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朋友,本期视点要为您讲述的,是一位土家族村支书的生命奉献,一位基层共产党员的无悔人生!
48岁,年富力强,赤胆忠心,倾力为民。印江土家族村支书张曙光,20年如一日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攻坚克难,无怨无悔,直至付出宝贵的生命。
活着不一定要鲜艳,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颜色。这是张曙光生前许下的人生诺言;
他做的好事太多了,有他在,我们什么都不怕!这是村民对他的深切感念和殷殷怀想;
他真正活出了自己的颜色,为印江党员干部树起了一面旗帜。这是上级领导对他的充分肯定;
任劳任怨为民办实事,全心全意为村谋发展。这是媒体对他的客观评价……
“每一届都全票当选”的村支书张曙光,以一位共产党员的执著信念和为民情怀,用生命在他挚爱的家乡热土上,竖起了一尊不朽的丰碑!
张曙光没有刻意追求鲜艳,却让短促的生命活出这般亮丽的色彩,他做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循着作者的笔触,去探访张曙光的人生旅程,去领略他的无悔人生!
活着不一定要鲜艳,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颜色。
——张曙光
2016年9月4日,苍天含泪,大地呜咽。
这一天,对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峨岭街道川岩村群众来说,是一个悲痛的日子——年仅48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张曙光,在帮助精准扶贫对象户田儒芬家修建房屋时,不幸从楼梯上摔落,永远地离开了他们。
自1996年以来,张曙光先后担任村计生专干、会计、村委会主任、支部书记。20年来,他任劳任怨为民办实事、全心全意为村谋发展,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进程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他生前写下的诺言:人生不一定要鲜艳,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颜色。
印江县委书记田艳说:“张曙光真正活出了自己的颜色,真正践行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四讲四有’党员要求,是印江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的优秀代表,为印江党员干部树起了一面旗帜。”
脱贫路上的急先锋
地处喀斯特地区的川岩村,石漠化十分严重。人多地少,交通闭塞,群众生活贫困。5个村民组266户935人中,贫困人口就有94户315人,贫困发生率33.6%,是个一类贫困村。
生于斯长于斯的张曙光,1989年高中毕业后就加入南下打工潮,当起了一名建筑工。在外打拼六年,让张曙光对这种漂泊生活心生倦意。1995年冬,他回到川岩,第二年担任村里林管员和计生专干,此后又担任了村会计、村主任、村支书,每一届都是全票当选。
“群众选我当村干部,是群众信任我,如果不把工作做好,怎么对得起群众?”张曙光恪尽职守,用实际行动诠释自己的为民情怀。
要想富,先修路。村民们的记忆中,牢牢地刻下了张曙光带领他们修路的三次经历,每一次,都像年轮一样在川岩村的发展史上作了清晰的标记。
——1996年冬,年轻而有胆识的张曙光从外地务工回乡不久,便发动全村群众集资投工,他自己跑部门争取爆破物资。两年多时间,挖通了近5公里的通村路。
——2004年春,村里争取到以工代赈项目,政府支持道路建设物资、群众投工投劳,3年多时间对通村路进行了修建和延伸,改变了生猪出栏、水果上市要人拉肩扛的困境。
——2015年冬,争取到总投资442.8万元的4.7公里通村水泥路项目,于今年6月开始修建,完工后将彻底改变村里交通条件。为这条通村水泥路,张曙光操碎了心,经常说“把路修好就可以喘口气了” 。谁知路还没有修好,他却走了。村民们懂他,公路建设一点没慢下来。
“通村水泥路建设牵涉不少耕地、房屋、坟墓,少数村民起初不支持,张支书第一个带头迁祖坟!”村主任王正红说,白天张曙光紧盯工程进度,协调解决施工中的各种问题,晚上走访群众,开院坝会,做通群众思想工作。
“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好。”这是张曙光生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做事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任何事要做到满意为止。”王正红说,张支书是把工作当成一种责任,一种担当,脱贫路上从不气馁。
面对生态恶劣的自然环境,群众以包谷、红苕等传统种植为主,张曙光不甘于现状,担任村主任不久便引导群众在靠山吃山中以多种模式养山、治山。没有土地,他积极争取坡改梯项目,发动群众将一块块石头垒成土坎把斜坡改造成一台一台的梯土,并采取“培土增地”方式把石窝、石缝填上土,大大增加了耕地面积 ;没有产业,他因势利导带领群众种柑橘、柚子等水果,以蓄—沼—果模式规模化发展水果产业,同时争取生猪养殖扶持项目;没有技术,他跑农业部门把技术专家请上门,为群众讲解水果种植和管理技术。同时争取机会外出学习并把所学经验毫不保留地给村民们讲解。
曙光,让祖辈深居在石山区的川岩村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曙光。
为了形成产业链,张曙光召集村里水果种植户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抱团对接市场。目前,川岩村的水果年产量达30万公斤,产值达14万元。
张曙光有个绰号“厚得脸”,村主任王正红说,不管是村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还是民生保障,只要有一丝希望,张曙光就会花百倍的努力去争取。一次不成功,去第二次,直到问题解决。2013年争取到水利项目,在村里兴修了小水窖,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问题;2012年争取教育项目,把破旧不堪的川岩小学进行改建,让小学适龄儿童能够就近入学……
如今,川岩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群众人均收入逐年攀升,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村主任坦言:“村支书走了,他的精神鼓舞着我们,今年脱贫我们有这个信心。”
赤胆忠心的好榜样
刚从外地务工回来,张曙光就被时任老支书田儒祖慧眼识珠,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1998年张曙光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2000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16年来,张曙光以他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切实关心群众疾苦,全力投身于村里的脱贫攻坚、基础建设等各项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行动兑现自己的誓言。
张曙光一家四口人,两个儿子高中毕业后常年在外打工。2002年9月,妻子田发群在一场车祸中受重伤,大脑落下后遗症发展为脑瘤,手术后未见效果,已经丧失了自理能力。可眼见张曙光整天忙里忙外,她想减轻丈夫负担自己试着做饭,有一回竟把洗衣粉当作盐巴。这以后,张曙光不得不两头忙。十多年时间里每天除了不折不扣做好村里工作外,还要料理妻子生活。
“每次开会结束后他不会和大家一起吃饭,总是匆匆忙忙赶回家去给妻子做饭陪她一起吃,对妻子不离不弃。”峨岭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涛说。
更让人动情的是,2016年6月,印江组织村支书在党校开展为期4天的集中轮训,这可愁坏了张曙光。有人劝他请个假别去了,他说:“党组织安排的学习培训怎么能不去呢,去学点东西开阔眼界,对工作大有好处。”培训那天,他独辟蹊径,背着妻子去参加党校学习,培训时就让妻子呆在宿舍,培训结束后就背她下楼到处走走。那一幕情景,让一同来培训的村干部为之动容。一起参加培训的塘池村支部书记张秋林感慨:“他这种敬业精神和对家人的不离不弃真的让人感动,值得大家敬佩!”
“党性强,他有一颗永远向党的红心。”接触只有三个月,峨岭街道原党工委书记文明海却对张曙光印象深刻。每次他安排任务,张曙光从不推诿,总能出色地完成。
“其实,我们能感受到他背负的压力有多大,但他从不言苦,工作从来不拖后腿,有利的事总是首先想到别人。”文明海惋惜地说,去年张曙光妻子生病,办事处从民政上给他解决了1000元,他坚决不收,说还有比他家更困难的。
面对每月微薄的工资和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张曙光想的是找办法为群众解决困难。翻开他的笔记本,第一页上他写了这么一句话:“活着不一定要鲜艳,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颜色。”斯人已去,他追求的颜色是什么?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
守望乡邻的贴心人
个子高大,身板结实,目光如炬。照片里的张曙光永远给人这样一幅精明干练、朴实硬朗的土家汉子形象。在他健硕的身躯里,有一颗温厚的心。
一次天降暴雨,村民田仙梅很是着急:三个孙子在朗溪镇集镇上读书,不知道眼下情况怎样。
朗溪集镇位于印江河一侧,易受洪涝灾害。望着越下越大的雨,田仙梅坐立不安,她拨通了张曙光的电话:“曙光,我几个孙孙在朗溪,这个雨太吓人了,我担心他们!”
电话那头,张曙光挂断电话二话没说立即骑上摩托车冒雨直奔集镇,分两次将田仙梅的三个孙子接送回来。看着被雨淋得浑身透湿的张曙光和孙孙们,田仙梅禁不住感激涕零。
“在川岩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是留守老人和儿童。但凡遇到稍微大点的事,他们根本无能为力,很无助。”峨岭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涛说,“而恰恰是这样,需要村支书付出得更多。”
76岁的任明俊,有一次小孙子半夜三更高烧不退,不知如何是好,惊恐中找到张曙光,张曙光骑着摩托车连夜将祖孙送到县城医院。
村民张其林的妻子唐江萍突发疾病,他慌了神找到张曙光,还是张曙光联系医院,并为其找医疗费用。
村民任明俊的二儿子张金权因患肺结核在县医院住院数月,最后病情恶化,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怎么办,子女都在外地打工?任明俊一时没了主意,情急之下她拨通了时任村长张曙光的电话。张曙光立马赶到医院,将病危的张金权运回家里,几分钟后张金权闭上了双眼。张曙光又接着操持张金权丧葬事宜,里里外外忙个不停。
该村补一组五保户田爱林家的房屋发生倒塌,张曙光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开展救援。在他带动下,村里50余名群众义务为其维修房屋。
2014年,张曙光动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居住的13户人家搬迁,并为他们争取项目资金,协调地基……
“曙光做的好事太多了,有他在,我们什么都不怕!”田仙梅抽泣着说。
时常让张曙光记挂的还有60多岁的低保户田儒芬的房屋问题。她家的房子破旧到没法居住。恰好公路硬化要占去房子一角,张曙光借此机会利用危房改造项目和拆迁房屋补偿资金,给她的破房子拆了重新修建砖房。哪知,就在张曙光一手一脚“包办”为田儒芬家建房、接电线抽水时,不幸从楼梯上跌落,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他就是这个村的主心骨,天塌下来有他顶着。”在村民眼里,张曙光就像永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心里时常装着群众,关心他们的冷暖,解决他们的困难,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张曙光的柜子上堆放着他当支书以来的各种荣誉证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先进个人、优秀村干部……一本本荣誉证书的背后,是张曙光坚定的共产党员信仰。最终,这位群众交口称颂的“好支书”,用生命回馈了这些褒奖和赞誉。
永照前路的一束光
“张支书,让我们陪你走完最后一程!”
9月6日,川岩村的山坳里悲声一片。数百名干部群众沿着未完工的通村水泥路,前来护送他们心中景仰的张支书。生前,与张曙光打过交道的干部、村里的学生、在外打工的老乡纷纷前来。回忆起张支书生前的点点滴滴,一个个止不住泪流满面。
76岁的田茂珍拄着拐杖蹒跚地跟在大部队的后面,腿脚不便的她,硬要来送张支书最后一程。“白发人送黑发人啊,你走了,我们可怎么办呀?”老人嘴里喊着,不时撩起衣襟擦拭眼泪。
村主任王正红自张曙光离开后,连续两天两夜没有合上眼。接待客人、安排后事、应对媒体采访,忙得不可开交。出殡这天,他拖着疲惫的身体,一定要陪他的老伙计走完最后一程。
2001年,在外边打工的王正红刚回到家。张曙光就找上门来,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正红啊,我们来干件大事。”
“什么大事?”
“就是请你来协助我发展好咱们村啊。”
那时,王正红在外面打工每月工资有2000多元,而村里连干部每月工资也仅几百元。听张曙光谈到川岩村的发展规划和愿景正合自己的心意,王正红毅然决定跟着张曙光干。
可眼下老伙计走了,王正红黯然神伤。对着张曙光的坟头,他坚定地说:“曙光啊,只有完成你未竟的事业,才能让你安息呀!”
张曙光的坟茔紧挨着公路一侧,与川岩村遥遥相望。已与乡亲们阴阳相隔的他,仍在继续关注着川岩村的发展,继续守望着他不舍离去的家园。他走了,但他永远走不出乡亲们的心;生前他心中装着的群众,也时刻惦念着他,他已成为照亮群众前行路途的曙光。
“张支书的恩情我永生难忘!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川岩村需要我的时候,我一定会站出来!”田儒芬的儿子脸上写满了内疚与自责。他知道,要不是张支书为他家办事,他们的支书就不会这么早离去。他为此得向大家深深地鞠一躬……
入秋,川岩村的打谷场上,再也见不到张曙光忙碌的身影。在张曙光家仅有的几分稻田里,机声隆隆,八位村民撂下自家的稻子不收,自发前来为张支书家收稻谷。
村民张学军张玉红兄弟俩,得悉张曙光遇难特地从浙江温州赶回来见他最后一面。张曙光入土后,两兄弟又延假两天,那边老板几次电话催促回温州上班,他俩动情地说:“以前我们不在家时总是张支书帮我家收谷子,今年他走了,无论如何我们得帮张支书家收了谷子才出去。”
张支书走了,川岩群众为痛失一位好支书而悲伤不已。他们竭力想通过自己的付出来回报张支书生前的恩情,传递邻里之间的正能量。
印江县委书记田艳在看望慰问张曙光家属后,号召全县党员干部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学习张曙光对党忠诚、对事业执着、心中永远装着群众的优秀品质和先进典型事迹,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工作,在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支书走了,他生前的愿望和群众所想的事,印江各级部门正在尽心尽力变为现实。他的事迹正在印江大地传颂,他的精神正激荡在印江干部和各族群众心间……
图片提供 张江勇 左禹华 吴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