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邹城“第一书记”领衔村级扶贫攻坚

2016年11月15日 10:08   来源:农民日报   

  张长青赵海燕本报记者程天赐

  精准扶贫,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任务。在这场攻坚战中,山东省邹城市把驻村“第一书记”作为“精锐部队”,充分发挥部门、项目和资金优势,通过政策帮扶、产业扶贫、精神扶志等方式,确保脱贫更彻底、更有效。

  “第一书记”们奔走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切身感受贫困户生活的酸甜苦辣,细致入微地关心帮助,用激情和赤诚践行驻村诺言,成为服务群众、扶贫攻坚的重要生力军。

  用好用足用活扶贫政策

  “现在我有了低保,孩子也有了最低生活费,多亏了渠书记,俺的生活才有了保障。”唐村镇包庄村65岁的包庆丁老人感激地说。邹城房管局驻村第一书记渠景忠至今还记得走访时,老人无助绝望的眼神,他身体残疾,儿子车祸死亡后,肇事车辆一直没找到,儿媳回娘家一直未归,孙子包俊杰不到3岁就患上了肾病,而老人还上有80多岁的父母需要照顾,农活全靠亲戚邻居帮忙。

  同样是在包庄村,29岁的杨然然,年纪轻轻,却不幸患癌,膝下还有一双女儿嗷嗷待哺。渠景忠了解情况后,及时伸出援手,为其家庭申请办理低保、大病救助、助学补助等;通过朋友圈传递爱心,主动联系电视台、报社等媒体发出爱心呼吁,共募集捐款近6万元;还协调申请山东省福利彩票中心救助资金1万元。这一项项“雪中送炭”的帮助,让杨然然这位年轻妈妈再次燃起生活的希望。

  从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危房改造、教育帮扶等多方面着力推进扶贫工作,使精准扶贫真正精准到每一户、每个人,切实帮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全市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累计走访农户30多万户,走访慰问贫困户2万余户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5200多条,解决群众诉求1600多个,免费体检10293人次,落实惠民政策近200项。

  产业就业创业,拓宽脱贫路径

  给钱给物只能解决一时之困,要想稳定彻底脱贫,还要依靠村级组织和群众自身。邹城第一书记们立足村情实际,通过培育产业、引进项目、争取政策等多种方式,加大产业扶贫的力度,提高贫困户自身的造血能力。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创办实业,才能从根本上脱贫致富。”该市园林局驻峄山镇金张庄村第一书记宋炳贵说。今年5月份,在园林局的扶持帮助下,金张庄村成立了村集体企业——邹城市金绿源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以第一书记项目资金作为启动资金,优先录用精准扶贫户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7名,在工资方面给予照顾,9月份人均领取工资1100元左右。

  “第一书记”在一线打硬仗,后方的保障和支持很重要。为此,邹城市设立了第一书记专项帮扶资金780万元,主要用于91个市派第一书记和39个市派党支部书记所在村庄,按每村每年项目资金5万元、工作经费1万元的标准,切实解决产业扶贫中遇到的资金困难,为村级脱贫攻坚、加快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该市统计局驻村工作组通过引进线圈加工企业,使精准扶贫户每月可增收800元。同时,立足村庄位置优势,服务驻地企业——梦幻海洋水世界,帮助村民进入企业谋业,从事保安、保洁、管理、后勤等工作,实现了贫困户增收。据统计,今年全市第一书记帮助包驻村新上种养殖项目36个,引进工副业项目20个,安置就业近3000人,新增集体收入达300多万元。扶贫又扶志,脱贫不返贫

  深秋时节,城前镇西康王村的莲藕责任池中,荷叶连连,莲藕丰收在即。村里11户精准扶贫户翘首期盼,有了种植莲藕收益,今后的日子将不再那么艰难。利用村西河道两旁的废弃荒滩地,邹城国土局驻村工作组采取“镇政府出一点,驻村部门帮一点,村集体筹一点”的方式,升级改造了养藕池31.6亩,投放藕种1万余斤,大规模发展莲藕种植产业。全村11户精准扶贫户,每户可无偿分包200-300平米藕池,预计年收益可以达到5000元左右。

  该市农业局驻大束镇钓鱼台村第一书记周洋组织农业局农技专家,手把手向精准扶贫户传授病虫害防治、良种推广、农资真假辨别等实用技术。精准扶贫户朱本龙种了七八亩地,通过学习科学种田知识,今年仅种地的纯收入增加近3000元,尝到科学种田的甜头,朱本龙的种地积极性越来越高。

  脱贫路上,信心贵比黄金。对于精准扶贫户来说,物质上的接济和精神上的抚慰同等重要。“第一书记”春风化雨般的帮扶和鼓励,让困难群众坚定了战胜贫困的信心。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