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梅州相对贫困人口约占广东10% 3举措谋划“互联网+精准扶贫”

2016年09月07日 11:00   来源:南方日报   马发洲;罗文燕

  丰顺县电商扶贫示范基地。丰顺县供图

  开办电子商务培训班,培训电子商务人才。丰顺县供图

  今年是广东省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开局之年。三年脱贫攻坚,冲锋号角响起,5月初,5000多名干部奔赴一线战场,进村入户开展精准识别工作。

  三个多月的奋战,梅州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象核查和“回头看”工作已全面完成。截至8月24日,梅州市相对贫困人口182140人,约占全省相对贫困人口的10.3%。这意味着,如果梅州不能完成精准脱贫,广东就不能全面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核心在“全面”。这个“全面”,是一个都不能少,必须把人民全部带入小康生活;这个“全面”,是一步都不能慢,必须要想方设法让贫困落后地区加快步伐。经过多年的扶贫工作,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减贫难度越来越大。梅州将如何应对这场只许胜不许败的硬仗?

  5000多名干部奋战一线

  在大埔县西河镇纯德村的山坡上,9月的枝头挂满了柚果。柚树下,来自梅州市农业局的干部肖铭浩正和柚农商量着关于今年柚子的销路问题。在肖铭浩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不少是推介大埔蜜柚的信息。肖铭浩是梅州驻村干部中的一位。

  5月初,梅州共派出驻镇驻村干部5398人进村入户开展精准识别工作,确保按时完成贫困对象的核查。7月,梅州按照省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回头看”工作,确保将符合条件的农户纳入帮扶范围、不符合条件的农户移出帮扶范围。

  “磨刀不误砍柴工。”驻五华县横陂镇长塘村的陈石勇表示,老百姓的思想比较保守,做好宣传动员、精准识贫等基础工作十分必要,有助于全面掌握贫困户收入来源、人员构成、身体状况、生产技能等情况,查找出贫困的“病根”。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要实现精准脱贫,必先做到精准识贫。在部分农村,扶贫政策“落地走形”“跑冒滴漏”,不少得到帮扶的并不是真贫户。梅州市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黄光华说,在精准识别的过程中,梅州市树立了“四看”“五优先”“六进”“七不进”的要求。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截至8月24日,梅州市录入电脑系统的相对贫困户64739户,相对贫困人口182140人,约占全省相对贫困人口的10.3%。其中,349个省认定的相对贫困村有相对贫困户19915户,相对贫困人口63314人。

  三年脱贫攻坚,广东要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目标,要使有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当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不低于45%,即不低于7365元;将符合政策的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人口纳入低保,确保全面实现稳定脱贫;相对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当年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低于60%,即不低于9820元,确保全部出列。

  如果梅州不能完成精准脱贫任务,广东就不能完成全面小康。经过前两轮的扶贫,大部分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已基本实现稳定脱贫,剩下的贫困户大多是硬骨头,居住分散,自我发展基础差,第三轮的精准扶贫难度更甚从前。

  从贫困人口的角度看,有些身处富裕地区的贫困户往往被富裕的影子所遮挡,被忽视了。过去,分散在相对贫困村外的贫困人口主要由所在地市、县帮扶,由于欠发达地区扶贫任务重、扶贫资源有限,导致分散的贫困户帮扶不到位。

  目前,梅州有相对贫困人口的行政村2021个。经广东省认定,梅州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的相对贫困村共349个,其中梅江区10个,梅县区32个,兴宁市58个,平远县20个,蕉岭县19个,大埔县57个,丰顺县61个,五华县92个。换而言之,梅州市的脱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

  以大数据实施精准扶贫

  5000余名驻村干部下乡,打破了贫困山村的平静,带来奔康的希望。自投身扶贫之日起,便要求他们常年置身于村舍、行走在田间,探寻着共同富裕之路。

  根据广东精准扶贫的工作规划、安排,帮扶单位派出驻村工作组后。驻村工作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再次调查核实,找准扶贫对象、找到致贫原因。

  以往,不少贫困家庭对扶贫工作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仅仅停留在可以拿到一笔现金,或是转手政府发放的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上。在精准识别时,他们发现不少申报贫困户的家庭存在土地撂荒、打麻将、买“六合彩”等现象。

  “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首先要摸准贫困对象、摸清致贫根源。”广东省委党校驻兴宁市新圩镇船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陈志华说。陈志华的工作队采取看、问、查、比、算等方式进行精准识贫,对原定的相对贫困户做出必要的调整。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记者走访中发现,以往的产业扶贫之所以遇冷,常在于村民还没有致富的决心,除非已有成功的示范点,农民才会迅速跟进。此外,扶贫结束后地方政府疏于过问,产业资金、管理跟不上,项目容易陷入停摆。

  “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穷不思变、安于现状。”黄光华告诉记者,这一轮的精准识别更为严格。在“七不进”中,就明确规定有劳动能力但好吃懒做、打牌赌博导致贫困的农户不能进,家庭拥有小汽车或大型农机具的农户不能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根本上解决后代的贫困问题,必须用知识打破贫困的枷锁,用思路谋出路,以志气为基础,以政府为支撑,斩断代际贫困。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梅州迅速展开行动,先行开展培训、宣传,讲解脱贫意义。据统计,梅州共召开传达贯彻落实各级扶贫工作会议精神会议880场(次)、71268人(次)参加;举办各类培训班862场(次),有60868人(次)参加;制作宣传栏(牌)7471块;编印各种培训资料109698本,惠民小册子49600本。

  “群众是行动的主体,脱贫归根结底受益的也是群众。”黄光华表示,希望通过“精神扶贫”,引导困难群众正确看待贫困,摈弃“等、靠、要”思想,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学技术、找门路,用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帽。

  要从根本上改写贫困家庭的命运,仅靠“输血”式的扶贫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扶志”,还要“扶智”。从教育出发,不失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贫困户家庭只要有1人稳定务工,脱贫就不是问题。”大埔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刘佳集表示,大埔县将结合“双转移”抓好职业教育培训,帮助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同时抓好教育扶贫,认真落实各阶段教育对贫困人口的倾斜政策措施。

  丰顺县正在制定方案,计划将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结合,相互促进。同时,鼓励杰出乡贤和广东丰顺商会企业等捐资,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就业创业……

  农电商或为脱贫新路径

  丰顺县八乡山镇小溪村,是一个偏远村落,长期存在“富裕的贫困”现象。村里虽然出产许多绿色食品,但因不为人知而卖不出去,难以转化为经济收入。

  如何解决农特产品有量无价的问题,助农民增收致富?2015年,丰顺县电商扶贫示范基地正式成立,打破空间上的障碍。之前销售不畅的问题,迎刃而解。

  养蜂户和电商基地对接,很快就创立“小溪蜂蜜”品牌,通过提供资金印制包装盒、协助帮扶村成立养蜂合作社、网店开展宣传销售,困局迅速打开。2015年春蜜通过平台销售就达6000多斤,产值15万元。“过去卖蜂蜜要走20公里山路,还卖不上价。如今通过网店,价格从原来每斤20元涨到30元还供不应求!”一个农户说。

  丰顺县电商扶贫示范基地成立后,通过开办电子商务培训班,培训一批电子商务人才。丰顺县通过搭建村企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开展电子商务培训等工作。现如今成效渐显,农村的“土货”搭上电商快车,走出大山,走上致富路。

  众所周知,“输血”扶贫不如“造血”帮扶。如何为贫困村“量身定做”长效脱贫机制,是摆在每个驻村干部面前的难题。长期以来,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交通不便、资金和技术的缺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其实,梅州很多地方都处于如小溪村一样“富裕的贫困”困境。一端是贫困农村对于现代市场经济“可望而不可及”,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另一端是市场对于广袤农村发展潜力的垂涎。“互联网+”邂逅“精准扶贫”,不失为致富路径。

  黄光华认为,“互联网+”为精准扶贫工作带来了机遇。做大做强电商这一平台,不仅为农民解决卖什么、卖给谁、怎么卖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获取相关信息,根据市场需求来引导农民种什么、养什么,真正使农民不断增加收入,脱贫奔康。

  另一种变化发生在“硬件”上。近年来,电商经济在南粤乡村星火燎原,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电商先后在梅州布点发展农电商。去年12月,梅州市政府出台《梅州市信息基础设施三年建设实施方案》,计划把梅州建成信息化建设高地。伴随着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升级,贫困地区“信息荒漠”的标签被渐次揭去。

  如2014年成立的大埔县电子商务产业园,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自主运营、建设电子商务一条街等模式。作为4A旅游区内的产品体验区,产业园成为大埔的景点之一。目前,大埔县被授予“百县千亿工程产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孵化基地”。

  刘佳集表示,在新一轮的扶贫中,大埔将大力发展镇村特色产业,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贫困户的带动作用,借助电商平台销售,有助于构建大扶贫格局。

  业内人士指出,扶贫不是扶贫局一家之事。政府还需要用互联网思维提前谋划产业主攻方向与产品销售渠道,以服务集成提高农产品线上转化率,在此过程中培训引导贫困人群,实现“输血”与“造血”同步。

  ■对话

  梅州市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黄光华:

  扶贫先扶志 致富先“治”心

  三个多月的奋战,梅州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象核查和“回头看”工作已全面完成。截至8月24日,梅州市相对贫困人口182140人,约占全省相对贫困人口的10.3%。如何才能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为此,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梅州市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黄光华。

  南方日报:梅州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象核查和“回头看”工作全面完成后,下一步的工作有哪些?

  黄光华:经过三个多月的奋战,梅州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象核查和“回头看”工作已全面完成,并已逐户建档立卡,录入系统,长期公示。下一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要做好相对贫困村、相对贫困户的登记造册工作,做到户有卡、村有册,建立动态档案,反映真实情况;

  其次,要做好帮扶单位干部与相对贫困村贫困户的结对帮扶安排工作,确保每户贫困户都有干部挂钩联系进行帮扶;

  最后,要做好帮扶规划。要因地制宜制定相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制定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责任。同时,结合实际多措并举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帮政策措施落实,积极协调教育、社保、医疗卫生、涉农直补等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贫困农户,切实解决好“三保障”问题。

  南方日报:在新时期三年脱贫攻坚战中,梅州扶贫局将有什么新举措?

  黄光华:梅州贫困人口大多聚集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地方,这种闭塞也是致贫的原因之一。在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我们将在延用前两轮扶贫开发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如“教育、产业、就业、金融和社会扶贫”等一些扶贫措施、帮扶方式外,更要在“扶志”和“互联网+精准扶贫”上下功夫。

  “扶志”是扶贫工作的基础,在脱贫攻坚中,群众是行动的主体,脱贫归根结底受益的也是群众。扶贫先扶志,因此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激发贫困户的干事热情;要帮助贫困户克服“等、靠、要”和“事不关已”的思想,树立信心,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南方日报:刚才您提到“互联网+精准扶贫”,有何具体举措吗?

  黄光华:越是落后地区,越要创造条件发展先进生产力。“互联网+”为精准扶贫工作带来机遇,谋划好“互联网+”就等于为扶贫插上翅膀。电商扶贫是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的需要,是增强农户致富能力的需要,对促进当地的公路、交通、物流各方面的建设,对贫困地区的发展会带来很大的好处。具体举措如下:

  一是建立“梅州脱贫攻坚”网上交流平台,及时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解答驻村干部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分享先进的经验做法,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将对全市相对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逐一登记造册,建档立卡,纳入数据库进行管理,使扶贫信息的查询便捷、准确。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掌握当地贫困人口和贫困户的分布规律、结构等,有利于宏观把握一个地区扶贫措施和模式;

  三是进一步推进电商扶贫工作,做大做强电商这一平台,不仅为农民解决卖什么、卖给谁、怎么卖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获取相关信息,根据市场需求来引导农民种什么、养什么、怎么销售,真正使农民不断增加收入,脱贫奔康。

  南方日报记者 马发洲 通讯员 罗文燕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