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第一书记徐波:贫困村就是我的家

2016年11月15日 13:06   来源:重庆日报   

  “徐书记,快到家里来坐,我们家能够住上新房,你费了不少心思,我是知道的哦。”10月28日,徐波来到武隆县庙垭乡双桥村杨才仲的家里时,杨才仲连忙放下手里的一红薯篼,给徐波端来了板凳,并招呼家人给徐波端来热腾腾的开水,像迎接自己亲人一样。杨才仲对徐波的这份情,还得从他居住的房屋说起。

  安居

  为贫困户代建担保

  2014年,扶贫攻坚战序幕拉开后,徐波作为武隆县人社局的选派干部被分配到庙垭乡的市级贫困村——双桥村担任第一书记,他知道这是组织的信任,也是扶贫工作的需要。徐波毫不犹豫背起背包,来到双桥村,长期住在双桥村,把双桥村当成了自己的家。

  为了搞好扶贫工作,徐波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贫困户摸底。他在当时的任山村支书的带领下,走访了所有的贫困户。初到杨才仲的家里,他感到十分心酸。他看到杨才仲住的土坯房破旧不堪,墙上已经有了裂缝,透过裂缝可直接见到屋外的“风景”。那天正下着雨,屋里四处都在漏雨,屋顶一个地方有个大窟窿,浑浊的雨水直接从墙上冲下来,让人担心房子随时都有可能垮塌。

  看到这个情景,徐波知道解决贫困户住宿,是应该解决的第一件大事。第二天,经过走访调研,他了解到全村象老杨这样急需解决住房的贫困户有6家。虽然政府给予了生态扶贫搬迁每人1万元和D级危房改造每户2.1万元的扶持政策,但,必须是先建后补。可贫困户哪来这么多资金先建好房呢?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徐波向乡党委进行了汇报,他积极争取乡党委、政府和县人社局党组的重视和支持,最后落实了资金渠道问题,但按照要求,必须是贫困户先建房后付款。贫困户的钱又从哪里来呢?于是通过“代建模式”解决了这个难题。代建房屋,工程队需要人来担保,谁来担保呢?徐波对工程队负责人说:“政府给你们担保,我也为代建担保,你们放心修建就是。”有人担保,工程队代建房屋就十分放心了。只要他们把房屋建好后通过了验收,就立即给他们付款。就这样,通过这种“代建模式”,几个月后,杨才仲等6户贫困户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新房梦!

  “我们屋头能住上新房子,全靠徐书记呀,这个人硬是个好同志!还经常来看我们呢!”听着老杨的夸奖,徐波感到无比的欣慰!

  乐业

  贫困村摘下“贫困帽”

  告别了城市的繁华,每日与大山打交道,与贫困户打交道,徐波这个第一书记,从来没有感到寂寞。崎岖的乡村小路,泥泞的田间地头,一来二去,双桥村1399名老百姓与他结下了难解的情愫,双桥村的百姓把徐波当成了他们的“家长”。

  “徐书记,我们修房子扯了几回了,都扯不下火,想喊你来,裁决一下耶!”

  “徐书记,杨波家的情况确实很具体,看他的条件能不能解决低保呢?”

  “哎!徐书记!你看我们村的长远规划啷个整呀,平时你又没得空,又趁周末几个坐拢来商量迈?”

  为了解决村里的矛盾纠纷,为了解决村里的发展规划,寻找精准扶贫的路子,徐波走遍了全村,全村7个农业社的每一寸土地他都很熟悉,每个贫困户他都了如指掌。他说:“脱贫攻坚仅仅解决老百姓有一个遮风避雨的港湾是不够的,如何带领他们找到一条脱贫奔小康的路子,是我这个‘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为了摘下贫困村的帽子,他潜下心来,与庙垭乡党委政府一起,与县人社局牵头的庙垭乡对口扶贫集团的各个成员单位一起,共同想办法,谋路子。他主持召开了一次次村社干部讨论会,一场场院坝民意会。通过一颗颗心与心的交流,终于溅起了思维的火花,寻求到了双桥村走上“生态农业强村、乡村旅游富民”的发展之路。三年内,该村投入资金1000万元升级改造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为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夯实了基础。通过“公司+微型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建好了“羊—沼—果”和“猪—沼—菜”两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也为贫困户脱贫找到了门路。该村还以庙雪路为主线,串连起庙垭场镇至天宝寨通往涪陵的公路,打开了庙垭的西大门,把双桥村打造成为“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观雪”的休闲养生体验园即将成为现实。而今,双桥村的百姓已经越过了脱贫线,摘掉了“贫穷帽”。在第一书记徐波的带领下,双桥村的奋斗目标是:力争用3年时间成功打造全县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村和乡村旅游特色村!

  欣慰

  辛劳换得双桥焕然一新

  徐波长时间住在双桥村,让双桥村的百姓迷惑不解。有一天,一个百姓问他:“徐书记,你有家吗?”徐波笑着说:“有呀,双桥就是我的家”。

  是的,徐波把双桥村当成了自己的家,把百姓当成了家里的人。许多时候,他在农家里吃饭,在农家里帮助农户干事情,他似乎忘记了星期天的存在。有时候,妻子总这样埋怨他,给他打来电话说:“你又不回家迈?,看来你要真在上面安家了。”面对妻子的埋怨,他无怨无悔,因为他看到了双桥村的焕然一新,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他为双桥村感到骄傲。

  三年来,他有时候一个月才回一趟县城,由于长时间在大山里日晒雨露,他脸黑了,家里的抱怨也多了。可是,他看到13公里的人行便道建好了,3个水池竣工了,20多户贫困户搬进新家了,5万元临时困难救助基金长效机制建立了,他觉得自己的汗水没有白流。他看到村通畅、社通达、人行便道、饮水管网、通讯网络全覆盖的目标实现了,400多亩核桃种下去了,800多头生猪出栏了,400多只山羊分户养起来了,他认为星期天不回家划算。他看到生态循环农业初具规模,休闲养生体验园逐步形成,村容村貌逐步整洁,老百姓已经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出行方便了,务工有岗位了,产业发展有盼头了,他发现了人生的价值。面对这一切,他对双桥村有了感情,他真舍不得这个“家”;面对这一切,老百姓有笑容了,他也笑了。

  文/图 通讯员 邓帮华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