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贫困户抱团种菜种出好“钱”景

2016年10月24日 08:06   来源:海南日报   

  近日,临高罗文村贫困户在雨中抢收蔬菜。 本报记者 陈元才 摄

  ■ 本报记者 王玉洁 实习生 熊珊珊

  22日9时许,临高县临城镇头星村委会罗文村村民苏红和往常一样,来到罗文村常年蔬菜基地,把事先捆扎好的一百斤大葱以每斤1.5元的价格卖给了收购商。他仔细数了数钱,告诉记者,“固定来我们村的收购商有三四个,种葱啊,不愁卖!”

  眼前这片绿意盎然的蔬菜基地是苏红和村民一起承包下来的,250亩的基地以种葱、荠菜等常年蔬菜为主,销往海口、儋州等地。在政府的指导下,依靠基地,罗文村贫困户从2014年建档立卡的54户减少为现在的7户。

  “该基地都是贫困农民自发承包种植的,支撑起了农户全家人的生活。”临城镇镇委书记唐南桥感慨良多,不少贫困户在村里致富能手带领下,不等不靠不要,勤勤恳恳,摘掉了“贫困帽”,迎来了新生活。

  承包土地种蔬菜

  贫困户顺利脱贫

  罗文村不大,全村107户,2014年以前,贫困户数量占到了全村总人口的一半。村民人均农田不到一亩,他们有的种水稻为生,有的摆摊卖菜为生。

  “还要供两个孩子念书,过得苦。”以前家里只有不到一亩菜地,为了多赚点钱,苏红不得不凌晨三四点起床,把葱和叶菜拉到附近的乡镇卖,时间久了,他穷怕了,“如果不想法子赚钱,苦日子是没有头的。”

  于是,苏红硬着头皮跟亲友借了钱租了一亩半地种葱和叶菜,没想到很快便还清了债务。有了本钱,苏红去年承包了5亩多地,全部种上大葱。“一亩大葱一年能收四五千斤,今年价格好的时候,一亩最多卖到了3万块钱,算下来,也有十多万元的收入了。”苏红很高兴,好在种葱的成本不是很高,他如今已经脱贫了!

  尝到了种葱的田头,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学习苏红,承包土地种蔬菜。渐渐地,罗文村的常年蔬菜基地从最初的三五亩扩种到了如今的规模,合作社吸纳了36户村民和贫困户。

  “以前贫困户虽是一起承包,但还是各干各的,直到去年成立了合作社,他们统一买苗、收购、分成。”头星村驻村第一书记王赵未说,这样不仅便于整合土地,利于标准化管理,还能走上产业化道路,帮助更多贫困户脱贫。

  村路修到家门口

  农田灌溉不用愁

  罗文村很美,村路畅通,绿树环绕,村民质朴勤劳。

  说起以前的罗文村,最早一波承包土地的贫困户最有发言权,“一看到村里的泥路,收购商都不愿来。尤其在下雨天,出去卖葱谁没摔过跟头?”

  “种葱需要水,就得有灌溉措施;想要发展产业,得吸引收购商来,就得修路。”唐南桥说,要脱贫,除了靠自己,政府的扶持同样重要。基于此,镇政府不仅硬化了村庄道路,建设太阳能抽水发电灌溉,还挖了两公里长的排水沟,还将进一步加大贫困村庄的路网、电网、光网、气网、水网建设。

  “想要有‘造血式’扶贫的效果,贫困户除了勤劳肯干外,还要有市场意识、科技知识,才能实现长久的产业化发展。”王赵未告诉记者,自从去年成立了合作社后,村委会组织贫困户代表前往海口、儋州等地,开拓视野,增强他们的市场意识。

  看到村里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日渐成熟的“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越来越多村民和贫困户希望加入到合作社中来,实现脱贫致富梦。

  劲往一处使

  整村推进为脱贫

  贫困户会种田、肯吃苦,政府又帮了一把。

  “不可置否,这个基地就是在个别农户的带动下慢慢发展起来的,这就是罗文村贫困户不一样的地方。”唐南桥说,目前该村剩下的7户贫困户多为因病致贫,接下来镇里将开展“一对一”精准扶贫对接,实施社会保障兜底扶贫,帮他们摘掉“贫困帽”。

  罗文村距离西线高速约两公里,基于其区位优势,接下来,临高将投入2000万元整合千余亩农田,扩建常年蔬菜基地,进一步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精准发力,辐射头星村委会的3个自然村,做好“城郊菜篮子”工程,带动更多贫困户实现热带特色农业的产业化种植,实现共同致富。

  “慢慢地,当千亩蔬菜基地建成、基础设施完备,我们也将依托城郊村庄的环境和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农业观光’、‘特色餐饮’等旅游产品,踏上特色乡村旅游的‘造血式’脱贫路子。”唐南桥说。

  盖一栋新房是苏红的最新目标,他说:“住新房、种蔬菜、招待游客,在家门口就能挣大钱,谁不想好好干呢?”

  (本报临城10月23日电)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