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居乐
在国庆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我省不少老百姓正忙里忙外,装新房、搬新家、住新居,可谓双喜临门。
住有所居,是广大群众的期盼和希望,更是各级各部门着力改善民生的奋斗目标。
在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中,我省切实把城镇开发建设、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措施,精准发力,帮助更多低收入群众实现新居梦。
搬迁户杨卫平 搬出深山圆了梦
本报记者 谌思宇
金秋九月,铜仁市江口县凯德街道周屯安置点逐渐变得热闹起来,在一栋栋灰白相间的两层土家民居里,从三个不同乡镇偏远地区搬来的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和睦相处。
对于从地处大山之上的凯德街道白云村搬到周屯的杨卫平来说,这个秋天注定是收获的季节,杨卫平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其中一件便是发生在这个秋天。
2013年,37岁的光棍杨卫平终于娶上了媳妇,那天的他看着新娘子喜极而泣,对于家境贫寒的杨卫平来说能娶上媳妇是多么不容易的事,至此杨卫平算是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件大事。
第二件大事,便是住房问题。白云村地处距离江口县城20多公里的大山之上,山高路远,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儿时的杨卫平常常站在大山上眺望远方,想象山外的世界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搬出大山是他一生的愿望。
成年之后,杨卫平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背上行囊远赴沿海务工。临走之前他告诉父亲,一定要赚到钱在山下修房子,带着全家人搬出大山。
然而,现实远比杨卫平想象的残酷得多,尽管辗转在温州等地务工多年,他始终攒不够在山下修房的钱。“父母都没有劳动能力,仅靠我一个人在撑起这个家的同时还要修房,实在太难了。”杨卫平说。(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当杨卫平的生活一层不变的时候,贵州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三五”时期,贵州要把超过160万的人,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搬出来,为此启动了大规模的易地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并计划于今年搬迁45万人。
在此背景之下, 2016年,江口县在该县新建易地扶贫搬迁7个安置点,可搬迁安置1191户4515人,凯德街道周屯安置点便是其中之一。
今年8月,作为第一批搬入周屯的搬迁户,杨卫平终于办到了他人生的第二件大事。如今在他的家里,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家庭氛围十分温馨。
搬入周屯之前,杨卫平最担心的是工作问题,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当地政府很快就给他解决了。“如今在周屯附近的一家建筑工地里上班,每月有三千多元的收入。”杨卫平开心地说。
据了解,为解决搬迁户“致富”难题,江口县通过产业发展、入股分红、推荐就业、鼓励创业帮助贫困户脱贫。
在杨卫平所在的周屯安置点,当地政府更是拟定“一户一策”脱贫措施,精准统计出156户共有劳动力198人,其中88人就近务工,对有技术的35人协调城区园区企业签订用工合同,对其余家庭妇女、有劳动力的就近到园区和产业基地打短工,保证解决每个家庭1人以上的就业安排。
农民工申权 装修新房真高兴
本报记者 李勋
通讯员 刘建梅
国庆这几天,务川自治县县城新区洪渡河畔小区新住户申权可忙了。
10月3日,早上从县城的出租屋一起床,申权就来到建材市场选门、看灯饰、定窗帘、逛家具,忙得一脸疲惫,但却掩饰不住眼里的喜意:忙碌了半辈子,终于在城里有了自己的新房。
47岁的申权是务川自治县镇南镇镇南村马鞍山组村民,打小家境贫困,一家子就挤在一间破旧的老木屋里,20多岁起他就离家外出打工赚钱,梦想有一天能过上城里人的好日子。
“村里生活条件太差了,当年像我一样年轻的都纷纷外出打工,就是想有朝一日能走出大山。”在外拼搏二十多年,申权进过厂房、住过工地,自己也娶妻生子,有了一个小家庭,凭着吃苦耐劳的干劲,慢慢也有了点积蓄。
叶落总是要归根的,儿子大了也应该考虑结婚的事情了。去年,他用自己的血汗钱,在务川自治县城区洪渡河畔首付八万多元,按揭了一套面积125平方米,四室两厅的大房子,今年七月正式交房。
“小区周边有学校也有医院,以后我们养老、孙子读书都很方便。”为了尽快住上新房子,(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申权刚办完接房手续,就从广东辞工带着剩下的几万元积蓄,回来装修新房,儿子则继续在外打工赚钱交房贷。
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努力,他的新房已经完成了水电安装及卫生间、厨房的装修工程,他打算再快点进度,趁国庆商家优惠活动多,把客厅、卧室的装修材料尽快买齐。
“装修木地板冬暖夏凉。”在县城的圣象木地板专卖店,申权听了老板的意见后,决定把客厅和卧室全部铺上木地板,并交了5000元定金,预定了58个平方。随后,又走进了欧普照明灯饰城,根据他新家的中式风格,老板帮他推荐了整套中式灯饰。当即,申权就花了4000多元买下了家里所有灯饰。
“花这么多钱装修,你不心疼啊!”记者问。
“钱是个怪,用了还在。这个年代,遍地是黄金,只要勤劳,哪里都能赚钱的。生活快乐、身体健康才最重要!”申权笑着说,打工一辈子,老了不能动了,应该好好的享受一下生活,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买好了新房子,让儿子在县城定居,再娶个儿媳妇,抱个胖孙子,做点小生意,过上好日子。”说到这,申权的心里比吃了蜂蜜还要甜。
贫困户张正英 喜迁新居好激动
本报记者 邹晨莹
9月28日清晨,大方县凤山乡银川村。
81岁的张正英换上红色新衣,整理床单被子,打包生活用具,忙得不亦乐乎。
扶贫办工作人员万华坤早早等候在此,一件件接过老人的家什行李,他劝张正英慢慢来,不料得到了一句“今天要搬新家,干起活来有劲”的拒绝。
11点,看了一眼泥巴火炉后,张正英走出屋子,关上破旧的木门。
这座老房子,她住了12年,山风吹过会嘎吱作响,冬天里唯一能带来温暖的就是那个泥巴火炉。“昨晚我往火炉里添煤,想起了去年冬天……”张正英的记忆被拉回到2015年12月18日。
那天,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到大方县走访,承诺明年让她住上好房子,冬天再冷也能暖和地过。
“他说的话是真嘞!是真嘞!”张正英难掩激动。
车子驶离银川村,几分钟后到达恒大幸福二村。一下车,老人家径直向一栋具有黔西北特色的两层楼小别墅走去。
“我家是12号。”10天前,大伙聚在一起摇号分房,结果出炉已过日落时分,众人却迫不及待地找到了各自的新家。那天,联心村的彭德友笑开了花,店子村的谢琼落下了泪。张正英知道,邻居们都是过惯了苦日子的贫困户。(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踏进自家院落,张正英小心翼翼地推开新家大门。眼前是白净的地板,她迟迟迈不开腿,“进去怕搞脏咯。”
孙子搀扶着她,一步,一步,一步……她紧紧握着孙子的手,不说话,只一个劲地笑着。
直到进入厨房,她在雪白的灶台上摸了又摸。她说,生下来起,看到过的灶台都是黑的。
床铺、桌椅、厨卫,一应俱全,还有闭路电视,机顶盒是老人一辈子都没见过的物件,“这样的好房子,不花一分钱,想是不敢想,梦都不敢梦。”张正英感慨。
关门,开门,是81岁的张正英生活里再平常不过的动作。这一天,却有了非凡的意义:关上门,关上贫困落后的苦日子,打开门,打开小康生活的新天地。
“旁边是蔬菜大棚种植基地,我们家有2个 240 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对于周边的设施,张正英的孙子如数家珍。他说,家里人还盘算着,把二楼打扫出来,等到旅游旺季,供外面的游客居住。
乡村旅游已经初具规模,大棚基地有条不紊地打造着,通过各种产业,大方县和恒大集团为幸福二村的人们找到了“靠山”。
“更关键的是,观念意识变了。”大方县凤山乡党委书记李春阳说。
像“幸福二村”这样带产业依托的项目,恒大集团计划在大方县建设50个。国庆后,幸福五村和幸福八村将交付使用。据估算,到今年年底,大方县将有6000人共同走过张正英相同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