我自己学到的东西也很多。”李云业说。
该校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学生也组建了一个电商团队,帮助推销当地农产品和土特产。搭建网络平台、线上线下推广、安排物流运输,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我地里的辣椒,最高时卖到2.5元一斤!大学生们帮忙推销,让我增加了收入,价格也稳定。”村民刘文培高兴地说。
参与是最好的教育
湖北文理学院“青春风、关山情”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一行近日来到歇马镇合作村,开展为期一周的志愿帮扶活动。他们走村串户,了解村情、帮助村民干农活,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辅导留守儿童,看望孤寡老人,帮助村干部整理资料。
“中午时分,大家在一棵大树下吃了点儿零食充饥,休息一下,避避雨水,接着原路返回,向二组和三组进发。组别不一样,贫困情况不同。”“一天的行程,了解了很多情况,收获很大,得到的合作村第一手资料,真实反映了当地的贫困原因。”从这些扶贫队队员的日记摘录中可以看到,大学生们从扶贫活动中收获了成长。
旅游系的学生还自发为扶贫点策划了旅游推广活动,被很多旅游爱好者知晓。“今年暑假,我接待了大约10批游客,他们还购买了很多农产品。”合作村村民高长玉说。
“其实,许多同学非常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只是苦于机会太少。参加扶贫活动是很好了解社会的机会,让我们学习更加有目的。”湖北文理学院大三学生谢东旭这样看待参与帮扶活动的意义。(本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陈富民)
《中国教育报》2016年11月29日第3版
(责任编辑 :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