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职能部门,手里没有资金项目;并非业务专长,一线工作不同于议政建言——政协扶贫,怎么扶?
自2009年起,时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的云南省政协主席罗正富就挂钩腾冲市明光镇鸦乌村,多年来一以贯之;去年以来,云南省政协机关挂钩帮扶腾冲市猴桥镇,该镇今年底按计划要退出贫困乡镇。
如今鸦乌村已更名凤凰社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两三千元,增长到当今的1万多元,“乌鸦变凤凰”;省政协机关在猴桥社区开展了11项重点工作,猴桥镇脱贫“摘帽”指日可待。
“云南政协干扶贫用心诚、用情深、用力实,‘虚功实做’,脱贫成效让基层满意也服气。”猴桥镇党委书记李强感慨。
鸦乌村变成了凤凰社区
腾冲地处滇西保山,号称“极边之城”,与缅甸接壤,从市区去明光镇凤凰社区的路上,可以看见缅甸板瓦的指示牌。下了公路再走弹石路,转山转水,一个小时后凤凰社区到了。说是社区,还是山区,四围青山中,竟有近万亩山坡地。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必训环顾四野幽默地说:“你看这地方,搞得好像欧洲,搞不好像非洲。”
在社区坝心自然村李祖朋家,刚建好的传统木结构新房散发着清油味。30多万元的房子,搁4年前他做梦都不敢想。2013年,李祖朋家四口人年收入只有万元上下,到2014年就有5万元,今年预计在6万左右。“多亏了省政协罗主席,这几年我从贫困户变成了村民小组长!”李祖朋难掩内心的激动。
李祖朋口中的“罗主席”,是云南省政协主席罗正富。从2009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时起,罗正富就挂钩这里,至今造访社区几十次。从“群众路线教育”到脱贫攻坚,罗正富一直心系凤凰、助力凤凰。
年近古稀的李必训总结,凤凰社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09年前的传统农业阶段,2009年至2013年的现代烟草示范区阶段;以及现在的特色现代农业阶段。受制于闭塞和缺水,鸦乌村一度穷得叮当响——“木杈房子漏雨房,家家户户都缺粮,苦荞粑粑青菜汤,有女莫嫁鸦乌郎”。
2009年9月后,在罗正富的协调帮助下,鸦乌村实施了“烟水配套工程”,兴修道路、整理土地,并建设了后排河水库,铺设饮水沟渠20公里,让鸦乌村所处大黑山片区近3万亩地不再靠天吃饭。2012年来,又陆续发展了三七、马铃薯种植。到2014年,鸦乌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750元,村民集体讨论改村名为凤凰社区。
李祖朋说:“罗主席来之前,我家烟田种得少,没有其他经济作物可选择,打工出不去,住的是黑乎乎的破房子。”在罗正富的帮助和鼓励下,李祖朋如今租地种了20亩烤烟,外加41亩马铃薯,“盖房子欠下的10万元,两三年就能还上。”李祖朋满怀信心地说。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七八年地持续帮扶,让凤凰社区名副其实。在社区“小康示范村”,17幢贫困户的二层小楼拔地而起,社区初具雏形。示范村里建设的50户人家,房子之好环境之美让人羡慕,成为“乌鸦变凤凰”的生动注脚。
为扶贫压缩百万办公经费
相对于凤凰社区的“渐变”,猴桥社区可谓“突变”——云南省政协机关挂钩帮扶以来,一年多时间投入各类资金1300多万元,172户贫困户迅速减贫。尤其是猴桥口岸附近的“国门新村”建设项目,巨大变化让两年前来过此处的记者也没想到。
省政协秘书长刘建华曾任昭通市委书记,长期在扶贫任务重的州市工作,他告诉记者,政协不管项目不管钱,扶贫就像“赤手空拳”,要完成这“尖钢”的任务,靠的是一个“实”字。
用好看家本领,调研摸底实。为摸清猴桥镇脱贫的优势劣势,省政协机关“把话语权建立在调查研究之后”。省政协机关智力支边扶贫办公室主任张冲生介绍,为此,前任省政协秘书长车志敏还在调研中负了伤。调研后大家认为,猴桥镇森林覆盖率达86%,绿水青山孕育着金山银山;作为傈僳族群众聚集地,各民族群众发展愿望强烈,抓扶贫关乎民族团结;猴桥口岸是国家一类口岸,镇里的区位优势潜力很大。调研后制定的发展规划、脱贫方案,也是从镇上到省里“几上几下”,力图切合实际。
不给基层许“猪头愿”,协调资金项目实。如何选择发展项目?让政协扶贫人颇费脑筋。刘建华举例,猴桥适合蔬菜种植,一开始政协牵线搭桥引入一家公司种植蚕豆、豌豆。虽然试种挺成功,可公司出于多方考虑,不愿扩大种植规模,猴桥的蔬菜计划暂时“搁浅”了。但政协的同志不泄气、不松劲,又引进云南白药集团、昆明中药厂参与中草药种植取得了成功。
有了规划,还需要项目资金作支撑。政协领导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惜“放下身段”四处“化缘”,多次与有关部门协调,争取更大更多支持。一年多来,省政协累计争取1000多万资金投入猴桥镇的脱贫攻坚,其中包括了全国政协澳门委员到猴桥镇实地视察之后向云南省政协捐赠的扶贫资金。省政协副秘书长颜希权笑言:“虽然说不是用了‘洪荒之力’,但也是费了老劲!”
“水紧车就转”,责任盯紧实打实。刘建华说:“扶贫就像灌溉用的水车,只有责任之水紧冲,水车才会转动。”“挂图作战、挂牌帮扶”,把扶贫责任落到实处。在刘建华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猴桥镇脱贫攻坚的“作战图”;而在猴桥贫困户的家门口,都挂着信息牌:帮扶干部的联系方式和帮扶措施、预计帮扶后的总收入以及脱贫的时间等,都写得明明白白。
黄绪河是省政协派到腾冲的扶贫工作队总队长,挂职市委副书记。他介绍,省政协机关扶贫动真格,压缩办公经费百余万元投入猴桥,其中仅研究室就从100万元经费中拿出20万元。
“既解决生活困难,又教我致富技术”
猴桥社区的傈僳族群众苏文富,如今在家门口修起了摩托车。一年前还为生计发愁的他,如今做起了近在咫尺的国门外缅甸人的生意。
省政协领导在猴桥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时,问苏文富想干点啥。苏文福心里早就盘算:边境两边都是山区,骑摩托车的人多,对面又缺乏技术,修理摩托车肯定能赚钱。可之前,他一无技术二无财力,只能望车兴叹。
在省政协和当地干部的帮助下,苏文富去腾冲职业学校学习了摩托车修理技术,并由学校安排了近一个月的实习,学成技术后,又由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帮他建起了宽敞的修理店铺。“他们既解决了我的生活困难,还教我致富技术”,苏文富说。他的修理铺虽然开张不久,但一个月最少也能有一两千元的收入。
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扶贫先扶志。记者在猴桥和凤凰社区采访中发现,群众干劲越大,脱贫效果也就越明显——这正是云南政协扶贫看重的,要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35岁的李保林,照顾着三个孩子和两个老人,是建档立卡户,一度被生活压得“爬不起来了”。前夫去世,公婆身体不好,贫病交加,李保林家破墙倒壁,连间像样的房子都没有。倔强的她觉得“日子过得不如人”,在村里抬不起头。
在省政协的帮扶下,李保林家买了一栋老房子,新的偏房和养牲畜的“牛楼”也盖了起来,九头大肥猪在圈里欢叫。“如今日子有奔头了,一定不能辜负帮助我的人”,李保林告诉记者。
曾经的“三门干部”,如今在凤凰社区驻村的省政协年轻干部刘善凤,在脱贫攻坚中摸爬滚打,对基层一线的群众工作有了深切的体会。她总结,驻村干部工作得动脑子、动嘴皮子,有时还得“动手”——手把手带着群众干。
的确,为了建设猴桥社区“国门新村”,8名驻村干部和傈僳族群众成天“打成一片”。为了早点让群众看到实效,在当地雨季时,他们组织施工单位搭起钢架大棚,在大棚下继续施工,抢抓进度。如今来到国门新村,村寨内傈僳族风格的建筑修葺一新,村内亮化、水景观和文化广场次第竣工,比之省政协帮扶前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几家新开张的农家乐已经开门迎客,“腾冲每年有300万游客,有1%来国门新村旅游,我们就发了”,猴桥镇镇长蔡之学喜滋滋地说。
而在凤凰社区,由大马士革玫瑰、向日葵、食用牡丹等组成的既有经济效益又能发展观光农业的项目正在推进。白云浮动,青山叠嶂,李必训指着广袤的山坡告诉记者:“过几年你再来,漫山遍野的鲜花,风光不比欧洲差哩!”
(吕金平参与采写)
(责任编辑 :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