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为了苗乡, 我流下四次眼泪

2019年02月01日 10:0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杨 琼

  作为乡镇基层干部,我参与、经历和见证了贵州安顺西秀区黄腊布依族苗族乡加快发展的不平凡的6年。今天,黄腊的村寨美了、田野绿了、百姓富了,这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拼搏。

  委屈的泪

  我是一个在农村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干部,对少数民族同胞有着特殊的感情。

  2012年初,我被调到黄腊担任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临行前区委领导再三叮嘱我要尽快熟悉情况,打开局面,帮助黄腊发展起来。

  作为安顺本地人,尽管之前就知道黄腊发展年年垫底,但到了之后才发现,实际情况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黄腊乡基础设施落后,人均收入低,每逢周一赶乡场,很多老百姓拎着蛇皮口袋在民政办门口排队等着发米,为了享受“低保”待遇与负责干部吵得不可开交。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很快,通过“死缠烂打”我从区里争取到了一个补偿很高的市政项目,谋求尽快改变黄腊的现状,实现开门红。但在推动落实中,听到有干部说:“让她一个人干,看她干得下去不?”

  当时的一腔热情被泼了一盆冷水,我深感发展的艰难,流下了委屈的泪水。之后,我从改变干部的观念和作风开始,下决心团结他们,靠苦干实干,扭转黄腊的贫困局面。

  成就的泪

  2012年4月份的一天,我到绿宝村下队,看到寨子里垃圾成堆、环境十分恶劣。我走向几位坐在田坎上聊天的老人说:“老人家,我是新来的乡长,你们这里自然条件不错,把路修一下就可以打造成美丽乡村,你们支不支持?”一位老人白了我一眼说:“你们干部都只会放空炮,为这条路我们上访几次都成刁民了,是不是要应付上面的检查,又来哄我们?”

  老人的话,让我心里像吃了颗苦李子。我当场承诺,“一定把路修好”。在老百姓心里,说一万不如干一件。我到区政府汇报后,领导非常重视,及时协调相关部门给予支持。

  半年后路修好了。通车那天,全村人像过年一样高兴,每家凑50元钱买了一头猪“打平伙”。村干部打电话邀请我去,“威胁”说如果我不到他们就不开席。盛情难却,我和乡里几位干部去了。

  村里几名老人特地过来对我说:“杨乡长,有人说你不算哪盘酸菜,我们觉得,管他什么菜,只要能为老百姓办实事就是好菜,真心为群众着想的就是好干部。”他们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让我收获了无比的欣慰,流下了喜悦的泪水。

  那一年,我们抓住市委、区委领导帮扶黄腊的机遇,争取到村寨整治资金1700万元、通组公路资金2500万元、连户路资金520万元、农村危改资金680万元、主干道绿化资金550万元、路灯亮化资金280万元,并全部实施到位,黄腊开始有了大变化。

  感激的泪

  黄腊有了初步起色,我也很好地融入到了干部群众中。2014年8月份,一些群众听说黄腊要同其他乡镇合并,担心以后办事不方便,难以接受,于是聚集围堵政府。

  一天夜里,聚集的群众情绪激动,冲进办公楼。我担心引发恶性事件造成更大损失,立即赶到现场给群众做工作。几个领头的是我下队经常走访的熟人,他们看到是我,马上和其他人说,不准动杨乡长,她是办实事的。

  那是我第一次面对那样的场面,虽然镇定自若,但也没有完全化解群众情绪的把握。我耐心解释后,他们才慢慢散去。想着危急关头能够得到群众的理解和信任,我流下了感激的泪水。真正体会到,干部只有和群众交心,才能赢得信任。

  感恩的泪

  黄腊乡虽然只有16000多人口,但贫困户就有3932家,全乡党员干部仅132人。

  2014年10月份,组织上决定书记、乡长由我“一肩挑”,要求下大力气抓好黄腊脱贫攻坚。我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几乎半年时间睡不好觉。

  2014年底的一天,我去龙青村下队时看到一位老人在挖地,地里有一些水泥桩,我走近一问才知道,老人是在挖葡萄坑。就葡萄种植的技术、成本、收入等情况,老人给我算了一笔账后得出结论,每亩土地种葡萄比种玉米至少要多收入2000多元。

  我深受启发,立即和龙青村党支部商量,动员群众种葡萄。大家听说种葡萄有搞头,当即就有22户群众加入。3年时间,葡萄园已被成功打造成为省级农业园区,带动了2400多农户。

  有了产业该怎么发展?我们充分利用黄腊优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旅结合,初步形成了以精品水果、乡村旅游等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同时,践行“五步工作法”,创新“中心户长制”,推进“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在全乡成立了7个专业合作社。

  2017年以来,全乡实现减贫324户1254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2.08%下降到2.81%,全乡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9280元。

  乡里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同志对我说:“杨书记,过去我们都清闲惯了怕做事情,黄腊十几年都是一个样。黄腊今天的大变样,是你带着大家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只有干部不怕吃苦,老百姓才能致富!”老同志的一番话,让我再次热泪盈眶。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新伟整理)


(责任编辑:朱洁英)

分享到:
35.1K