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乡村老区换新颜 脱贫致富不掉队——来自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全国人大代表谈乡村振兴与老区振兴

2021年03月11日 09:2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1日讯 (记者 梁木)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大别山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这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这里交上一份优秀的答卷,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中,这里又将有怎样的机遇与表现?来听听从大别山革命老区走出来的全国人大代表们怎么看。

  乡村大变样

  道路通了,路灯亮了,垃圾日产日消,自来水通进家家户户,村容村貌亮化净化,焕然一新,这是代表们在谈到乡村现状时不约而同的回答。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安徽省金寨县四季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党支部书记陈先志回忆起过去:“一到雨天,山上的垃圾都被雨水冲到河里,河面飘着好多垃圾。而如今,不仅路边再看不到垃圾,大别山水库群中位于金寨县的两大水库——梅山水库和响洪甸水库,配合着青山绿水,成为了优质的旅游资源。”

  乡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较过去有了巨大的变化,崭新的乡村面貌呈现,下一步如何进步与保持?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罗田县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湖北名羊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锦秀说:“随着山里过去的黄土路都修成公路,水质也变好了,下一步要想的是怎么做好公路的养护、水质的保护。”她认为在乡村各项基础设施都日趋完善后,未来要做好保护工作,特别是通过提升村民精神文明程度,使村民自发保护环境,实现优质环境的长期保持。

  2015年国务院批复下发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将河南省驻马店市全境及鄂豫皖三省多个县区纳入发展规划,推进区域联动发展,加快振兴。来自驻马店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西平县宋集村党支部书记刘香莲在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整治的建议中,重点提到乡村污水处理的问题,建议完善乡村雨污分流的建设,保障饮水安全,改善水质环境,提升污水处理效率。

  产业是第一要务

  大别山区山多田少,交通情况较平原地区更为困难,都是制约当地产业发展的因素。刘香莲说,目前乡村发展的道路上,人才和资金是最大的两个短板,而产业则是所有发展的源头。

  陈先志指出,发展产业必须要因地制宜,选择产业时建议结合当地实际,产业效益与生态保持均要考虑,走质量与生命同步的产业发展之路。

  陈先志认为,乡村振兴是为农民振兴,土地要盘活,人才要回引,乡村营商环境要提升。“从土地,到基建,再到各项政策的扶持,一步步的培土浇水,要让企业在乡村生根开花,最后结出果实。”

  对于乡村人才的培训是产业发展的另一个基础。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黄久生建议扩大农民教育培训的力度,推行教育全覆盖,细化教育形式,制定系统科学规划,推出多样和个性化的教育形式,让每个人都能吃上技术饭,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防止返贫。

  传承红色精神 开发红色资源

  陈先志认为,在乡村振兴的新时期,振兴老区有着重大且必须的意义。首先,大别山区过去属于深度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后的五年过渡期内,要大力发展产业,跟进落实易地搬迁后续保障工作。第二,大别山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环境和底蕴丰厚的红色旅游资源,都可以作为产业发展的有力依托。而要发展旅游产业,当前亟待解决的就是进一步打通大别山区的交通,加强政策鼓励与宣传,实现“信息+交通”的双畅通。三是实行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山区的政策倾斜。

  刘锦秀在持续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建议以外,特别提出,建议将有“中国第一大将军县”之称的湖北红安县建设为全国党史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她表示,这不仅是当地发展旅游产业的资源,也是历史传承的力量与财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陈先志说,“今天的幸福不能忘记过去的付出与牺牲,革命后代不能落后,要和全国人民一起奔小康。”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