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李国章:《山海情》让我想起黄土峁

2021年03月04日 16:4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昨晚偶然看到河北台播放口碑不错的《山海情》,来了兴趣,利用回放功能看了前三集。

  以前写影评,起码要看完才敢下笔,可《山海情》才看了三集,我就忍不住要写这篇文字,是触景生情,是感慨感动,是魂牵梦萦,也是由衷钦佩党和国家开展的脱贫攻坚伟业!

  光秃秃的黄土峁、寸草不生的黄土地、尘土飞扬的小路、西北干旱地区特有的水窖、地上堆着桌上切着锅里煮着碗里盛着嘴里吃着的洋芋(土豆)、没有裤子只好裹着被子蜷缩在床上的村民……

  《山海情》前3集中这些真实、熟悉的画面,让我想起了西海固和黄土峁(中国西北地区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的黄土山丘),仿佛回到了2008年的5月。

  那年,报社组织宁夏经济发展专题系列报道,西海固是采访重点,之前我曾长期从事扶贫脱贫的报道,早就想亲眼看看西海固这个极贫地区的真实现状,于是主动请缨,谢绝了自治区宣传部同志的陪同,与本报驻宁夏记者站记者拓兆兵同行,开着一辆旧捷达,从银川直奔海拔2100多米的中卫市海原县李旺镇黑岭村。

  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的西海固,也不是标准的行政划分,虽然取西吉、海原、固原三县的第一个字统称为西海固,但实际上西海固还包括泾源县、隆德县、彭阳县以及同心县部分地区,属于极贫地区之一。1972年,西海固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那日,我们开车从平原爬升到丘陵再爬升到大山,视线中的景象不断变幻,树木渐渐消失了,大山渐渐光秃了,最让人惊讶的是,一座座像窝窝头的黄土峁一眼望不到边。

  进村的道路浮土半尺厚,车轮带起的滚滚“黄龙”半天不散,人在尘土弥漫的车内呼吸急促,下车后鞋子和裤脚都是厚厚一层黄土。

  一面黄土墙下部有一个半人高的窟窿,这就是李旺镇黑岭村村民何金花家的“大门”。

  弯腰进门是一个不大的院子,听不到寻常农家的鸡鸣狗吠,也看不到西北农家圈养的牛羊,只有邻居家几个小孩子挤在一起晒太阳。

  在几乎没有什么家具和电器的房屋里,35岁的女主人何金花和她十二岁的大女儿,怯生生地看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两个小女儿羞答答地蜷缩在土炕上烂出棉花的被子中,我亲眼见证了“一条裤子一家人穿”的真实场景。

  何金花家中的泥地上堆着洋芋,桌子上切着洋芋,锅里煮着洋芋,几个大土碗中盛的也是洋芋,这可是她们一家人四季的主粮。院子里还有一口很深的水窖,底部绿色的雨水几乎见底。

  何金花告诉记者,她家地有20多亩,但丈夫打工在外,自己没有能力干农活,只能靠给别人打小工来维持全家人的生计。这里最大的困难就是缺水,人畜吃水都靠水窖里存下的雨水,干旱缺水的黄土峁让他们的生活多年处于贫穷。得知政府将逐步安排山里的农民进行生态移民之后,何金花心中充满了希望:“将来会好的。”

  所见所闻让我眼眶湿润,临走时我下意识地掏出钱包,小拓的速度更快,他一把按住我的手,另一只手递给何金花几百块钱。

  在我们之前赶来的县委宣传部同志介绍说:“海原是个农业大县,全县39.4万人,农村人口占90%,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44万人。由于十年九旱、生态环境恶劣、特别是山区极度缺水,全县需要进行生态移民的山区农民大约有13万人。近年来,海原县委、县政府坚持结合实际抓民生问题,尤其是将帮助山区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抓紧解决的最大的民生问题贯彻于经济工作的始终。今年全县计划投资1.3亿元,在两个项目8个安置点集中建设1000户移民新居,把5个乡镇中的11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约5000名村民整体从大山中搬迁出来”。

  回程中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感慨万千,心绪不宁,蓦然,文章标题在脑海中喷薄而出:一定要让十三万贫穷兄弟姐妹迁出黄土峁。

  因为是专题系列报道,文章见报时采用了类似章回小说的统一标题形式,我的标题被改了,我理解但始终认为,还是原标题能反映采访记者内心的震撼和亲历感受。

  虽然《山海情》才看了三集,也不知接下来故事会有如何的跌宕起伏和矛盾冲突,但结局已然明了,因为在去年底,我国已经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卓绝壮丽的扶贫脱贫伟大事业:“经过多年的持续奋斗,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黄土峁,我不想再见你。

  黄土峁,我很想再见你。

 

  (作者李国章,退休前为经济日报高级记者,在经济日报工作22年,曾先后3次共13年常驻印尼。


(责任编辑:高原)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