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我要脱贫”是扶贫攻坚成功的关键

2016年11月14日 14:29   来源:中国网   

  几位教师朋友在一起闲聊,说到对孩子学习的激励措施时,有的认为“金钱悬赏”很好,说给学生承好诺,考上多少给1元,多少又给2元,开始效果还不错,但后来似乎就“失效”了;另有一位教师说,他从来不给学生任何“金钱”承诺,对成绩好的或进步大的发张奖状,平时多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让孩子们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持之以恒地抓,结果不错,孩子们的学习劲头越来越高,“差生”的转化也相当明显。

  听罢这一“教育理念”,不禁对当前的扶贫攻坚产生了些许的想法。特别是近日来一位贫困县县委书记“吐槽”扶贫中基层干部受到委屈的文章,虽在网上褒贬不一,但那种觉得政策好就靠政策养着,有点不如意的事就去找政府“闹”;对来家里帮扶的干部很麻木,认为干部比自己更着急,自己不脱贫干部难交账;“我是穷人我怕谁”“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谁”的心态,绝不是那个县才有,只是其他地方没有这样“曝光”罢了。仔细想来,这与那种给学生搞“金钱悬赏”的行为是何等的相似!

  “考得好就给钱”的激励机制之所以只在短期有效,是因为老师给的那点钱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转眼就会失去吸引力,与其“刻苦学习”去挣那点“毛票”,不如就“节约”点时间玩耍。这就像当前的一些扶贫那样,大家都指望着政府的“拨款”,当钱到手后不是考虑如何创业,而是直接消费,甚至还抱怨政府给得太少,基本生活都还“不够”。于是就出现了那位县委书记吐槽的状况。究其原因,就像学生那样,如果老师给的钱能让他“挥霍”一阵,可能多管几天用,但也毕竟不会“长效”;扶贫也一样,如果一下子给他许多钱,让他成为“富翁”,也只能多管几天罢了,最终依然“返贫”,政府的满腔热情就打水漂了。

  与之相反,那位能够成功地将学生被动的“要我学”意识转化为“我要学”的老师,是从思想根源上解决问题,正确的学习目的会让人生变得精彩,有了“未来”作目标,学习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同样的道理,我们的扶贫攻坚,如果要实现真正的“脱贫”,有时候精神层面比单纯的物质给予更重要。就拿以前那些“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来说,其物质“资本”几乎为零,但精神“资本”相当富有,于是便有了不竭的动力。基于这样的理念,倘若能让贫困人员从“要我脱贫”的畸形思维中走出来,树立起“我要脱贫”的观念,再辅之以政府的扶持,才具有脱贫的动力,扶贫工作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胜利。

  近日,《人民日报》刊载评论《脱贫攻坚不能只是干部“独角戏”》,文中谈到,精神上的贫困,往往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可怕。并指出,制度建设要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消除“等”“靠”“要”的消极心理,激发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这就让扶贫干部们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采用什么方法来实施“精神扶贫”,就像教育部门的“教育学”“心理学”一样,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去思考、去探索。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把一颗心融入群众,困难就不再是困难。

  “勤能补拙,俭以养德”,这是恒古不变的真理。面对国家的一系列惠民政策,除了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掌握方法,融情与民之外,每一位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也要带着希望之心,带着感恩之情上路。决不能把政府扶持的那点资金当作现成的“鱼”立即吃掉,而要用国家的扶持来编织起能够捕鱼的“网”,学会捕鱼的方法,以勤换“鱼”,以“俭”养“鱼”。总之,如同“差生转化”一般,让群众牢固树立“我要脱贫”的信心并为之勤勉付出,是“扶贫攻坚”取得全面成功的关键,千万忽视不得!(文/何竹梅)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