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乡城县脱贫攻坚闯出一片新天地

2019年08月20日 13:3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连绵不绝的大山孕育了自强不息的乡城儿女,奔腾不息的硕曲河见证了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硬仗, 3.3万乡城儿女为实现世代守望的梦想,在困境中奋飞,闯出了一片脱贫攻坚的崭新天地。

  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地处干热河谷地带的乡城县一直是国定贫困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全县精准识别出贫困村42个、贫困户1270户、贫困人口683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6.6%。群众因病、因残、缺资金、缺技术、发展条件受限致贫等现象突出。莽莽大山深处的贫困群众渴望着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

  凝聚脱贫攻坚力量

  “从前我们就是人畜混居,饮水也有限,自己喝的都不够,更别说耕种了。村子里如果有人病了,只能靠人背着扛着下山就医,有时候走在半路上,眼睁睁看着人就死了。”浪充新村的罗绒扎姆永远忘不了以前生活的艰辛。

  在脱贫攻坚热潮中,乡城县调集一切可以调集的力量集中攻坚,将脱贫攻坚指挥部建到乡上,将脱贫攻坚战斗室建到村上, 出台《乡城县精准扶贫责任追究办法》,建立贫困村“五个一”、非贫困村“四个一”帮扶力量统筹管理机制,强化台账式管理,挂图作战。实施贫困家庭分类管理,实行每月任务清单制和“一月一督查一通报”制度,对部门、乡镇实行流动红旗鼓励和黄牌警告奖惩制度。

  “我们一年四季都驻扎在村里,为群众脱贫致富想办法出主意,每天入户指导产业发展,宣讲政策促观念转变,和群众同心协力战贫困,只为让群众早日摆脱贫困。”勒斗村第一书记列布和所有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一样,每天都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奔忙。

  全县各级干部腾出精力下沉一线与贫困户一起找穷根、挖穷根,破解贫困密码,分类施策制定帮扶措施,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常态走访、帮扶发展成为了香巴拉深处的最美旋律。2018年,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116元,稳定超过国家脱贫标准。

  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乡城县把精准贯穿于扶贫和脱贫全过程,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整村搬迁为重点,以整村提升为突破,采取过硬举措,围绕“12463”发展思路,下足“绣花”功夫,全面开展脱贫攻坚。

  围绕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创新提出“以小路、小桥、小水、小能源为代表的四小工程建设”,投入资金近1亿元,实施388项“四小工程”, 完成247公里通达通畅农村公路和26座桥梁建设,农村道路硬化由2012年14%提升到100%。实施了121处水利工程,解决了23381人吃水难、4500亩耕地灌溉难问题。实现农村通村通户路、居民用电、安全饮水、通讯网络、广播电视信号、太阳能热水器全覆盖。针对藏房土木结构安全隐患大的问题,创新提出“绿盾行动”、“三新活动”,全覆盖实施3737户藏房用电线路改造,保障了所有贫困群众都住上了安全房。通过引导开展“环境卫生村”、“清洁卫生户”等评比活动让群众养成了好习惯。一件件靶向精准的惠民实事,办到了贫困群众的心坎上,无不为此点赞叫好。

  “政府投入将家里的用电线路进行规范改造,对庭院进行美化建设,环境变好了,心情也好了,我们脱贫奔康的劲头也更足了。”贫困户扎姆说到。

  为改变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乡城县整合资金精准投放,综合推进道路、用电、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在全州实现“乡通畅、村通达、村通畅”三个百分百,所有贫困村都达到了 “一低五有”,所有脱贫户都达到了“一超六有”标准。通过实施“新时代新生活新风尚”、“劳动者奖励计划”等活动,群众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加快发展,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成为乡城县最美乐章。

  如今的乡城县一个个新村依山傍水而建,一栋栋新居装点着绿水青山,富民产业蓬勃发展、乡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群众收入稳定增长,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社会保障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开花。

  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乡城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治贫的长效举措,制定全域产业富民行动计划,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确立“全域旅游+南种北养”产业布局,实施一个产业一个县级领导牵头、一个工作专班服务、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利益机制链接的“四个一”工作模式,引企业建基地、搞加工、带农户、创品牌、拓市场,以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如今产业覆盖到全县12个乡镇和89个村。

  “在光伏园区,我学会了开挖掘机,花18万买了一台挖掘机在园区务工,连人带车一个月有1万8的收入,这是以往做梦都想不到的收入,以前全村会技术的只有两个,现在村里有10多人会开挖掘机、9个人会开大车,大家收入都很可观。”普龙村格绒曲扎对在光伏园区的收入很满意。

昔日荒山坡成为光伏矩阵

  曾经荒芜的山坡,如今10余万块光伏电板在山坡上展开,发散着幸福的光照。2016年,正斗乡光伏产业园让160户群众实现土地流转收入11.2万元,务工收入260万元。2017年,光伏园区为群众带来土地流转收入约45万元以上,户均增收2812元,务工收入达700万元以上。项目所在地的正斗乡政府引导群众组建劳务公司,实行统筹务工,规范运作,实现群众就近务工增收。

  “以前靠虫草松茸季节挣钱,现在村里旅游发展了,家里卖菩提籽和到菩提公司加工菩提,一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仲德村的地色拉姆不停的感谢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好处。

  随着旅游扶贫的稳步推进,如今的仲德村,一改过去脏、乱、差的村容村貌,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民族风情园”,2018年被评为四川省十大美丽新村,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选择来此取景。借助仲德村的田园景致和完好的自然生态和靠近省道交通便利的优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旅游公司,与当地村民联合打造精品民居接待示范户,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藏式民居体验。打造高端民宿2家、普通民宿15家,其中10家为贫困户。依托自身资源,靠种养为业的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酿酒葡萄成为村民致富产业

  乡城县立足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发展一项产业整村脱贫的思路,在产业发展中,以支部引领,合作社牵头模式,以“公司+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开展订单农业、土地流转,发展牦牛、藏系绵羊、酿酒葡萄等种养专合组织89个,群众从产业发展中普遍受益得实惠,脱贫步伐稳步加快。如今,种养业、中藏药业、旅游业、文创产品开发、新能源开发取得突破, “一村一品”产业全覆盖,“一乡一品、一乡多品、多乡一品”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在政府帮扶下群众走上养殖致富路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全民奔康才是目标。在脱贫攻坚这场史无前例的伟大实践与深刻变革中,乡城县干部群众以踏石留痕的狠劲、滴水石穿的韧劲、九牛爬坡的拼劲决战贫困,继续谱写着全面小康的壮美篇章。(何才华)


(责任编辑:朱洁英)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