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织梦成金奔小康

2020年06月15日 09:1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织金县水榭蜡染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美(左)与绣娘孟飞通过网络直播推介民族工艺制品

织金县上坪寨乡克老坝香葱基地,农民在采收香葱。该基地采用“党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香葱种植产业,助民增收

织金县绮陌高速公路枢纽互通。畅通无阻的公路网,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经济发展

    织金县双堰街道干河村玫瑰园,游客络绎不绝。该县积极推进旅游扶贫,重点打造了一批旅游扶贫示范村、示范带、示范镇,去年接待游客1827.75万人次

织金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惠民街道惠民社区的扶贫车间,员工在加工衣服。该成衣加工厂目前吸纳50余名搬迁群众就业

  织金县猫场镇美滋堂食品销售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员工在精选皂角精。近年来,织金县将皂角产业列为重点进行发展,全县种植皂角52万亩,预计可带动10万户农民增收

  恒大集团援建的织金县马场镇大陌坝区蔬菜基地。该基地建有标准化蔬菜大棚1907个,规划种植生鲜蔬菜4300余亩,综合亩产值超过1.2万元

织金县惠民街道惠泽社区就业扶贫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异地搬迁居民张富贵(右一)在电工培训班上学技术。

  “织金洞外无洞天。”位于贵州中西部的织金县,因有“溶洞之王”美誉的织金洞而名闻天下。然而,风景虽美,但这里的广大群众却长期饱受贫穷困扰。据2014年统计,当年该县还有建档立卡贫困群众28.64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7.15%。

  乌蒙儿女多壮志。多年来,织金广大干部群众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织金县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2014年以来,该县累计减贫27.1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今年3月正式“脱贫摘帽”。

  “雄关漫道”变通途。“要致富,先修路”。在决战脱贫攻坚中,织金县始终把以道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一方面打通连接外界的大动脉,高速公路在境内十字交汇,与周边主要城市实现快速连通;同时,全力畅通“微循环”,累计建成农村“组组通”公路1277条、1379.8公里,实现30户以上村民组全部通硬化路。如今,条条玉带绕群山,千百乡村换新颜,群众不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产自绿水青山间的山珍源源不断地走出深山。

  搬出深山天地宽。“十三五”以来,织金县建成易地扶贫安置点10个,3.22万名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的贫困群众住上新房子。住上新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该县一方面全面完善幼儿园、学校、医院、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方便群众生活;一方面坚持因人施策、分类扶持,为搬迁群众提供技能培训,把扶贫车间建到家门口,有序开展劳务就业,让搬迁群众不仅稳得住,还逐步能致富。

  特色产业促增收。织金县扎实开展农村产业革命,调减低效作物种植面积,替代种植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等经济作物50.65万亩;建立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575个,带动群众抱团发展。目前该县实现“100%的贫困村有合作社、100%的贫困户加入合作社、100%的合作社有企业带动”。如今,皂角、竹荪、蔬菜、肉牛、生猪等产业成为群众脱贫增收的特色产业。

  非遗扶贫探新路。织金县大力实施“锦绣计划”,鼓励掌握蜡染、刺绣等传统技能的妇女创业,以村为单位,组建“绣娘组”“绣娘合作社”或公司,形成了“公司+基地+绣娘”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妇女手工产业整寨、整村、整乡推进;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让民族工艺品走出大山。目前,该县妇女特色手工企业专业合作社达67家、手工作坊100余家,带动7000多人就业,其中贫困群众268户、2300多人。

  虽然已经摘掉贫困帽,但目前织金县尚有1.48万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未脱贫。织金县委书记杨桦表示,该县一方面将挂牌督战,聚焦未脱贫家庭,采取产业、就业、社保、特殊救助等措施,确保6月底前所有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另一方面,着力健全机制打好脱贫“巩固战”,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动态监测,防止返贫和新的贫困发生,确保脱贫成色。(图\经济日报记者 翟天雪 文\经济日报记者 吴秉泽)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