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四川“扶贫好人”的故事:扶贫济困60载 她的存折只剩79元

2016年11月08日 09:15   来源:四川日报   

  作为全国6个重点扶贫省份之一,四川“四大片区”88个贫困县面积超全省三分之二,380万贫困老乡大都处于深度贫困,是脱贫最难啃的“硬骨头”。

  攻坚克难,须集聚攻坚之力。

  我国的“大扶贫”格局由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个重要部分组成。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开发,不仅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重要经验,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脱贫攻坚的应有之义。

  社会扶贫的优势,在于精准。与政府、行业扶贫相比,社会扶贫单元更小,力量更准,对贫困地区经济开发、产业成长、促进就业和助农增收产生更为精准、更为直接的影响,辐射范围更广泛、影响效果更持久,这对激发贫困地区经济活力、促进贫困地区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社会各界参与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必将带来新的发展理念,促进群众思想观念的大转变,推动贫困地区打破传统观念束缚和封闭状态,开阔眼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近几年,全社会关注扶贫、参与扶贫的热情正在被点燃:我省定点扶贫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每年都达50亿元以上,去年“10·17”扶贫日系列活动中,全省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达8.8亿余元,比2014年增长了近40倍。

  但是,与政府、行业扶贫比,社会扶贫的潜能仍未得到充分挖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扶贫投入比例仍然很小。

  扶贫的巨大潜力在全社会、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在全社会、层出不穷的成功经验也在全社会。在当前全省攻坚冲刺的态势下,如何凝心聚力,发动社会扶贫这个强大引擎?

  榜样的力量不可忽视。

  作为今年全省“扶贫日”系列特色亮点活动之一,“四川十大扶贫爱心组织”和“四川十大扶贫好人”评选表彰活动正是一个激发力量的舞台,一个选点精准的杠杆。去年以来,我省连续开展两届“四川十大扶贫好人”评选表彰活动,今年又首次评选“四川十大扶贫爱心组织”,通过评选,让积极参与社会扶贫的各类主体,政治上有荣誉、事业上有发展、社会上受尊重,从而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热情,并把热情转化为行动。

  为此,本期经济观察封面,推出“脱贫攻坚·榜样力量”特别报道,深度解读“扶贫好人”获奖者的背后故事。

  □本报记者 王域西 李淼

  资金投入

  我省定点扶贫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每年都达50亿元以上

  2015年扶贫日

  全省开展活动上万场,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达8.8亿余元,比2014年增长了近40倍

  2016年扶贫日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自愿捐赠活动;结合社会扶贫年度工作计划,开展医疗救助、教育扶贫、电商扶贫、扶贫脱贫艺术创作、民营企业助贫、提升扶贫公益品牌、爱心扶贫等专项特色扶贫活动

  人物名片

  易启武

  长宁县古河镇兴河社区退休教师,60年如一日,资助贫困学生、帮助困难群众、捐资修路赈灾、热心社区公益,对自己“抠门”却对他人无私,将毕生精力投入扶贫济困事业,先后被评为宜宾市优秀共产党员、最美长宁人、宜宾市助人为乐好人、四川十大扶贫好人。

  10月26日,长宁县古河镇兴河社区。

  山区的老街坡坡坎坎,易启武家并不好找。但只要打听“易老师家咋走”,街上每个人都热心地当起向导。

  一栋破旧昏暗的老楼里,敲开这位刚当选的“四川十大扶贫好人”的家门,简陋扑面而来——一台旧冰箱算最“高档”家当,24英寸的电视还是8年前的,半自动洗衣机坏后,她舍不得修,改用手洗,沙发边是父辈留下的旧木柜,墙角的小电饭锅是20元钱买的,锅里的午饭还剩一半,一会加点水再热下,就着邻居送来的半碗菜,将是这位76岁老人的晚饭。

  “享受不来,把钱省下来,又能多帮几个人。”看着一脸吃惊的记者,易婆婆有点不好意思,赶忙解释。

  扶贫济困60载 她的存折只剩79元

  对自己

  赶场一次只买1元钱青菜

  记者采访前就得知,作为退休教师,易启武每月有3500元养老金,而她还有一个在江苏开厂做玩具生意的女儿。

  “能看看您的存折吗?”记者向易婆婆提出冒昧请求。

  本以为老人会婉拒,没想到她转身就从卧室取出农信社办的工资存折,她的所有收支都在上面。

  这本2015年新换的存折上,最大一笔是今年4月7日补发的工资收入:16499.96元;最少一笔在最后一行,现金支出1700元,余额仅有79.04元,取款日期为2016年10月17日。那一天,正是全国“扶贫日”。

  古河镇副镇长刘世怀还清晰记得那天,听说镇上要搞扶贫募捐活动,赶去宜宾市里办事的易启武专门委托社区党支部书记代捐3000元。一上午,易婆婆都觉得不踏实,下午提前赶回来,马不停蹄到信用社取出1700元,搭上兜里的300元,专门送到镇政府。镇上本来只准备了3000元捐款牌,没想到她又追加了2000元,不得不用大红纸临时写了个牌子。“79块4分存款加兜里150块现金,不到230块,这就是我全部家当!”易婆婆声音很洪亮,她精打细算过,自己赶场一次只买1元钱青菜,一星期才割一回肉吃,家里还有米面,能坚持到下月。

  沙发旁,一堆崭新的解放鞋和雨衣引起记者好奇。“天冷了,马上还要下雨,明天我就给清洁工们送去。”易婆婆说,这8套鞋衣是在镇上买后,费了好大劲背上楼来的。

  夏天给清洁工送冷饮草帽,冬天送鞋子雨衣,平时请他们镇上吃饭,过年还给慰问金……这一习惯,易婆婆坚持了20年。

  对贫困女孩

  毫不犹豫给她买个拉杆箱

  这只是易启武扶贫济困的冰山一角。

  1940年,易启武生在一个贫寒人家。11岁才背起书包进学堂,16岁时,成绩优秀的她成为幼儿园老师。尽管收入微薄,但易启武就此踏上爱心路,一走就是60年。

  易启武执教山区小学,每每看到穷人家孩子穿得少、吃得差、交不上学费,便3元、5元的救济帮忙。1991年起,老伴瘫痪在床14年,她仍挤出钱行善不辍,听说泡桐村一对贫困兄弟考入大学,马上送去600元学费和书包。执教40年,当地超过三分之一的群众都曾是她的学生。她在街上吃碗面,都有人抢着付钱,对方说:“10年前我饿肚子时,你请我吃过糯米粑。”

  退休后,易启武更将扶贫济困当事业。1999年,修古河大桥,她毅然取出3个月2000元工资送到指挥部。2005年,老伴去世后,她将所有精力和收入都留给了需要帮助的人。镇上几所幼儿园和敬老院,每年她都送钱送物,听到谁家娃娃因贫困失学,就赶紧送钱资助。一次在街上遇到个女娃娃背着破布包上大学,她叮嘱孩子“等到”,飞奔去买个拉杆箱换下烂包。如今,有20多个贫困大学生在她帮助下完成学业。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交上1000元特殊党费;2012年,她拿出补发的2万元工资为社区安路灯;芦山地震,她再捐5000元;2015年,被女儿拖到南京做手术,她担心回不来,把1000元扶贫善款“预付”到社区再出发;每天坚持上街义务捡垃圾、当义务城管员……

  

  张彦杰

  出生在凉山州德昌县,巴中市恩阳区柳林镇新凤社区居民,巴中兔兔爱心助学团队创建人。张彦杰和她的爱心助学志愿者团队,7年多来帮助5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协助慈善机构帮助了8000多名巴中的贫困学生。

  10月24日下午5点,巴中市恩阳区柳林中学校园内,孩子们踢足球、打乒乓球,喧闹声一片。

  校园一侧的教师公寓里,巴中兔兔爱心助学团队创建人张彦杰正享受着难得的宁静。“最近忙着为娃娃们张罗‘一对一’结对帮扶的资助人。昨天又给两个偏远村的孩子送助学金,天黑透了才回来。”

  7年多来,扎根大巴山深处,张彦杰和她的团队帮助5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协助慈善机构帮助了8000多名巴中的贫困学生。而这一切,都在这间教师公寓里生根。

  “一二三”故事见证巴山深处7年坚守

  一套陋室 见证爱的坚守

  进了柳林中学校门,左侧第一个单元进入,沿着楼梯上5楼,这套两居室的教师宿舍面积约70平方米,摆上家具后有些“打挤”。自从跟丈夫李友生到这儿,夫妻俩10年没挪过窝。

  爱心之路正是从这里出发。李友生是柳林中学教师,看到丈夫班上部分孩子生活困难,张彦杰坐不住:“我出生在大凉山,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差点辍学,多亏了好心人资助才完成学业。”

  亲身经历让她不能袖手旁观,但没有钱,如何做公益?

  为了帮助困难孩子,她向社会求助。2009年,只有夫妻二人的巴中“爱心助学群”成立。由于没有启动资金,张彦杰就每个月“克扣”丈夫李友生仅有的两千多元工资用于活动开支。

  “娶了个‘败家’的老婆,亏不亏?”经常有人这样问李友生,“呵呵,不亏不亏!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是我们夫妻俩的梦想。”他总是这样回答。

  7年间,这间教师宿舍就一直兼任着爱心团队办公室,见证了爱心助学团队的不断发展。截至2015年底,张彦杰的爱心助学团队结对帮扶531名特困学生,还通过各种方式帮助8000余名贫困学生。

  两台电脑 记录爱的接力

  这间不大的教师宿舍里,摆着两台电脑,一台放在客厅,另一台放在卧室。“放在客厅里这台是功勋电脑,2009年为了做爱心助学的时候买的,现在已经很慢了。”张彦杰告诉记者,团队里志愿者看不下去,去年大伙儿凑钱为“办公室”配置了一台新电脑,但老电脑并没有被舍弃。“里头有这几年的爱心助学资料,还有爱心助学群的大量聊天记录,丢不得。”

  作为一个民间公益扶贫组织者,张彦杰把公信力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爱心团队建立之初,有人认为她是打着幌子行骗,甚至有人直接问,“如果我捐助1000元,你们抽几百?”

  “这些钱会全都用在学生身上,我们可以将学生的收条和班主任的电话回馈给你,便于你核查。”她耐心解释。为让捐赠者和受赠者双方放心,每笔捐款、每笔资金的使用,她都会详细记录并定期通过微博、QQ群等公布。

  三部手机 藏着爱的秘密

  茶几上,白色手机屏幕时常闪烁,电话、短信很多,来自困难学生的求助和倾诉占了绝大部分。白色手机旁,还摆放着两部手机,其中一部手机的屏幕已经碎裂,字迹难辨。

  张彦杰说,这些手机都是自己曾经用过的,但舍不得扔。“里头都是这几年和资助人、受助学生的电话、短信交流,少说也有上千人。”

  记者随机打开一个短信对话,2015年3月22日,受助贫困学生小君(化名)对张彦杰说:“妈妈,您好,您知道吗,当我这只小兔子融入到您的大家庭时,心里是多么开心,多么幸福……”

  秦巴山区里,山高路远,对张彦杰来说,手机几乎是她与贫困学生、学生家长最紧密的沟通渠道。

  “贫困孩子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改变命运,他们也需要更多关爱。”张彦杰回忆,通过手机向孩子们发去鼓励,为孩子们做心理疏导,几乎成为“家常便饭”。

  截至今年,团队已经资助137个孩子考上大学,小君就是其中一个。10月14日,在得知张彦杰入选2016“四川十大扶贫好人”后,她向张彦杰发短信说,“真心的祝贺,真心的感激,谢谢您不辞辛劳为我们付出,天气转凉,您要记得保暖,好吗?”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