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万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鲁伟鼎。 受访者供图
“公平的竞争环境和稳定的政策预期是企业敢于长期投入、布局未来的基石。”万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鲁伟鼎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谈到,民营经济促进法从法律层面确立了民营经济的平等地位,回应了以往民营经济在经营实践中遇到的现实困难,为民营经济创造了一个更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自2025年5月20日施行,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鲁伟鼎认为,当前新能源与高端制造迎来发展窗口期,民营经济促进法通过明确产权保护、破除市场准入壁垒、优化融资支持、支持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推动“政策输血”转向“制度造血”,为民企发展构建了法治保障和制度支撑。
传统产业“稳健与创新并举”
民营经济促进法提出,“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投资和创业,鼓励开展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参与现代化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升级改造传统产业,正是万向发展的两条主线。
当前,汽车产业变革的速度与深度前所未有,市场格局、技术路线和用户需求都在不断变化。作为从汽车零部件生产起步,且深耕该领域五十余年的企业,万向的实践印证了“稳中求进、以变应变”的发展思路。
1984年,随着万向节产品首次出口美国,万向成为第一个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此基础上,万向钱潮股份公司持续深耕轴承、底盘两大核心零部件业务,以技术创新驱动轴承等传统产品向高端化、跨领域发展,智能底盘等新型产品向软硬件一体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万向钱潮积极布局新赛道,将机器人业务确立为继轴承与底盘之后的第三大战略业务板块,系统推进人形机器人结构件、精密件、关节轴承、专用轴承、滚珠丝杠、行星滚珠丝杠、减速器等核心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
鲁伟鼎认为,正是这种稳健与创新并举的战略,使万向在行业巨变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可持续发展的动能。今年以来,万向精工相继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的《2025年5G工厂名录》与2025年度卓越级智能工厂项目名单,万向在浙江、江苏、上海、湖北、河北等地新增了8家省级先进级智能工厂;万向钱潮入选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的2025年浙江省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和人工智能应用标杆企业两项名单;钱潮轴承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万向一二三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九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万向精工的“端面驱动型低转矩轮毂轴承单元”、万向一二三的“F1超高功率电芯”入选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的“2025年浙江制造精品”名单。
传统产业与未来产业“深度协同”
近年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逐渐成为汽车行业发展主流。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0月全国乘用车新能源市场零售140万辆,同比增长17%,渗透率达58.7%。汽车产业的市场边界持续拓宽,科技含量不断提升。
民营经济促进法提出,“国家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在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积极发挥作用。”鲁伟鼎认为,这为在机制上更灵活、在创新上更有动力的民营企业提供了历史性舞台。但在持续变化与发展的市场中如何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鲁伟鼎谈到,在迅猛的科技迭代浪潮中,企业的竞争力源于对主业的深刻理解、对技术趋势的精准判断以及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
万向自1999年起发展新能源,提出“让空气更清新”的企业使命,就是基于对传统能源体系局限性与新能源车广阔前景的前瞻判断。20余年间,从最具优势的汽车零部件领域自然延伸至新能源车电芯、电控、智能底盘系统,持续拓展至储能、光伏等更广阔的清洁能源场景,并稳步推进万向创新聚能城建设。
从万向的实践来看,汽车零部件与新能源形成技术与业务的深度协同,塑造了万向独特的竞争优势,使其能够在巩固传统基业的同时,迈向新能源的未来。一方面在新能源战略的驱动下,促使传统制造在材料、工艺及绿色制造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例如开发新能源专用轴承,通过轻量化、集成化、电动化、智能化,为新能源车和智能汽车提供智能底盘及集成系统解决方案,推动传统汽车零部件产品升级,形成“技术共进”效应。与此同时,汽车零部件制造的规模化、精益化和质量管控经验可迁移到新能源产业,与新能源业务在研发、生产、供应链及应用等环节深度联动,形成成本和品质优势。
鲁伟鼎表示,未来万向将深耕新能源领域,聚焦关键技术突破,加速研发成果转化,进一步扩大装机规模,深度参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同时聚焦能源科技,全力推进AI赋能、智慧能源、源网荷储一体化及虚拟电厂等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反内卷” 眼光须放“深”、放“远”
今年以来,新能源车领域以“价格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内卷式”竞争引发关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部门与组织相继发声抵制。面对同质化“内卷”这一行业集体焦虑,鲁伟鼎建议,眼光应该放“深”、放“远”。
一方面,坚持技术立身,“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民营企业应持续提升自身竞争力,聚焦核心技术研发,在电芯、智能底盘、自动驾驶等关键领域突破技术瓶颈,形成技术优势;与此同时,加强产业协同,汽车零部件企业、整车企业、科研院所共同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形成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体系;此外,企业需要从市场定位、产品布局、品牌建设等多维度发力,全面增强综合能力,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由“规模扩张”向“质量引领”转型,为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另一方面,鲁伟鼎表示,国内市场空间再大也有边界,企业应具备广阔的全球视野,勇敢地“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放眼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巨大变局,这无疑为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120.3万辆,2024年,新能源车出口128.4万辆。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最新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汽车海外销量再创新高,新能源车出口232万辆,同比增长52%。
随着海外市场成为中国车企的重要增长点,鲁伟鼎认为,中国民营企业作为全球汽车行业的重要参与主体,要通过“抓住国内增长红利、海外并购扩张、把握电动智能化机遇”等路径,不断提升全球竞争力。企业须强化合规经营与风险应对能力,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积极参与新能源车国际规则制定,提升行业话语权。
“参与全球竞争,倒逼企业必须达到国际标准,这本身就是避免低水平内卷的最佳途径。”鲁伟鼎进一步表示,避免“内卷”的关键在于企业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价值创造能力,从追求“量”的扩张转向“质”的飞跃,共同把行业的蛋糕做大。(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