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脱贫先“减灾”、致富先“避害” 为农气象服务架起致富桥梁

2020年11月27日 09:2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记者跟随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气象局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吉克拉体走进他所在的洛伍阿木村,贫困户拉尔尔夫老远瞧见他,便又习惯地将询问天气情况作为谈天的开场。

  洛伍阿木村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区,村里居住的都是彝族居民。气候恶劣、土地贫瘠,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这里是昭觉县极度贫困村之一。2015年9月,时任昭觉县气象局副局长的“90后”小伙吉克拉体来到这个几乎“一无所有”的洛伍阿木村,承担起361户人家的热切期盼。

  刚到洛伍阿木村的3个月,吉克拉体徒步穿梭于散居在沟谷或高山中的各个村寨,只为做好一件事——采集村民相关数据并精准识别。通过白天走村入户,晚上加班加点分析整理资料,他彻底摸清了166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和致贫原因,并因户制定了脱贫计划。

  在大凉山,种植业仍是经济占比最大的传统产业,洛伍阿木村的农业收入占60%,但全村逾1.5万亩的土地仅有耕地面积3524亩,村民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土豆、玉米、荞麦。

  作为气象工作者,吉克拉体深知气象信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他在每个村、每个组都设立了气象信息员,开设微信工作群。每逢重大天气、转折性天气来临,以及农事活动关键期,他都会组织信息员将天气预报预警信息翻译成彝语编发到微信群里,并通过大喇叭告知所有农户。有些人家位置偏远,手机信号不好,吉克拉体经常要徒步几小时到每个小组传递信息。

  “每到收割或播种的季节,村民们经常给我打电话问天气情况,好帮他们确定自家的农业生产进度。”同为彝族,又是气象工作者,吉克拉体和村民们走得更近了,“传统农作物更容易受气象灾害影响,遇到种植关键阶段,我们都会提前为农户做好生产指导,避免他们因为天气影响收成”。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附加值,吉克拉体还带动村民们集思广益、开动脑筋,把目光投向更换新品种,并提供专门的气象服务指导。从前,拉尔尔夫一家十多亩地用来种马铃薯,一年收成最多5000斤,如今他引进了“青薯9号”,预计今年收成有2万斤,价格稳定的话,纯收入可达1.5万元。

  7月21日,全国1185个贫困乡镇自动气象站如期建成运行,实现贫困乡镇全覆盖,洛伍阿木村也不例外。“过去有企业考察种植特色农作物,问我们要气候数据,我们啥也没有。但现在,新建的自动气象站能派上大用场。”吉克拉体告诉记者,由于海拔高,洛伍阿木村非常适合发展高价值露天蔬菜,已经有企业来村里考察种植红菜薹,根据气象站记录的详细气候数据,为企业提供了详实可靠的科学依据。

  脱贫先“减灾”、致富先“避害”。贫困地区多位于高原、山区,气象灾害多发频发,因灾致贫、因灾返贫、因灾积贫的情况时有发生,监测预报预警难度更大。贫困县自动气象站采集的数据让值班员能够随时了解各乡镇的天气气候状况,从而做出高质量的天气预报和预警服务,为当地农作物育苗、栽种、生长、收获、晾晒等提供精细化气象条件指导,有效避免气象灾害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

  循着这个思路,村民们致富的“造血”功能得到增强。目前,洛伍阿木村已经划分出了500亩地种植红菜薹,静待明年播种。2016年,该村种植核桃1000亩;2018年,种植青薯500亩;2017年至今年,种植花椒3000亩……这些均能获得可观经济效益。从没有路变成水泥硬化路,从破旧的土坯房变成如今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安全住房,配套了安心饮水和生活用电,愈加贴心的气象服务,为村民们架起脱贫致富的桥梁。(经济日报记者 郭静原)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
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脱贫先“减灾”、致富先“避害” 为农气象服务架起致富桥梁

2020-11-27 09:2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分享到: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证14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