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20年深情帮扶 上海在云南已实施5000余个项目

2016年11月10日 07:51   来源:解放日报   李晔

  ■本报首席记者 李晔

  文山三七、红河米线、普洱石斛……彩云之南的特色产品,去年起入驻沪滇共建的新型对口支援开放性服务平台“云品中心”,通过线上营销、品牌打造、包装改良等孵化程序,进入上海市场,得以分享上海终端市场的利润。滇品扎堆入沪,上海的产业资本则忙着赴云南投资。1996年至今,沪滇两地经济合作累计实施项目2000个,实际到位项目资金达645.8亿元。殊不知,这一条条“造血”之路,最初始于“输血”。在沪滇协作20周年之际,来自上海市合作交流办的统计数据显示:20年来,上海累计投入援滇资金38.1亿元,帮助60多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受益群众超过150万人,为云南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积蓄巨大能量。

  1996年,第一次“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根据1994年国务院制定和发布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及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所确立的东西扶贫协作机制,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部署由上海结对帮扶云南。

  任务艰巨,使命光荣,上海迅速响应。上海市对口云南帮扶协作领导小组和上海市政府驻昆明办事处迅速成立,确立市、区两级帮扶机制,市委、市政府还特别明确,每年年底,召开一次由沪滇两地分管领导出席的联席会议。1997年1月,上海市协作办(现上海市合作交流办)专门增设对口支援处。1997年7月,精心选派的首批12名援滇干部上任帮扶第一线……

  20年深情帮扶,上海瞄准贫困“病根”,“精准滴灌”。与常规“撒胡椒面”式的扶贫不同,上海将有限的援助资金集中集聚,重心下移,提出了“以贫困村为主战场,资金安排到村,扶持措施到户”的帮扶思路。从“五个一”(每村一座学校、一座卫生所、一套电视接收设备,每家建沼气池,户均一亩以上基本农田和经济作物)温饱试点村开始,逐步升格为安居温饱试点村、脱贫奔小康试点村、白玉兰扶贫开发重点村等。如此整村推进、产业跟进的递进式扶贫项目,20年来上海共实施5000余个,旨在“一次性把水烧开”。此方法被《中国农村扶贫纲要(2001—2010年)》列为重要载体,并在全国推广。2004年5月26日,由世界银行发起的首届全球扶贫大会在上海举行,“上海市对口云南帮扶协作反贫困”成为全球反贫困成功案例之一在大会上交流。

  20年深情帮扶,浦江两岸众人拾柴,从政府独自承担到全社会共同示爱。1996年至今,上海已选派10批150余名援滇干部到重点帮扶的4州市挂职,已选派18批400人开展“青年志愿者接力行动”,已有804名应届大学生、研究生参与服务西部计划;2001年起,上海开始对口帮扶云南中小学,已累计选派12批1100名优秀教师前往对口地区支教; 至今年,上海卫生系统已有28家三级综合医院,对口支援云南16州市的县医院……事实上,在教育、卫生、金融、园区管理、产业开发、片区扶贫开发规划编制、招商引资等领域,上海帮助云南进行紧缺实用专业人才培训工作更为浩大,培训人次达51.5万之巨!上海让云南深切感受到一种感情,叫作“举全市之力”。

  20年深情帮扶,沪滇之间从单向的扶贫解困,走向经济合作、产业对接、互利共赢。一方面,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正加速摆上上海市民的餐桌。另据统计,上海滇菜餐厅已发展到80余家。另一方面,沪滇经贸合作愈发频繁紧密。20年间,上海实施产业帮扶项目558项,依托上海光明、医药、烟草、纺织等上海市属国有企业,在云南建设农业产业园、原材料基地、设立分支机构等,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完善“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培养了当地大批产业扶贫龙头企业。近年来,沪企与云南高新区签订金融创新平台、绿地城市综合体等项目,云南代表团来沪推介PPP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并达成52个项目合作协议,沪滇之间正在由过去单一的技术转让、营销合同向以资金为纽带的并购重组、技术协作全方位、多领域合作发展。这也实现了上海从“输血”到“造血”的初衷。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