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口袋脑袋一起富——探访宁夏泾源县杨岭村

2021年02月03日 09:4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从银川出发前往西海固泾源县杨岭村,途中突降大雪,加上高速封路,原本4个多小时的路程,足足花了8个多小时。

  “到了!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大湾乡杨岭村!”和记者一起前往的宁夏泾源县的同志说。只见村里村外有小轿车进进出出,雪堆旁有孩童欢乐地玩耍,不远处传来阵阵牛叫声……

  特色产业风生水起

  走进村委会,只见村民三三两两地走出来。“刚开完会吗?”“不是,每天这个时候,这里都是人来人往。”年轻的大湾乡党委副书记兼杨岭村党支部书记杨杰热情地伸出双手。

  “往年这个时候,村民总是找上门来请求帮忙解决家长里短的事。现在不同了,脱贫后的乡亲们生产积极性很高,刚才有来了解疫情会不会影响饲料价格的,有要求帮着引进优质肉牛的,有关心保险政策有没有改变的。”杨杰说。

  杨杰回忆,2016年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3户、300人。那时,杨岭村村民主要种植冬小麦,村里养牛、养鸡等产业规模小、品种差,户均年收入只有几千元。

  “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根本出路!”近几年杨岭村特色产业搞得风生水起。首先是牛产业有了规模,从200头分散养到1300头集中养,萧山养殖公司是全村最大的“托牛所”。其次是品种优了。除了传统的泾源黄牛,还引进澳大利亚的安格斯牛和陕西的西门塔尔牛,羊全部改为从陕西引进的骊羊。每头牛的效益从原来的五六千元增加到1.6万元,羊的效益也从300元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元。

  “冬小麦改种玉米,秸秆用来发展优质高效养殖业。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万多元,2020年又增加到1.3万元。”杨杰说,前几天村委会统计,全村48%的农户买了小轿车,30%在城里买了房。

  开阔眼界转变思路

  “哞……哞……”还没进村东头的马全龙家,就听到了他家的牛叫声。马全龙一边吆喝着牛,一边迎接记者一行。

  “这几年你牛养得怎么样?”“还好,还好!”马全龙腼腆地笑着。“他现在是全村的养牛大户了,村里人都说他由穷户变‘大款’了。”杨杰说。

  2016年以前,马全龙是全村有名的贫困户,一家6口人,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家里养了7头老黄牛,忙活一年人均收入还不到2000元。“2017年,政府鼓励我们养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等优质牛,这些牛生长周期短,价格还是黄牛的两三倍。2017年我贷款5万元养了5头西门塔尔牛后效益果然翻番。随后连续3年,我每年贷款5万元,4年养了20头牛,去年收入超过10万元。”马全龙说。

  “多亏了国家的扶贫政策!”马全龙的小儿子马学智是宁夏大学在读学生,他告诉记者:“以前我一门心思考大学,就是想离开农村。这几年看村里的牛产业发展势头这么好,我和农牧系的同学决定,大学毕业后就返乡养牛,要成为真正的‘大款’!”

  杨杰介绍,不少村民依靠养牛发家致富,但也有另辟蹊径的,比如岭上的马克俊老两口,改牛棚为茶馆,一年下来收益也不错。

  岭上一角,黄底黑字的“老马茶馆”招牌十分醒目。63岁的马克俊看上去身体硬朗,老伴笑盈盈地走出来给记者倒满热气腾腾的八宝茶。

  “女儿们出嫁后,我们老两口养牛太辛苦了,就把家里的5头牛放在了‘托牛所’,每头牛一年有960元的收益,这样我们就能腾出手来干点别的。”马克俊说,前年乡里组织出去参观学习,开了眼界,“原来农村除了养牛,还可以办三产”。

  “看看我的茶馆!”马克俊推开茶馆门,只见十几张桌子一字排开,茶室装修典雅大气。“进入11月份茶馆才冷清下来,初夏游客就上来了。”马克俊美滋滋地说。

  腰包鼓鼓奋发图强

  杨岭村群众能够脱贫致富,除了养牛,最主要就是发展农家乐。杨岭村虽说风景秀美,可周边并没有什么招牌旅游资源,农家乐是怎么做大的?

  “近年来,我们村成了旅游景点。”山里人家农家乐女老板马梅花笑呵呵地告诉记者,杨岭村有名气后,不少人专门下车来这里转一转,“后来我们琢磨着利用这个商机搞起了农家乐。”

  越来越多的游人发现杨岭村气候宜人、景色秀美,还是夏季避暑的好去处。大盘鸡、手撕包菜、干煸豆角、酸菜鱼……很快,杨岭村的农家乐就火了起来。杨岭村党支部副书记马德付告诉记者,农家乐带动村民收入不断提升。村民的腰包鼓了,心气也更足了。

  六盘山脚下的杨岭村真不一样了!苦甲天下的西海固真的告别贫困了!(经济日报记者 许 凌)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