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如何着眼长远?如何让输血式扶贫成为造血式扶贫?为西海固找到一条彻底告别贫困的康庄大道,是宁夏几代人的梦想。
加速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产业扶贫正成为西海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特种养殖、无公害种植、精细加工等产业蓬勃发展,为山区百姓摆脱贫困找到了一把金钥匙。曾经“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呈现一片生机。
传统产业 老树生嫩芽
“村子要想发展好,选准产业格外重要。最好就是养滩羊,上标准上规模!”吴忠市盐池县双疙瘩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永利的一番话,让大家频频点头。9月8日,在盐池曾记畔村村委会,第一书记周致铭请来了周边七八个村的第一书记,畅谈基层脱贫攻坚。
滩羊养殖,是很多盐池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盐池县羊产业稳定发展,2015年全县养羊300.12万只,其中存栏125.8万只,出栏174.32万只。羊肉产量2.7万吨,以滩羊为主的畜牧业产值达6.5亿元。养殖主体呈现“公司+规模养殖园区(场)+养殖户”结构,规模化养殖比例近60%。滩羊产业对农民增收作用突出,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674元,其中来自于养羊业的收入占1/3。
“2009年互助社刚成立时,我们十几个社员共有800多只羊,后来发展到126个社员,年出栏滩羊11.2万只,建起了915座养殖棚,占地400多亩。”花马池镇深井养殖专业互助社理事长朱玉河说。
近日,盐池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县2016年滩羊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滩羊产业发展方向、思路、总体目标和重点工作。年内投入滩羊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2000万元,其中县财政扶持资金10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000万元,重点扶持盐池滩羊品牌保护宣传、高端市场拓展、全产业链追溯暨标准化体系建设、物流冷链配送等关键环节。
立足贫困地区特色和实际,产业扶贫摆在了核心位置。西吉县的马铃薯、泾源县的黄牛、隆德县的中药材、彭阳县的林果……“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一村一特色”,如今很多传统产业,在政府和社会资本扶持下,得到规模化发展。比如,固原市冷凉蔬菜直销香港,既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从今年开始,“宁夏分3年建立10亿元产业扶贫基金,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以产业带扶贫、扩就业、促增收,因地制宜培育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群众收入中80%以上都来自产业。”宁夏扶贫办主任董玲介绍。
新兴产业 雨后冒春笋
1997年,19岁的西吉人董成碧,带着一帮年龄相仿的娃娃们,踏上了远去福建莆田的务工车。“第一次发工资,大家捧着从没见过的百元大钞,兴奋地描绘着将来回家乡后怎么成家、怎么盖房……”20年光阴,董成碧乡音未改。一步一个脚印,最初到莆田并留下来的宁夏务工者,如今几乎都成了当地企业里车间班组长以上的管理者。
现在,仅在莆田的宁夏务工人员就有8674人,全福建则有近两万人。董成碧的哥哥董宏碧,通过自学成为当地LCD(液晶显示器)行业专家,后来还被莆田一家电子企业的老板挖走,帮助企业一跃进入福建LCD产业的发展前列。劳务输出,正成为宁夏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每年劳务就业稳定在60万人次、总收入70亿元,劳务收入占贫困群众总收入的40%以上。
除了劳务输出,在宁夏,更多贫困群众正在向各类新兴产业汇集。新兴产业为脱贫攻坚发挥着更大作用。
宁夏利用光热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发展光伏产业与扶贫结合起来,要求企业至少按照1∶1投资光伏和扶贫产业;利用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的品质优势,发展葡萄酒产业;利用六盘山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农家乐乡村游,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以旅游开发促扶贫开发……
吴忠市红寺堡区是宁夏最大的生态移民集中区,近年来,红寺堡区采取“移民+合作社+企业”模式,鼓励企业和移民利用土地流转,发展酿酒葡萄种植产业和葡萄酒酿造产业。目前,红寺堡区累计种植酿酒葡萄10.6万亩,年葡萄加工能力4万吨,种植区内移民平均每户年收入突破1.6万元,酿酒葡萄产业成为当地移民致富的主导产业。
(责任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