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召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会议,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表示,要从政治高度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坚决防止松懈厌战思想,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像抓脱贫攻坚那样继续尽锐出战、真抓实干,牢牢守住来之不易的成果,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筑牢根基。
产业立柱 拓宽增收渠道
冬日的焦作市博爱县天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里,工作人员正把从农户手中收来的辣椒进行筛选、包装。“我们与周边县市签订了全程技术服务和保护价回收合同,带动3000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天琪介绍。
在焦作市武陟县詹店镇冯庄村普惠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脱贫的何小彩在自家蔬菜大棚里干得特别起劲。靠着好政策,何小彩还清了所有欠账、贷款和医药费,如今还带动了村里的乡亲就业。
立足自然禀赋,武陟县引导乡村两级发挥优势产业,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全面提升脱贫人口发展能力,实现“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
“产业是实现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的治本之策和源头活水。”焦作市委书记葛巧红说,焦作通过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发挥扶贫产业普惠性、根本性作用,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带动脱贫户增收致富,确保脱贫地区发展基础更加稳固。
目前,焦作已实施产业类帮扶项目171个,带动脱贫群众2.1万人次增收。
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河南建立健全新产业新业态向脱贫地区引入机制,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基地,优化帮带模式,使脱贫群众与带贫主体建立稳定、紧密、互利的利益联结机制。
创新举措 加强定点帮扶
第一次直播,还没弄明白让自己出镜做啥的老许就被告知“货卖光了,网友要求开启预售”。
老许名自强,今年75岁,家住河南省新乡市平原新区桥北乡马庄,年轻时靠着自己的木工手艺过活。10年前家中突遭变故,独自承担着照顾智力残疾儿媳和3个未成年孙子、孙女生活的老许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后,老许又干起木工老本行。帮扶干部张京辉敏锐地捕捉到,这种用旱柳打造的手工木作应该很有市场,如果“触网”则很可能打开销路。一番思索后便联系了邻村的励志“无臂主播”孙亚辉。
得知老许的情况,孙亚辉立马表示要帮老许带货,于今年11月正式开播。直播时,观众被他们精湛的手艺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纷纷点赞下单。老许的货很快就一扫而空,订单排到了下个月。
据了解,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平原新区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进一步压实帮扶责任,继续强化脱贫攻坚期内“4+4+3”的责任体系,出台了“党员联户+网格化管理”等新举措,确保“一人不返贫,无人新致贫”。
“在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的基础上,新乡重点做好‘两类人群’监测帮扶、问题整改落实、特殊群体关爱、促进增收致富等工作,着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乡市委书记李卫东说,目前新乡共建设各类产业扶贫基地2291个,产业扶持和增收措施实现全覆盖,年人均产业收益达到4850元。
通过加强定点帮扶工作管理,河南推动“队员当代表、单位做后盾、领导负总责”和“五天四夜”驻村工作制严格落实,确保真帮实扶,提高实效,并深入开展消费帮扶,促进产业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
排查监测 防止因灾返贫
“洪水一下子让俺损失了14头牛。”8月11日,河南省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王屋镇清虚宫村的脱贫户焦国说,“有了党和政府的帮忙,我拿到了61660元保险赔款,负担一下子减轻了不少。”
今年7月河南暴雨洪涝灾情发生后,济源示范区迅速组织各镇对农村人口再次开展动态监测大排查,各镇、各驻村帮扶单位积极与保险公司联系,通过“一走访、一查档、四见证”等方式开展查勘、定损和理赔。
按照“发现一户、监测一户、帮扶一户、动态清零”要求,济源示范区对新确定的监测户“一对一”确定帮扶责任人,“一对一”制定帮扶计划。同时,农技专家入户指导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开展生产自救,及时改种补种、补栏增养,突出精准性、时效性、可操作性,通过精准帮扶消除致贫返贫风险。
“今年以来,济源示范区抓住集中排查、政策宣传、数据监测、精准帮扶等关键环节,认真开展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切实做到了‘一人不返贫,无人新致贫’。”济源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史秉锐说。
对易返贫致贫人口,河南坚持常态化排查和集中排查相结合,完善部门之间工作会商、数据共享、联合排查、分口把关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组织帮扶责任人深入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确保监测对象应帮尽帮。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河南省乡村振兴局局长郭奎立说,河南将继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努力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更大突破。(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 杨子佩 )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