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1月11日电 题:老覃“下山”记
新华社记者周相吉
68岁的贫困户覃发英做梦也没想到,他在山下居然有了一栋“小洋楼”。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老覃“下山”后,没花一分钱还搞起了“产业”。
覃发英是四川巴中市南江县关坝镇小田村的贫困户,多年来一直没有自己的住房。日前,记者来到老覃的长期“暂住”之处——村里另一位村民的家。
在屋内墙角,记者发现堆着只有鹌鹑蛋大小的土豆,土豆上面是一口黑色棺材。在他床头不远处的房梁上,挂着一个布满灰尘的塑料口袋,里面装着些褐色纸张。“这是‘倒头纸’,是人死了以后马上烧的第一道纸。棺材和‘倒头纸’是我给自己准备的。”覃发英说。
老覃家有5口人,他自己、儿子儿媳、一个上高三的孙女和一个上初三的孙子,儿媳是精神疾病患者。他说家里穷得没办法,为了不给儿孙增加负担,包括棺材、“倒头纸”都是自己准备的。
住新房、搞产业……这些对于老覃而言,似乎是天方夜谭。但随着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他的命运开始逆转。今年上半年,四川启动实施了25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搬迁安置。在“十三五”期间,四川将对100多万贫困人口进行易地扶贫搬迁。而在全国,这一人口将近1000万。
在小田村的村口,一栋两层的“小洋楼”已经建好,老覃在这个冬季之前就搬进这个新居。“最开始自己的房子垮了,没钱修就借住在别人家,一住就8年。哪里想到现在不花钱还能住楼房!”覃发英说。
根据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政策,老覃一家5口人,每人有2.5万元的建房补助,每人面积25平方米以内。县里组织统一的施工队建好房后,老覃不需交什么钱就可以直接入住。
在楼上正对山外的房间里,一张桌子上放着电饭煲,桌子角落是一袋大米和一把面条,这是覃发英从山上搬下来的。几天后,村民们彻底帮着把老覃的家当——棉被、锅、水瓢、毛毯等搬了下来,老覃则把棺材和“倒头纸”扔在了山上。
“现在这么好,谁还想死?肯定要多活几年。”老覃笑着对记者说。
在老覃的楼房里,正当大家聊得尽兴之时,突然有位村民在山头大喊:“老覃,快把牛看住,你家的牛跟别的牛打架了!”
老覃说,这头牛就是他的“产业”之一,是从村里犇犇肉牛专业合作社赊的。在今年4月份,合作社将一头估价6000元的牛直接交给覃发英,现在这头牛已经估价8000元。“我还不想卖,要养到值1万元的时候才卖给合作社。”
小田村共有46户贫困户,其中有16户从合作社赊了30多头牛。
当记者问老覃,如果把牛养死了,怎么办?老覃笑着说,根本不用担心。合作社把牛和预防药一起免费给村民,更重要的是,每个贫困村有20万元的产业发展周转金。关坝镇党委书记何诗彬说,如果贫困户把牛养死,村里就报给镇上,镇上核查报县上批准,就可以注销贫困户养死的牛,再把钱补给合作社。
小田村村民们说,牛的估价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由村镇干部、村民代表、合作社、赊牛的贫困户达成一致才能生效。对于贫困户和合作社而言,是合作双赢的事情。
对于已经“下山”的覃发英来说,现在的生活有滋有味。他除了养牛,还利用山塘养起了鱼。今年初,老覃把一笔500元的帮扶资金用来买了鱼苗,如今这些鱼每条都在2斤左右。老覃说,等快过年的时候,这些鱼肯定能卖个好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