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筑牢稳定脱贫产业基础

2019年08月08日 09:4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今年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采取“龙头企业+农户”的运作模式,在峨岭街道大云村种植竹荪100亩,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图为农民在食用菌基地里采收竹荪。 左禹华摄

  盛夏七月,放眼万山,田野披绿,生机勃发。行走乡间,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等高效经济作物随处可见。

  在万山区九丰农业博览园,13.8万平方米的现代化蔬菜生产、育苗、观光和成果展示大棚,引得省内外游客争相一睹风采,该园引入了国内最前沿的繁种技术、管理理念等,培育种植黄瓜、丝瓜、南瓜等100多个优质蔬菜品种,直接供应大型超市。

  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取得了较好成效。

  万山区从山东寿光引进农业经营企业,打造了九丰农业博览园,建成了全国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单体智能观光大棚、花卉大世界、候鸟小木屋养老中心,配套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生态休闲度假酒店、生态停车场、观光走廊,成功创建了国家4A级景区,推广建成标准化大棚蔬菜基地突破万亩,有力提升了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产业发展迫在眉睫。”铜仁市万山区委书记田玉军表示,产业发展是脱贫的根本,全区坚持全力做大做强做优产业,强化产业发展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筑牢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产业基础。

  据田玉军介绍,万山区2018年完成蔬菜总产量25.4万吨,发展精品水果5.02万亩、食用菌5000万棒,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7.07亿元,同比增长6.5%,“这都是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结果”。

  目前,万山区打造了谢桥竹荪、敖寨食用菌、黄道油茶、下溪高山刺葡萄等“一乡一特”产业,培育出一批“电商村”“香柚村”“黄桃村”“莲藕村”,形成了“村村有脱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产业扶贫格局。

  “河过峡谷,风过隘口,能否冲过农村产业发展这条峡谷,闯过振兴农村经济这个隘口,关键就在于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田玉军表示,今年是万山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也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之年,万山区上下以实施乡村振兴为契机,立足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产业扶贫,推动农村产业取得新突破。

  狠抓农业结构调整是巩固脱贫成就的关键。据了解,万山区按照“适合什么干什么”原则,全力调减玉米种植,由龙头企业和农业大户统一经营,全部改种经济作物,大力发展大棚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精品水果等优质高效农产品,为农户提供土地流转和经营分红双重保障。

  同时,全面推广“九丰农业+”模式。万山区以九丰农业博览园为龙头,重点围绕蔬果种植、精深加工、现代储运、智能服务、观光旅游等环节攻关,加快推进“食品谷”建成投产,建设现代化蔬菜储运中心、物流中心、集散中心,配套完成儿童乐园、休闲乐园等旅游元素。同时,依托九丰农业博览园的技术、人才、市场优势,继续在各乡镇(街道)和行政村全面推广“九丰农业+”模式,力争通过3年至5年时间,在全区建成5万亩标准化大棚蔬菜基地,让每个乡镇(街道)都建立自己的产业园、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

  全力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万山继续以乡(镇)为单位,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大力推进旱地农田种植结构调整,全面改种经济作物,每个乡(镇)培育1个至3个特色产业,每个村有一个优势品种,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特色休闲山庄、体验基地、乡愁田园,让万山的农村产业满地、瓜果飘香,乡村故里处处都能感受到“乡愁”的记忆。

  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万山计划全面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支持武陵农牧集团、温氏集团、铁骑力士等重点企业发展壮大生猪代养产业,培育一批养殖合作社和特种养殖大户,带动农户增收,全面推进家庭农场蓬勃发展,支持贫困户因户施策,自主发展生态土鸡、跑山牛、土蜂蜜、淡水鱼等特色养殖。同时,万山还将扎实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市对接,建立定向流通,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体系;充分利用电商生态城市场优势和辐射能力,在每个贫困村和产业基地设立电商网点,统一标识,直供直销,打通“山货出山”通道。(经济日报记者 王新伟)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