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国健康扶贫实践的国际价值

2021年07月19日 10:5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张琦 张建平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的梦想,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必须优先解决的重要使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曾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贫困人口。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以来,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减贫奇迹不仅使全中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还对推动世界减贫进程、完善全球减贫治理、促进国际人权进步和丰富国际反贫困理论有着重要启示。

  一、中国健康扶贫实践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扶贫实践,牢牢把握减贫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及矛盾变化,对精准扶贫实践中帮扶领域的理论认识不断细化与深化。“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扶贫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大基础性、保障性、战略性作用。健康扶贫工程的顺利实施,为健康中国理念和精准扶贫思想提供实战观点;破解贫困发生源头问题,夯实了脱贫攻坚的安全网;化解贫困恶性循环风险,助力和提高了可持续脱贫效果;满足人类最基本需要,为贫困群体高质量全面发展提供基础保障;释放健康资本红利,为其他领域扶贫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

  坚持从国情出发探索自己的道路,坚持由政府主导的开发式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道路的突出特征。精准扶贫方略实施以来,我国建立和逐步完善起由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障和社会疾病救助三个基本板块组成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围绕“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以及“少得病”四个环节确保贫困群众基本医疗有保障,构建了健康扶贫的顶层制度架构、建立了大扶贫大健康兼具的包容性政策理论体系、形成了健康底线的贫困治理思维、构造了全面小康建设目标统摄全局的健康扶贫政策框架,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健康保障。

  “十三五”期间我国健康扶贫相关政策持续发力,取得了系列重大成果,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救治成效显著,基本医疗保险实现100%全覆盖,支持“两不愁三保障”实现,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风险得到有效遏制;慢性病政策覆盖程度高,推动措施落实到人、精准到病;全面落实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实现对贫困人口应治尽治,患者就医得到保障;健康扶贫政策措施精准落地,提升贫困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此外,贫困群体的疾病预防效果显著、贫困患者医疗负担不断减轻、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贫困群体生活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贫困群体的健康保障机制得以完善。

  二、国际减贫合作机制创新贡献

  中国是制定和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坚持减贫和共享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推动者和倡导者,在致力于消除自身贫困的同时,积极同联合国、世界银行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减贫交流与合作,为其他国家的贫困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第一,推动构建不同于援助机制的国际减贫合作新机制。中国减贫经验涵盖医疗卫生、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社会基本治理问题,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积极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方案。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以及“中非合作论坛”“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等组织设立和平台搭建,旨在为世界消除贫困事业提供组织和对话交流平台。先后提出“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和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着力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国际减贫合作新机制。

  第二,积极投身健康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具体实践。新冠肺炎疫情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只有世界人民共同携手,才能凝聚起抗击疫情的最大力量,维护全球人民健康安全。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组织通过“丝路一家亲”互助活动、援助物资、人员派遣等多种形式,助力全球人民抗疫。

  此外,通过南南合作等形式,分享中国贫困治理中的经验成果,让世界人民有更多的经验和思路去摆脱贫困。从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到推动建立扶贫示范项目,从支持健康、教育发展到提供知识、资金、技术和人才,中国将扶贫经验因地制宜加以转化,促进发展中国家减贫。目前,在双边和南南合作项目中,中国已经成功协助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实施了千年发展目标。

  三、减贫方案模式贡献

  从温饱不足到迈向全面小康,新中国70年的反贫困治理道路是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勇于创新逐步形成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之路。健康扶贫将人民健康摆在核心位置,蕴含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积淀中的“人本”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伟大实践,其中蕴藏的价值指向、发展理念、减贫方略为全球减贫治理贡献了凝聚东方传统文化和哲学智慧的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精辟概括为:加强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参与是基础。中国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同时又把住了时代脉搏,包含着普遍性的真理和普适性的方法,不仅印证自身选择的正确性,而且回应了世界性发展难题和普遍性发展困境,让世界看到“另一种方式是可能的”。

  健康扶贫在实践中创新的各种模式,为其他国家的减贫事业提供了生动的样板。中国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健康扶贫方式和大量生动的扶贫案例,这些健康扶贫模式和路径在中国许多地区取得实效,是中国减贫成功的重要保障,为其他国家减贫提供参考和借鉴。精准实施大病专项集中救治,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大病专项救治管理,使大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精准实施慢病签约管理,可以动态掌握患者病情变化,降低其医疗费用。以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机构组建成服务团队,按照分片包干、网格化的统一管理模式,建立“1户1档”精准健康档案、推行“1户1医(医疗团队)”精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优先签约建档立卡户。实施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域公立医疗机构和三级对口帮扶医院签订帮扶框架协议,围绕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向进行重点帮扶。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提升部门信息交互、协作效率,对因病返贫风险高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实行跟踪预警。

  四、人权保障途径创新贡献

  精准施策的健康扶贫从个体诉求的角度保障了贫困人口的生存权、健康权,立足于个体生命的天赋权利,帮助每一位贫困人口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确保每一个个体都能平等而公正的得到医疗权利。群众患了常见病、慢性病有地方看、看得起,不仅彰显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更体现医疗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使每个人都机会均等地拥有健康权益。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家庭在扣除基本生活费后,医疗支出超过剩余收入的40%,就属于“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暴露在灾难性医疗卫生支出风险下的大病人群中涵盖了大病患者和长期慢性病患者,如何对他们进行精准施策以及建立长期慢性病管理保障机制,确保大病、慢性病患者不因病致贫,保障这类人群享受平等的医疗服务是世界所有国家医疗卫生体制都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对此,中国健康扶贫制定了相应的关键举措。中国精准扶贫中长期致力于从源头遏制贫困,建设基层医疗服务设施,扩充医疗服务人才队伍,降低医疗医药价格,扩大医保支付覆盖范围和补贴力度,对患大病、慢性病人群实施动态监测都是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的重大举措,并结合个体、家庭、当地实际,建立精准脱贫长效机制,显著提高地区性医疗服务水平,让贫困人口不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一精准实施、长效扶贫模式的建立与发展,从规避灾难性医疗支出风险、提升医疗公平性、可及性的角度,创新发展了维护人民生命权、健康权的新模式。

  在精准扶贫战略的指导下,中华民族在摆脱贫困道路上实现亘古未有的历史性跨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最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在健康领域坚持精准扶贫方略不仅推动了中国人权事业的进步,也为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有效路径。

  (张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张建平,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