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碧桂园:打造可复制可持续可造血的扶贫机制

2019年05月10日 10:23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1997年起,碧桂园集团及创始人通过捐资助学、开办慈善学校等方式开展教育扶贫,帮助贫困学子。

  2010年,碧桂园驻村帮扶广东清远英德树山村,发展绿色苗木产业,打造美丽乡村,开启了“造血式”产业扶贫之路。

  2018年起,碧桂园将广东英德整县帮扶模式推广到甘肃东乡县、江西兴国县、河北平山县等8省13县,惠及3747个村共3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一路走来,碧桂园集团从单项扶贫发展至全产业链扶贫,从一个小山村扩展到共计9省14县,逐渐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持续、可造血的体系化生态帮扶体系。

  从空心村到美丽乡村的蜕变

  位于粤北的清远英德鱼咀村,曾经是只有两户人家的空心村。碧桂园的扶贫干部宋旭刚刚来到这里时,一到晚上8点就没有了一点灯光整个村子一片黑暗。

  现在的鱼咀村,大力发展养殖产业,建设美丽乡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小镇。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鱼咀村民宿四天的房间全部被订购一空,平时周末来度假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碧桂园在鱼咀村修建的民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鱼咀村靠近一条江,1982年洪水曾经冲垮了整个村子,之后村民就各自谋生,村子也因此而逐渐变成“空心村”。

  碧桂园集团帮扶鱼咀村以来,首先为鱼咀村建立养殖产业,藏香猪、走地鸡,还有从蒙古引进的黑豚。据宋旭介绍,去年七月第一批引进了1800只黑豚,目前已经发展至3000多只的规模,这还不包括已经售出的1000多只。

 

走地鸡养殖基地的管理员正在给鸡喂食。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黑豚养殖基地的管理员正在喂食。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鱼咀村的黑豚养殖基地占地约100平方,共有三层,平时由两位村民管理,每人每月有2500的收入。宋旭表示,目前黑豚的收入仍在村集体经济中,尚未分给村民,共计有45户贫困户可以从黑豚养殖中获得分红。好一点的每人年均增收可以达到一万。

  同时,基于鱼咀村悠久的历史,碧桂园在当地兴建度假设施,打造文化旅游小镇。

  鱼咀村曾是贸易码头,一直以来有着“先有鱼咀,后有浛洸,再有英德”的说法。村里有一幢幢石头屋子,也有八百年高龄的古龙眼树。这些为鱼咀村的文旅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碧桂园兴建包括民宿、书吧、咖啡屋、酒吧、手工艺体验等在内的设施,尽量在保留当地原本的建筑风格与文化氛围的同时,满足城市旅客的休闲度假需求。目前已部分投入使用,在周末以及节假日期间用于服务大量游客。

  发展文旅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村里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在书吧工作的温炳光曾属于贫困户,因为小儿麻痹而腿脚不便,无法外出打工。过去,温炳光在村里给人理发,每个月只有两三百元的收入。现在,书吧管理员一职为他带来每月2500元的收入。他对村里理事会会长廖志其说:“真是做梦都想不到。”

  全面精准的4+X扶贫模式

  鱼咀村的蜕变源自产业、旅游、消费等多方面的扶持发展。长期以来,碧桂园探索出一套因地制宜的4+X扶贫模式,即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这4项规定动作,以及结合当地实际的自选动作“X”。

  党建扶贫,主要是实施党建扶贫“五个一”行动:建立一线扶贫项目党支部;举办特色型党课;发展“火线入党”党员,评选一批优秀扶贫党员代表;开展思想扶贫,完善乡规民约、培育文明乡风,推动村民立志立德,树立劳动致富观念;一线扶贫项目党支部签署脱贫《军令状》,宣示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

  同时,挖掘红色旅游路线;邀请14县党委政府、贫困村支书、驻村第一书记到碧桂园集团开展活动、交流培训;开办“碧乡·乡村振兴学习实践中心”,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产业扶贫,是碧桂园结合集团自身优势与当地优势开展的全产业链帮扶。对贫困地区,通过深入调研挖掘当地农特产品,充分发挥帮扶县资源禀赋,推动“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对集团自身,利用集团全国分布的区位优势、多业态经营优势,推动各市场主体与贫困村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将需求转换为订单。同时,发挥集团庞大的产业优势,结合集团发展战略,优先在贫困县落地自身产业项目。此外,通过“设基金、建工厂、造品牌、送技术、拓市场、设平台”六项措施培养返乡扎根创业青年,为贫困地区打造内生的脱贫人力。

  教育扶贫是碧桂园集团1997年开始就着手的一项扶贫事业。开办国华纪念中学与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向贫困学生提供全免费教育。同时,主动改善帮扶县学校的办学条件,设立爱心助学基金、开展结对帮扶。不仅捐资助学,同样也提供内心关怀,鼓励员工与贫困学生结对,资助其完成学业,并给予升学、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帮助贫困学生实现“微心愿”。

  就业扶贫。针对有劳动力但缺技术的贫困人口,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或送教下乡等形式,并联动下属公司及合作伙伴,提供大量就业岗位。针对不愿外出或只能就近就业的贫困劳动力人口,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开展新技术推广和生产技能培训。同时,培养农村电商从业人员,协助农产品商品化,帮助农村产品通过互联网等平台销售。至今已培训超4万人次,其中17000多人已成功就业。

  在四项规定动作之外,碧桂园集团根据贫困地区不同的情况与特点,因地制宜打造“X”帮扶,如“光明扶贫行动·白内障复明”项目的健康扶贫,鱼咀村的美丽乡村建设等。

碧桂园集团助理总裁、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李静接受采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碧桂园助理总裁、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李静介绍到,一直以来,碧桂园明确“做党和政府扶贫工作的有益补充”的定位,在基层新建以村党委与碧桂园扶贫队员为成员的扶贫党支部,组织建立包括村民代表、村支成员、碧桂园扶贫队员在内的村理事会作为沟通协调帮扶双方的桥梁。通过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明确补充工作,不做重复、浪费、添麻烦的工作。4+X的模式同时又保证了碧桂园的帮扶工作可以适应不同县、村的特色,精准帮扶、全面覆盖。(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


(责任编辑:朱洁英)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